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仲山西麓, 分支灌溉。
推动水利建设的发展。
塞 上 江 南 王景— 治理黄河 千载无患
河 套 平 原
坎儿井示意图 我国古代的三大工程: 坎儿井、万里长城、大 运河,坎儿井是伟大的 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 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雏 形
水利农学知识丰富:农学著作300多种
郭守敬
《农政全书》
潘季驯
特点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问题5:农业经营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2:教材中为何出现“五谷六 畜” “十二生肖”这样的材料?
“五谷六畜”
证据支持
“十二生肖”
狗
稷
黍
粟
猪 鸡
羊
麦
豆
麻
稻
牛
马
稷
黍
粟
猪 鸡
羊
狗
麦
豆
麻
稻
牛
马
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养 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这一时 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括鼠、蛇、 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还包 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传说中司雨的 神物,它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是中 华民族的象征。
2、自耕农经济的评价 积极: (1)自给自足,生活较稳定,有较高的 生产积极性。 (2)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3)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经济发展。 消极: (1)落后性,规模小,难扩大再产; (2)脆弱性,遇天灾人祸,易破产; (3)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
课堂小结
起源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 耕作方式 经营方式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重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中 国 农 业 经 济 的 特 点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 为辅的产业结构;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特点一: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 为辅的产业结构; • 问题1、从原始农业的起源看原始农 业形式有哪些?是由什么发展而来 的?形成了哪些中心?形成了怎样 的种植结构?
特点二: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
问题3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农具材料的进步: 木石骨蚌 —— 青铜——铁
2、铁农具的演变:
春秋后期 ——牛耕出现
战国中期 ——铁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西汉中期 ——犁壁,牛耕推广
唐代 ——曲辕犁,传统步犁定型 3、农业动力的变化: 人力——畜力(自 然力) 4、灌溉工具的改进: 翻车、筒车三 国 翻 车来自筒车利用自然力
唐 代 筒 车
问题4:从水水利利设施建设的角度说明农业 生产力的进步,为什么自古以来十分重视水利 建设?
春秋战国时期 都江堰在成都平原 为什么出现了 郑国渠首位于 都江堰工程包括 那么多著名的 陕西泾阳县的 鱼嘴、飞沙堰 、宝瓶口 水利工程? 芍陂——春秋楚国的 孙叔敖创建 铁制和牛耕的使用 是淮河流域 提高生产力 著名古灌溉工程
水利技术进步 小农经济生产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 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 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 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 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 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牛力耕田,使用铁器的精耕细作
我国 古代 农业 经济 的基 本特 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畜牧业为辅。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经营方式 3.借用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农业形成了 精耕细作的生产体系。
生产技术进步-铁器牛耕
形成 条件
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 春秋以后——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 个体农耕 相结合
家庭手工业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问题6:经营方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变化?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
(其他原因)私有土地出现。
问题7: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1、自耕农经济的特点 分散性:生产规模小——家庭为单位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的影响 积极性:生活稳定,多劳多得 落后性:不利于技术的推广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