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花源记1

桃花源记1

《桃花源记》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便舍.船shè屋舍.俨然shěB.为.外人道wèi 捕鱼为.业wéiC.男女衣着.zhuó便要.还家yào 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B.缘.溪行便扶.向路C.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鸡犬相闻.闻.有此人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晋太元中.中.无杂树B.便舍.船屋舍.俨然C.皆.叹惋皆.出酒食D.寻.向所志寻.病终4.下列对文章《桃花源记》有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这是故事的开端B.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见闻,虚构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的图景C.最后两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前往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

意在说明“桃花源”虽是一个理想的去处,但纯属子虚乌有,人们应该安于现状D.全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5.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林尽水源:桃林没有了,溪水的源头却发现了。

B.诣太守,说如此:(渔人)拜见了太守,叙述了他进出桃花源的情况。

C.未果,寻病终:没有结果,因为寻找时病死了。

D.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打听渡口的人了。

6.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问所从来,具.答之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异:名词活用作动词,对……感到惊异。

B.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C.欲穷.其林穷:形容词作动词,贫穷。

D.处处志.之志:名词,标记。

8.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前行,忘了路程的远近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乡村间的交通十分方便,(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C.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问(渔人外面)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临别时)村里人告诉(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0.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E.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11.下面句子中的“之”字与“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D.闻之,欣然规往12.《桃花源记》作者,他是时人,名,是著名的田园诗人。

本文原是《》中的“序”。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的美好境界,寄托了,反映了的意愿。

本文以为线索,以为顺序。

13.(1)交通(古义:;今:。

)(2)妻子(古义:;今:。

)(3)绝境(古义:;今:。

)(4)如此(古义:;今:。

)(5)无论(古义:;今:。

)(6)鲜美(古义:;今:。

)14.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舍①便舍.船,从口入②屋舍.俨然(2)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③一一为.具言所闻(3)寻①寻.向所志②未果,寻.病终(4)志①处处志.之②寻向所志.(5)乃①见渔人,乃.大惊②乃.不知有汉15.根据课文《桃花源记》内容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是:,。

(2)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3)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是:,。

,,。

,。

(4)文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①,。

,。

②,。

(5)文中交代桃花源人的来历的句子是:,,。

16.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列各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悉.如外人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④便要.还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若有光B.阡陌交通(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小石潭记》1.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A.闻水声,如鸣珮环B.似与游者相乐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D.其岸势犬牙差互2.下列对《小石潭记》一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中作者的感情由“凄”到“乐”,文章前半部分的主旋律是幽深凄怆,后半部分是清静神乐。

B.本文的记叙顺序为“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

C.文章描写景物特征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有多处照应,如写小石潭的环境幽静时,前后用了伏笔和照应。

D.作者将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丽的环境与作者凄清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遭贬后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3.下面句子中的“以”字与“全石以为底”一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境过清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亚夫军细柳,以.备胡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4.与“心乐之”中的“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B.乃记之而去C.属予作文以记之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皆若空.游无所依C.似与游者相乐.D.其岸势犬牙..差互6.《小石潭记》中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小谭以整块石头为底。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

凄凉之美。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凄.神寒骨,悄怆幽邃B.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D.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8.填空。

(1)《小石潭记》选白,作者,是代著名文学家,“托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他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下了多篇山水游记,合称。

(2)文巾写出小石潭位置之隐蔽的句子有“,”和“”等。

(3)小潭之所以命“小石潭”之名的原因是。

9.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1)点面结合。

如写石:“”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远近交错。

如写潭:“闻水声”是远,是近。

(3)动静结合。

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是动。

(4)虚实相生。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实为写,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10.一词多义。

A.(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清:(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B.(1)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2)似与游者相乐。

乐:C.(1)潭中鱼可百许头……可:(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可:D.(1)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2)同游者:吴武陵游:E.(1)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为:(2)全石以为底。

为:F.(1)乃记之而去;而:(2)潭西南而望。

而:11.本文《小石潭记》按照顺序,依次写了如下内容:发现小石潭;;小石潭源流;;同游者。

小石潭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对小石潭整体的感受是。

12.《小石潭记》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却又无处不在写。

13.阅读课文《小石潭记》,完成下列各题。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3)第二段写游鱼,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作者描写小潭源流暗含什么情感?(5)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6)文章先写“心乐之”,后又写“悄怆幽邃”,你怎样理解“一乐一忧”?(7)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8)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9)《与朱元思书》与《小石潭记》同为记游写景散文,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山和水。

《与朱元思书》用“”一语总写山水特征;而《小石潭记》则用“”概括水的特点。

《桃花源记》答案1.【解答】A.错误,“便舍船”的“舍”应读“shě”,“屋舍俨然”的“舍”应读“shè”;B.正确;C.错误,“便要还家”的“要”应读“yāo”;D.错误,“此中人语云”的“语”应读“yù”;故选:B。

2.【解答】A.前一句句意为: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悉:都;/后一句句意为:自得其乐。

并:都B.前一句句意为:并怡然自乐。

缘:沿着;/后一句句意为: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着C.前一句句意为: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要:通“邀”邀请;/后一句句意为: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

延:邀请D.前一句句意为: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闻:听见;/后一句句意为:村里(人)听闻有这样一个人。

闻:听说故选:D。

3.【解答】A.前一句句意为:晋太元年间。

中:年间;/后一句句意为:中间没有别的树。

中:中间B.前一句句意为:于是舍弃船。

舍:离开;/后一句句意为:房屋整齐的样子。

舍:房屋C.前一句句意为:都感叹惋惜。

皆:都;/后一句句意为:都拿出酒菜招待渔人。

皆:都D.前一句句意为: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寻:寻找;/后一句句意为:不久因病去世了。

寻:不久故选:C。

4.【解答】C.有误,项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

文章没有要“人们应该安于现状”的意思;故选:C。

5.【解答】A.有误,林尽水源:树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B.正确;C.有误,寻病终:不久就病死了;D.有误,无问津者:再也没有人询问此事了。

故选:B。

6.【解答】“皆”是都、全的意思;所以判断选项中哪一个意思与它不同,即为不要用“皆”字来替换。

A.可以替换,“并怡然自乐”,意思是都十分的快乐。

并:都;B.可以替换,“咸来问讯”,意思是桃源人都来打听消息。

咸:都;C.不可以替换,“具答之”意思是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桃源人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