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含解析

2021-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含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含解析班级学号得分1、【18届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菩萨蛮谢逸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

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

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A. “暄风”,即春风。

“迟日”,即春日。

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 “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拟人手法,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 “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 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到了晚上,开启下阙的“归来愁未寝”。

E. “归来愁未寝。

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答案】CD(2)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6分)【答案】喜悦—忧愁。

上阕描绘春日游玩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答题关键词“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诗歌的情感,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

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

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提供的注释中。

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

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

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

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

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

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

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

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2、【18届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完成下列小题。

(11分)咏钱[唐]罗隐志士不敢道,贮之成祸胎。

小人无事艺,假尔作梯媒①。

解释愁肠结,能分睡眼开。

朱门狼虎性,一半逐君回。

咏钱[唐]徐寅多蓄多藏岂足论,有谁还议济王孙。

能干祸处翻为福,解向仇家买得恩。

几怪邓通②难免饿,须知夷甫③不曾言。

朝争暮竞归何处,尽入权门与幸门。

【注】①梯媒:媒介。

②邓通:蜀郡南安人,汉文帝男宠;凭借与汉文帝的亲密关系,依靠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

景帝即位,邓通被革职,其家产被没收,饿死街头。

③夷甫:《世说新语》载王夷甫清高,“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罗诗第一联,深刻东西了金钱的危险性的一面,颇具警示意味。

B. 徐诗第二联,揭示了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翻云覆雨的巨大力量。

C. 罗诗对小人的钻营表现出深深的蔑视,徐诗对邓通的命运表现出深深的同情。

D. 两首诗都较强烈地表达了愤世嫉俗之情,且对社会阴暗面的认识有相同之处。

E. 两首诗都以讽刺诙谐之笔,辛辣批判了“小人”“权门”对金钱的疯狂追逐。

【答案】 CE【解析】此题考查从整体上鉴赏评价诗歌的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C徐诗对邓通的命运没有同情之意;E 徐诗并不诙谐。

(2)在表现手法上,这两首诗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相同之处: a题材上两诗都是咏物诗,两首诗都用托物言志,通过“钱”这一形象,揭露了小人和朱门富户虎狼般的贪婪本性。

b手法上两诗都用了对比,罗诗以志士和小人进行对比,徐诗以邓通和夷甫进行对比。

c主题上两诗都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怒之情,用讽喻手法对这种社会现象充满了讽刺和批判。

不同之处:徐诗用了典故,罗诗没有用典故。

点睛:诗歌比较手法技巧解题方法:①审清题干,明确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类型。

②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

修辞方法;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手法——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视听结合等结构安排——首尾照应、开门见山、过渡、以景入情、卒章显志、伏笔铺垫等。

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渲染等;③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效果。

④注意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

3、【18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三期中考试】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11分)过辛稼轩神道①〔明〕张以宁长啸秋云白石阴,太行天党②气萧森。

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

岁晚《阴符》③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

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④树林。

【注】①辛稼轩神道: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其墓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

②太行天党: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

③《阴符》:兵书。

④宰:坟墓。

(1)下列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 首联描写了稼轩墓地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

B. 颔联中英雄泪与臣主心对比,解释了英雄壮志难酬的根本原因。

C. 颈联以兵书被虫蛀、雄剑龙吟来暗指辛弃疾内心的无奈与不甘。

D. 尾联中诗人化用辛词并运用典故,以慨叹英雄已逝,遗憾难消。

E. “英雄已尽中原泪”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辛弃疾的诗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相同。

【答案】AE【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A项,对应注释,中对于诗句中“太行天党”做出了解释,应该是气势森然严肃之态,此项内涵错误。

E项,诗中的句子表达的感情是:英雄已为中原流尽眼泪,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伤感痛苦。

而辛弃疾的诗句表现的是欣赏江山美景的喜悦。

C项可以联系“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来理解;D项化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2)有人评价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怀悲壮”,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

(6分)【答案】①诗人使用秋云、岁晚、夜寒、青山、春暮等意象渲染了苍凉的氛围,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②表现了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却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痛,再加之作者对诗人的惋惜、对统治者的失望,全诗情怀悲壮感人。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比如本题中,题干提示从两个方面作答,同时要关注作者张以宁对诗人辛弃疾所表达的感情。

既要分析苍凉的意境和悲壮的情怀,同时还要结合相关的内容。

4、【18届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小题(11分)赠曹雪芹[清]敦敏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

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

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

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酕醄白眼斜。

【注】酕醄:máo táo,大醉的样子。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5分)A. 首句写景,为下面所写“门巷”提供了一个阔大而美丽的背景。

薜萝门巷,是说曹雪芹的住所,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

“足烟霞”是指这里常有烟霞雾霭,宛如神仙境界。

B. 颔联写曹雪芹艰辛却充满诗意的生活,这两句一写精神生活富足,一写物质生活艰难,对照中显出了曹雪芹精神境界之高。

C. “燕市狂歌悲遇合”,流落于北京的曹雪芹,因悲叹家庭的变故以酒买醉,其心态表现正如醉酒狂歌的接舆。

D. “秦淮残梦忆繁华”,是说曹雪芹从前的那种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它们只停留在曹雪芹的残梦与记忆之中。

E. 尾联的“新愁旧恨”,指曹雪芹心中种种不快。

“白眼斜”是用嵇康“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的典故,写曹雪芹见到世俗小人、庸碌之辈,就翻起白眼,傲然相对,表现曹雪芹鄙视世俗的个性。

【答案】CE(2)首联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6分)【答案】首联采用了烘托的手法。

虽然曹雪芹居所简陋,但所处环境极优雅:绿水青山,曲径通幽,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烟霞氤氲而生,宛如仙境。

这两句通过写景烘托曹雪芹住宅环境之幽雅,进而以环境之美烘托曹雪芹人格之美。

【解析】首句写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一样幅图画:青山挺秀,绿水环绕,小径曲曲弯弯,于青山绿水间或隐或现。

这为下面所写“门巷”提供了一个阔大而美丽的背景。

薜萝,薜荔和女萝。

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

薜萝门巷,是说曹雪芹的住所,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

“足烟霞”是指这里常有烟霞雾霭,宛如神仙境界。

这两句采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写景烘托曹雪芹住宅环境之幽雅,进而以环境之美烘托曹雪芹人格之美。

越写环境美,越显得住宅好,越显得主人公人品好。

或说者,正因为人品好,所以才显得住宅好,又显得环境美。

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现手法?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术语)手法,请简要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