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月考考试卷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三语文月考考试卷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语文考试的备考多背书是必须的,此外还要多做语文试卷,这有利于记忆考点和积累知识。
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三语文月考考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三语文月考考试卷一、选...语文考试的备考多背书是必须的,此外还要多做语文试卷,这有利于记忆考点和积累知识。
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三语文月考考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三语文月考考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湛蓝 / 斟酌崛起 / 倔脾气提防 / 醍醐灌顶B.跻身 / 犄角女红 / 彩虹桥沟壑 / 豁然开朗C.毛坯 / 胚芽蒜苔 / 跆拳道拙劣 / 咄咄逼人D.劲敌 / 浸渍咆哮 / 酵母菌着陆 / 着手成春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建筑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审美对象,一旦出现,谁的眼睛也躲不了,必须年年看、天天看。
这对很多市民来说构成一种积极或消极的审美适应,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则构成一种顺向或逆向的审美教育。
结果,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水平便水涨船高,或泥沙俱下。
A.出现B.逆向C.水涨船高D.泥沙俱下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4.在文段横线处填入下列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
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
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③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④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⑥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A.③②⑤④①⑥B.③⑥⑤①②④C.⑤①④③⑥②D.⑤④③②①⑥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
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
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
德基□更以宽化之。
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
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
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
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
"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
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
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
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
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
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爱民为先,民感之。
居潍二年,召还。
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
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
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
"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明代宋濂《宋学士全集》,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若:你们B.脱道中牛死脱:逃离C.愿得只履事之事:供奉]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多:称赞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德基□更以宽化之②潍不偿驴,□辞也③不求成名,□爱民为先A.①则②乃③而B.①乃②何③以C.①则②何③以D.①乃②何③而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B.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C.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D.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B.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C.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在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D.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①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3分)②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4分)(2)文中有哪些事迹直接体现了吴德基"爱民"品质的?结合具体事例说明。
(3分)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
自对黄鹂语。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
一砚梨花雨。
(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3分)(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4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1) 不能十步,,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2)子曰:夫仁者,,己欲达而达人。
,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3)塞上长城空自许,。
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4)哀吾生之须臾,。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小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郁达夫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起源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
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
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
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日出,中午晴空,傍晚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常想变更。
一碗最珍贵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
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可没听见说有厌看的。
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
自然的伟大,自然与人类须臾不可离的关系,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
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
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
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
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
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能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
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要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
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孜孜以求,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著书。
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佳处,就如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
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
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
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一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
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
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
我们只要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仅凭我们的直觉,也就足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12题答在答卷上,13题在答题卡上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