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孔子

浅谈孔子

浅谈孔子
孔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思想的集大成者、教育的先行者,本人不敢妄下评论,斗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孔子的看法。

一、孔子的出生
孔子有一个显赫的家世背景。

孔子直系先祖为殷商王族名人微子。

孔子高祖弗父何则是宋愍公之嫡长子,有继承宋国国君资格,是王室苗裔。

孔子高曾祖正考父是宋国公室名臣,据说《诗经》中的"商颂"曾由其检校。

但孔子之六世祖孔父嘉因宋国王室发生内乱而被杀。

其五世祖孔木金父.为避乱离开宋国迁居到鲁国,此后世代在鲁为卿士或大夫。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自己就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出生书香门第,有较强的文化熏陶,但后来家境衰落,孔子却更加勤奋,在这种大环境下,又有如此遭遇,为产生一个后来有如此造诣的圣人创造了先天条件。

二、孔子的为政观
为政以德。

孔子在其《为政第二》中讲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在这里明确提出,用德来统治,就会受到民众的爱戴与拥护。

尔后孔子用“为政以德”和“不为政以德”做了比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孔子不赞成用森严的律法来统治百姓,这样做只能治表不治根,而用道德的
力量来引导才会真正教育百姓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

我认为孔子太注重以德治国了以至于压倒了一切,虽然在我国也有那么一段时间国家和党中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口号,但是以德治国纯粹是一种人治,这与法制是有矛盾冲突的,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观念置于德治之下是人类文明的倒退。

当然现在我们提出德治也是在法制的框架下执行的,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仅凭道德来治国会使国不成国家不成家,社会也会陷入无政府状态。

这是很危险的!这也是孔子为政思想的最大缺陷,造成了他周游列国十四年也没有实现其政治理想。

后世王朝也看到了孔子为政思想的不合理性,都采取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纲领。

这不能不说是孔子的悲哀啊。

以身作则。

孔子认为以身作则是统治者最应该具备的一个品质。

孔子在《子路第十三》中谈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泰伯第八》中亦有表现“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禹,吾无间然矣。

”这种思想对于我们现在党政建设具有特别意义。

无论在什么时候,统治者若想达到大治必须得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走在群众的前面。

孔子认为统治者本身如果品行端正,即使他不下命令,百姓也会自觉执行;如果他本身品行不正,就算他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

假如统治者端正了自己,那么对于治理国家来说有什么难的?本身不端正,不要说治理好国家,就是连要求一个人端正都做不到?但孔子在这点也犯了绝对主义,在《颜渊第十二》中,孔子在回答
季康子的问政就是如此说的:“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他认为君子居高位以身作则便一定能感化小人,这是无比荒谬的,若是如此也不会出现王子比干这样的悲剧了。

由此观之,孔子还是太迷信以德治国了!注重等级。

这是孔子“礼”的重要体现。

孔子在回答齐景公的问政中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第十二》在《八佾第三》中也谈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孔子认为礼是统治的基础。

所谓的礼也就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严肃祭祀规定,任何人都必须遵守和不可逾越的,这样才能达到国家稳定。

在孔子所处的混乱年代,一切的礼仪制度都被破坏的淋淋尽致,形成了“陪臣治国”的局面。

孔子在这个时期提出礼仪确实是社会的一种需要以保证统治阶级的稳定。

只是在如此开放的社会,再重提孔子这一套复杂森严的礼仪制度已经完全是对人性自由的摧残,压制人类的创造力。

但孔子的礼仪制度的基本思想也就是伦理道德对于我们现在道德如此滑坡的社会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在科技如此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社会的道德却在渐渐淡化,我不提倡森严的等级制度也反对那种愚忠,但孔子某些基本伦理道德的确是我们必须遵守的。

尊长爱幼关爱兄弟的亲亲之爱以及博爱,“义以为质”讲义融入自己的血肉等等这些美德我们应该毫不动摇的继承下去。

三、孔子的价值观
孔子眼中的“君子”: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

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要重视自己人生的责任,注意义、礼、孙、信四个字。

本质上要有义,凡事都合乎义。

行为上要合礼,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行为。

态度上要谦逊,不自满,不骄傲。

待人上要诚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

“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在我们现代化得社会,孔子所提倡的这些都慢慢离我们远去,人们道德不断滑坡,社会问题不断激化,这必须引起我们极大地关注,重温孔子的价值观。

当然孔子有些思想依旧是不正确的。

像他所提出的“安贫乐道”,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怎么就能安于贫贱呢?这分明是在麻痹人们的斗志,使人们不思进取,安于现状。

当然孔子代表的阶级以及他所提出来的“克己复礼”本身就是反
对社会进步,幻想回到古代,所以这点在孔子思想上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四、孔子的教育观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结晶,反映了教育的本质。

孔子所处的时代,官学为贵族子弟开办,而他的教育对象却大都是平民,真正做到了不分贵贱贤愚,不分地区族类,不分国家界限,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同时,他对待教育对象对待人,并不以贫富或从事的职业分高低贵贱贤愚,而是把标准摆在肯不肯学习和老老实实做人方面。

这跟他从小家庭贫贱而终身困穷有关联,跟他受到很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关联,跟他重视自身德行修养而达到仁人境界有关联。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孔子根据“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灵活施教,不拘一格,逐渐形成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原理。

对后世我们逐渐僵化的教育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针对学生性格差异,进行因势利导。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着透彻了解,教育很富有针对性。

如子路问孔子听见正当的事要不要立即付诸行动?孔子的回答是,有父亲兄长在跟前,岂能闻风而动?冉有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让闻风而动。

公西华感到难于理解,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冉求性格柔弱,办事瞻前顾后,缩手缩脚,因而鼓励;子路性格鲁莽,风风火火,冲冲撞撞,需要降温。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最大的缺陷所在,吃“大锅饭”往往“成就”了一大批平庸之辈,
也浪费了教育资源。

针对学生智力差异,树立“好学”典型。

他把人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四类,而且认为生而知之的“上智”和困而不学的“下愚”是不能改变的。

我想这是孔子教育观的最大不足之处,先天条件虽然对一个人的影响的确十分大,但决定人成就的是后天的努力。

不少神童虽在少年时显现出与众不同的智商,但因为荒废了后天的学习,最后一事无成。

反观不少智力平平的人,通过后天的努力终究达到了别人难以想象的高度。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孔子的思想虽然在今天看来有许多的不合理之处,但联系到他所处的时代他所代表的阶级,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不管怎么说孔子对我们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展的益处远远超过了其思
想中不合理部分上所带来的坏的影响。

我们应该大力继承与发扬孔子合理的思想,加强自我道德建设。

孔子是一名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尊重的圣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