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调查方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从研究的目的划分,社会研究可分为( A )
A、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B、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C、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D、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2、选题时要看是否有足够的合格研究者及辅助人员,指的是选题过程要遵守( C )
A、创造性标准
B、重要性标准
C、合适性标准
D、可行性标准
3、欲了解200名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收入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C )
A、200名从业人员
B、200名从业人员的工资总额
C、每名从业人员的工资
D、200名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
4、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A )
A、用样本指标来推算总体指标
B、对调查单位作深入研究
C、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D、广泛运用数学方法
5、抽样调查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B )
A、准确性原则
B、随机性原则
C、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D、广泛运用数学方法
6、反映抽样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的指标是( D )
A、抽样平均误差
B、抽样误差系数
C、概率度
D、抽样极限误差
7、抽样误差是指( B )
A、调查中所产生的登记性误差
B、调查中所产生的系统性误差
C、随机抽样而产生的代表性误差
D、由于违反了随机抽样原则而产生的误差
8、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相反,一个上升而另一个是下降,或者一个下降而另一个是上升,这是( B )。
A、完全相关
B、负相关
C、正相关
D、不完全相关
9、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是( C )
A、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
B、统计活动、统计调查、统计学
C、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D、统计指标、统计资料、统计学
10、被称为社会研究报告“灵魂”的是(A )
A、主题
B、材料
C、提纲
D、正文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量化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2、层次谬误
层次谬误又称为区群谬误、生态谬误或体系错误,指的是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用一种比较大的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另一种比较小的或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
3、偶遇抽样
偶遇抽样又称做方便抽样或自然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或者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调查对象的方法。
4、操作化
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或者说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时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
5、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对有相关关系的现象,根据其关系的形态找出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即建立回归方程,来近似地表达变量间的平均变化关系,以便依据回归方程对未知的情况进行估计和预测。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抽样调查的一般步骤。
(1)、界定总体
(2)、选择适当的抽样方法
(3)、确定样本单位,编制抽样框
(4)、确定样本大小
(5)、收集.整理和分析样本资料
2、说明测量的信度与效度及其相互关系。
信度,即可靠性,它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换句话说,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
效度,也称为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
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其相互关系:
(1)、信度与效度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效度要以信度为基础,有效的测量必定是可信的,不可信的测量必定是无效的。
(2)、但是,信度高只是测量所要达到的必要条件,还不是其充分条件。
所以,信度高的测量并不等于其效度也高。
(3)、所以,一个良好的测量指标必需同时具有信度和效度,是信度和效度的有机统一体。
3、简述问卷设计中常见的错误。
(1)问题含糊:即问题的含义不清楚,不明确或有歧义。
(2)概念抽象。
(3)问题带有倾向性。
(4)问题提法不妥。
(5)双重含义问题。
(6)问题与答案不协调。
(7)答案设计不合理。
( 8)语言中的毛病。
(9)其他方面的问题:表格设计过于复杂、问题太多、不正确等;封面信介绍不够、过于简单、或过于啰嗦、不简明扼要;校对检查不够,出现一些印刷错误等。
4、简述假设检验的步骤。
(1)建立虚无假设和研究假设。
(2)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显著性水平a (即小概率的大小),通常有a=0.05,a=0.01等,并查出临界值。
(3)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出统计值。
(4)将临界值与统计值的绝对值进行比较,若统计值小于临界值,则接受虚无假设;若统计值大于临界值,则拒绝虚无假设。
四、计算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统计年报显示,某地区人均月收入为2500元。
为了验证统计报表的正确性,研究人员从该地区随机抽取400人,抽查得到人均月收入为2350,标准差为1000元,问能否证明统计报表的结果是正确的(显著性水平05.0=α,96.1025.0=Z )。
解:根据题意,建立假设为:;2500:;2500:10≠=μμH H
由于样本量n=400,属于大样本,选择统计量Z ,代入公式得: Z=3400/10002500
2350n /0
-=-=-δμX
已知显著性水平α=0.05,本题属于双边检验,查z 检验表可得临界值96.12=αZ
因为z 《-1.96,位于拒绝域(见图11-7),所以拒绝虚无假设,接受研究假设,即根据抽样调查结果,不能认为该地区人均收入为2500元,因此,可以认为统计报表是有误的。
2、有甲乙两个生产小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日产量件数
工人数(人) 10—20
15 20—30
38 30—40
34 40—50 13
要求:(1)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标准差;
(2)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日产量差异程度大?
解: (1)(件)
(件)
(2)
因为0.305>0.267故甲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3. 某地1993年抽样调查了100名18岁男大学生身高(cm ),其均数=172.70cm ,标准差s=
4.01cm ,估计该地18岁男大学生身高在168cm 以下者占该地18岁男大学生总数的百分数;
解:本例,Μ、Σ未知但样本含量N较大,按式用样本均数X和标准差S分别代替Μ和Σ,求得U值,U=(168-172.70)/4.01=-1.17。
查附表标准正态曲线下的面积,在表的左侧找到-1.1,表的上方找到0.07,两者相交处为0.1210=12.10%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及内容。
社会调查的程序分为五个阶段,即选题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分析阶段和总结阶段。
(1)选题阶段。
选题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是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的现象、问题和焦点中,恰当地选择出一个有价值的、有创新的和可行的调查问题;二是将比较含糊、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调查问题具体化和精确化,明确调查问题的范围,理清调查工作的思路。
(2)准备阶段。
如果说选择调查问题的意义在于确定调查的目标,指的是为达到调查的目标而进行的调查设计工作,它包括从思路、策略到方式、方法和具体技术的各个方面。
(3)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也称作收集资料阶段或调查方案的执行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具体贯彻调查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调查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4)分析阶段。
分析阶段在有的书中也称为研究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实地调查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校、整理、统计、分析。
(5)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撰写调查报告,评估调查质量,应用调查成果。
2、试述问卷设计的原则和基本步骤。
( 1)问卷设计的原则
①要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②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各种因素。
③明确与问卷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
(2)问卷设计的步骤
①探索性工作。
②设计问卷初稿。
③试用。
④修改定稿并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