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巢湖市北部山区地质特征

(整理)巢湖市北部山区地质特征

巢湖市北部山区地质特征第一节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及交通巢湖市位于安徽省江淮之间,巢湖之滨,属于江淮丘陵区的南部,距安徽省会合肥约70km。

实习区位于巢湖市郊北部山区,其范围是东经117°47′―117°54′,北纬31°36′―31°42′。

区内东、北、西三面环山,一面(南面)紧邻巢湖。

山脉走向为北东35°―40°,平面图上呈一个向右倒伏的斜体英文字母“M”形,由西向东主要由龟山、马家山—平顶山、朝阳山—碾盘山、凤凰山—麒麟山—大尖山、岠嶂山等组成。

最高山峰大尖山海拔350m,一般山峰海拔高程100—300m,最低处狮子口海拔高程仅20m。

实习区西南为巢湖—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东南为裕溪河及其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系发育,系长江流域。

裕溪河是巢湖水注入长江的通道,也是沟通省会合肥市与长江沿岸芜湖等城市的水上通道。

实习区交通十分便捷,淮南(阜阳—芜湖)线贯穿境内,向东南可与皖(芜湖)赣(江西)线相连,向西北经合肥可与京沪线、京九线、合(肥)九(江)线以及即将建成通车的宁(南京)西(安)线相接;合(肥)芜(湖)高速公路途径巢湖市,与合(肥)宁(南京)高速、合(肥)徐(州)高速、合(肥)安(庆)高速、沪(上海)蓉(成都)高速相连;此外,尚有省道、县道、等支线与合肥、安庆、芜湖、马鞍山和江苏省南京市相连;以巢湖为中心,水上运输可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市,可谓铁路、公路、水路交通纵横交错,直达全国各地,巢湖市位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分,热量条件较好,无霜期长,全年在232—247天。

年平均气温为15.7℃—16.1℃,最高可达40℃,最低在﹣7℃,年平均降水量1200mm。

雨量分布不均,春季(3—5月份)占年降水量28%—32%,夏季(6—8月份)占38%—44%,秋季(9—11月份)占18%—19%,冬季(12—2月份)占10%—11%。

夏季梅雨显著,每年约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梅雨季节,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季节,12月份降水量最少。

区内属于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冬季以偏北风为主。

年平均风速3.0—3.4m/sec,春季最大为3.4—3.7m/sec,秋季最小,为2.6—3.2m/sec。

巢湖市工业欠发达,主要有水泥、化工、机械及轻工业等,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巢湖水泥厂、安徽维尼纶厂、油泵油嘴厂和铸造厂等。

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豆、薯次之。

经济作物有棉、麻、茶叶、油菜、芝麻、花生等;水果有花红、桃、杏、石榴等;水产品有鱼、虾、河蟹等,尤以巢湖银鱼驰名中外,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

矿产有煤、白云石、化工石灰岩、溶剂石灰岩、水泥石灰岩、硅石、萤石、耐火粘土、陶用粘土等,其中石灰岩、白云岩的储量均属大型,在安徽省占有重要位置,是华东地区水泥、化工、溶剂、建材原料的重要基地之一。

巢湖半汤温泉驰名省内外,温泉水资源丰富,流量达1055m³/d,温泉氡含量370Bq/L—444Bq/L,水温58℃—63℃,为中等放射性含硫化氢的SO4-Ca.Mg型矿泉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珍贵医疗矿泉。

由于医疗保健价值较高,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建有10多家温泉疗养院。

第二节地层第三节构造巢北山区位于扬子板块的东北部,郯庐断裂带的东侧,南缘以桥头集—东关断层为界,西缘以青苔山逆冲断层(滁河断裂带的一部分)为界。

隶属于巢湖—无为断褶带,半汤复式背斜的西翼。

印支运动,尤其是南象幕强烈的褶皱造山运动,奠定了本区的构造格架,产生了NNE—SSE向褶皱,并伴有一系列的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

岩浆活动很微弱,区内仅见几个小的花岗质岩脉、岩枝。

一、褶皱实习区属于半汤复式背斜西翼,由三个二级褶皱组成,自东向西为喻府大村向斜、凤凰山背斜和平顶山向斜。

褶皱岩层由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构成。

其中二叠系大隆组为喻府大村向斜的核部,而三叠系东马鞍山组则构成平顶山向斜核部。

凤凰山背斜核部则由志留系组成。

褶皱轴面倾向北西,褶皱轴迹方向为20°—30°,枢纽均向SSW倾伏,倾伏角15°—26°。

褶皱在平面上表现为一个斜体字母“M”形,南端则被近EW向桥头集—东关断层横切。

次级小褶皱颇为发育,特别是两个向斜核部尤为明显。

褶皱多被断裂破坏,并有小型岩浆活动。

(一)喻府大村向斜位于本区东北部,分布于大力寺—炭井村—喻府大村一带,规模较大,总体构造线方向为NNE—SSW。

向斜核部由二叠系大隆组组成,两翼分别由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五通组和志留系组成。

由于受青苔山逆冲断层影响,该向斜西翼南东倾倾角50°—70°,局部产状近直立甚至倒转。

东翼倾向北西倾角较缓,一般30°—40°。

枢纽向SSW倾伏,NNE扬起,扬起端位于石刀山北部(305高地)。

在维尼纶厂一带孤峰组、龙潭组和大隆组地层发生强烈揉皱。

沿177高地(维尼纶厂东矿山)—王乔洞一线发育有4个小型花岗岩岩脉或岩枝,系受NWW向横断层控制。

该褶皱在巢湖水泥厂—西康医院一线被第四系掩盖。

(二)凤凰山背斜位于本区中部,分布于凤凰山—麒麟山—大尖山—朝阳山—碾盘山一带。

规模较大,总总体构造线的方向为NEE—SWW。

凤凰山背斜核部由志留系高家边组组成,两翼依次为泥盆系五通组、石炭系、二叠系。

东翼地层倾向SE,倾角较大,近直立局部甚至倒转。

西翼地层倾向NW,倾角较缓,一般30°左右。

枢纽向SW方向倾伏,倾伏角约20°左右,两翼泥盆系砂岩在凤凰山南面汇合,然后倾没于巢湖水泥厂之下,被第四系掩盖。

由于核部地层志留系多为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砂岩等,抗风化能力较弱,故形成沟谷洼地;而两翼及倾伏端为泥盆系五通组石英砂岩,抗风化能力较强,常构成山脊,故地貌上表现为一个被斜谷特征。

该背斜倾伏端放射状小断层和节理较发育,形成向倾伏端撒开的扇形断层组。

(三)平顶山向斜位于本区西部,分布于阴都山—马家山—平顶山—碾盘山一带。

总体构造线方向为NEE—SWW。

向斜核部为三叠系东马鞍山组、两翼分别为南陵湖组和龙山组、殷坑组和二叠系、石炭系组成。

两翼岩层产状在平顶山南坡脚下东翼277°∠52°,西翼132°∠83°,往西远离平顶山地层产状很快变为倒转;山顶处东翼261°∠51°,西翼150°∠44°;平顶山北坡转折端产状,东翼235°∠46°,西翼146°∠44°。

该向斜向NE方向扬起,扬起端位于平顶山—向核山—碾盘山一带,向SW方向倾没于巢湖之滨。

平顶山向斜南西倾伏端的三叠系地层次级褶皱特别发育,在耙子山—马家山—靠山黄村一带,由西向东依次发育有五个次级小褶皱,主要有耙子山小向斜、耙子山—马家山倒转背斜、靠山黄扇形背斜,现分述如下。

1、耙子山小向斜位于耙子山西南麓,其核部主要为南陵湖组组成,两翼分别为和龙山组组成。

从东翼经转折端至西翼地层产状分别为254°∠45°、200°∠59°、146°∠86°。

为一向北东扬起,南西倾伏的不对称向斜。

2、耙子山—马家山倒转背斜位于马家山与耙子山之间。

在耙子山北西坡靠近运矿公路东侧的扬起端可见背斜核部大隆组硅质层出露。

在耙子山南坡距小向斜东南约150m处,见到该倒转背斜的倾伏端,由三叠系和龙山组和南陵湖组组成。

背斜东翼产状209°∠85°(倒转)、西翼254°∠45°(正常)。

3、靠山黄扇形背斜位于靠山黄村西南约200m的山坡上。

该处为一个近圆形的大采坑,圆形采坑的周围岩层均为三叠系南陵湖组,且都向采坑中心倾斜。

扇形背斜的核部为三叠系南陵湖组下部地层,两翼分别为南陵湖组中部和上部地层以及东马鞍山组。

其产状东翼280°∠54°,西翼135°∠78°,转折端产状为196°∠41°。

根据褶皱所卷入的地层为震旦系至中三叠系,而侏罗系,不整合覆盖在上古生界之一,故推断实习区褶皱构造应属印支期南象运动产生物。

二、断层本区由于多期构造活动,特别是受滁河逆冲断裂带(青苔山断层)影响,断层较为发育,但断层规模均较小。

根据断层的走向,本区断层大致可分为四组:第一组:NWW—SEE向(300°左右)断层;第二组:NNE—SSW向(25°—30°)断层;第三组:NEE—SWW向(60°—70°)断层;第四组:NE—SW向(45°左右)断层。

其中第一组发育最强烈,第四组最不发育。

根据其发育特征分别叙述如下:(一)N WW—SEE向断层本组断层横切构造线方向,与地层走向近于垂直,在区内最为发育,但断距较小,彼此相互平行、密集排列,以张性为主,兼有平移特征。

其平面效应,在喻府大村向斜东翼以右为主,左旋次之;在想些西翼以左旋为主,右旋次之。

现将具有代表性者描述如下:1、177高地右行平移正断层位于177高地南坡、喻府大村向斜东翼。

该断层切割并错断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栖霞组。

向东延至岠嶂山,详细横切177高地南坡,断层线地表出露长度约1200m。

断层证据:(1)石炭系高骊山组沿走向突然中断,与黄龙组直接接触,水平错开约60m。

(2)断层破碎带宽5 —8m,最宽处可达45m主要为碳酸盐角砾,局部可见定向排列的构造透镜体。

(3)断层棉产状在不同的地段由所编号,西段:22°∠50°;中断:350°∠45°;东段:20°∠60°。

有时可见侧伏角为50°E 的擦痕。

(4)断层带旁侧节理、劈理发育明显,主要有两组:①14°∠41°;②8°∠70°。

断层带中发育大量方解石脉,产状164°∠48°,与断层线成锐角相交。

(5)沿断层线向东追索,可见泥盆系五通组组成的山脊被明显错开,而形成错脊。

(6)沿断层线详细追索,构造破碎带越来越宽,至油库破碎带宽达45m,角砾岩发育;且有发育数条0.8—1.2m宽的方解石脉,均显张性特征,与主干断层构成“人”字形构造。

极射赤平投影求得三个主应力方位分别为:σ1=356°∠54°;σ2=96°∠6°;σ3=190°∠35°。

综上所述,该断层北盘下降相对东移,南盘上升相对西移,为右行平移正断层。

2、王乔洞右行平移正断层断层经王乔洞南侧冲沟,过喻府大村向斜西翼切割志留系、泥盆系等地层,向东可延伸至岠嶂山,向西延伸至甘露寺东侧,断层线地表出露长度约700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