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5 第三章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古地理
5 第三章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古地理
Principles
相分析的基本方法:现实主义原理——即以现代地质作用 及其产物为基础,来分析地质时期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切 忌机械对比。 Principle of Uniformitarianism – ―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Past Past
准同生变形构造: 主要有负载构造、包卷构造、滑塌构造等。
化学及生物成因的构造:
鸟眼构造(潮坪环境)、叠层状构造(潮坪等)
二、矿物标志
1)碎屑矿物 粗细混杂,分选较差的沉积类型一般反映高密度重力流 沉积作用,多形成于山麓、深湖盆、大陆斜坡等环境下。 有一定分选,多成板状或楔状,其中一般有层理的砂体多 为牵引流沉积作用,常见于冲积扇、河流、三角洲等环境。 岩屑可以解释母岩的性质,粗大的岩屑反映高峻的地 形,石英含量高的岩石反映搬运距离较远。大量的长石反 映干旱和寒冷气候带或高差大的近源区,纯净的石英砂岩 则是海浪反复冲洗的标志。孔隙式胶结是牵引流的标志, 基底式胶结是重力流的特征。
第二节 沉积相判别标志
岩石中能够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原生的岩 性、古生物及地球化学等特征,都可以作 为相标志。可简单分为四类:
岩石标志 矿物标志 生物标志 地球化学标志
一、岩石标志
1.
2.
3.
岩石类型:岩石类型以及颜色不是很好标志。 岩石结构:碎屑物粗细与水动力 沉积构造:
层面构造:波痕、冲刷痕、压刻痕、各种暴露标志(干裂、雨痕、 古风化壳等 Subaerial, most likely semi-humid environment
•干旱气候区的湖泊沉积:一般为咸水湖,沉积物一般为粉砂、 泥和钙质,经常有膏盐沉积。 湖泊沉积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各种沉积相带一般成同心圆状 展布,具有陆生的植物及淡水动物化石。
(二)海陆过渡沉积环境
三角洲环境一般分为三角洲平原(顶积层:分枝河道等砂 质沉积,陆生生物化石丰富);三角洲前缘(前积层:砂 和粉砂为主,发育大型斜层理含少量植物碎片和海相化石) 和前三角洲(底积层:悬浮搬运的粘土为主,具水平层理, 含海生生物)三个部分。
主要有三大类(陆地环境、海洋环境和海陆过渡环 境) (一)陆地沉积环境类型
1、冰川沉积:(大陆冰川、山岳冰川、冰湖和冰海沉积、 冰海砾泥沉积) 2、山麓沉积:由于地形高差大所以一般为快速的洪积形成 洪积扇或洪积裙。有时可以形成扇三角洲。 3、河流沉积:平原区河流(河道、砂坝、天然堤、泛滥平 原沉积、缺口扇、牛轭湖、沼泽等沉积)。山间河流(河 床沉积、冲击扇、阶地等)
1000Ma
层理构造:两层之间由于岩性、成分、颜色、 结构的变化显示的成层构造。
A.平行和水平层理:水平层理(细粒粉砂泥质):反 映静水条件;平行层理(较粗粒一般为砂):反映 高流态条件的沉积。
•
B.交错层理:河流一般单向板状或槽状交错层理;海滨一 般为大型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滨岸带一般为鱼骨状交错 层理;海滩一般为低角度板状、楔状交错层理;风成交错 层理一般角度大;三角洲一般也为大型交错层理。
2、浅水碳酸盐沉积
在碳酸盐潮坪背景下: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出现 萨勃哈沉积,白云岩化作用;温暖潮湿条件下, 往往为生物碎屑灰岩,向陆变细。 浅水碳酸盐的生物礁沉积体:可形成岸礁,障壁 礁(或堡礁)礁后往往形成顶部平缓的碳酸盐台 地,礁前形成礁前角砾岩,礁体部分形成骨架岩 (礁灰岩)。 陆棚碳酸盐沉积环境:主要形成含生物碎屑灰岩、 泥晶灰岩、泥灰岩和页岩互层。含有正常的生物 群组合,生物潜穴、结核和瘤状构造发育,生物 扰动作用强烈。
A palaeo-scene (the evidence)
Your interpretation:
They are dinosaur footprints and they can tell us about:
• • • • Group behavior; Seasonality & temperature; Food web & competition intensity;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三、生物标志(环境生物学分析方法)
1)指相化石法和群落古生态分析方法
指相化石是指能够反映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的化石。
如造礁珊瑚只分布在温暖、清澈、正常盐度的浅海环境中,所以 如果在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造礁珊瑚,就可以用来推断这种特殊的环 境条件。再如舌形贝(Lingulla)一般生活在浅海潮间带或三角洲环境。
鲕状灰岩反映一种动荡的潮下带高能环境 泥状灰岩反映低能条件(陆棚或泻湖) 礁灰岩反映一种温暖、清澈的滨浅海高能环境; 竹叶状灰岩反映潮间带或潮上带的环境; 藻纹层灰岩反映一种静水低能环境; 渗滤角砾岩(反映暴露风化渗流作用) 含菊石或放射虫的硅质岩多数反映大洋环境 条带状硅铁沉积反映一种氧化还原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 煤的出现反映气候潮湿温暖多半是一种海陆交互的滨浅海环境 铝土矿反映一种长期剥蚀暴露的过程。 2)自生矿物:海绿石、磷灰石形成于浅海沉积环境,石膏岩盐 等蒸发岩形成于干旱条件。黄铁矿形成于缺氧还原环境
地层与古生物基础 (地层学)
长安大学资源学院 李相传 lixch05@
第四章 沉积环境与古地理
第一节 沉积环境、沉积相 第二节 沉积相判别标志 第三节 主要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类型 第四节 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
第一节 沉积环境、沉积相
1 沉积环境(sedimentary environment)— 一个具有独特的 物理、化学和生物 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能形成各类 沉积物
Carbonate facies Shale facies Sandstone facies Shale & coal facies
Facies changes?
4.相分析(facies analysis)——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 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相分析三要素
● Material(facies indicators) 相标志 ● Principles ● Methodology
多为砂泥质互层,海相 化石多,保存完好。可受 潮流、风暴、洋流作用, 潮流作用可形成潮沙脊 (上粗下细,砂为主,双 向交错层理,分选好), 风暴潮可形成风暴沉积序 列(下部:具滞留的砾石 和介壳层,底可有槽模; 中部:丘状或浪成层理; 上部:泥质,生物潜穴、 扰动)。
风暴沉积(tempestite deposit):是由风暴潮掀起陆架上的沉积物,及由 风暴潮的离岸流搅起海滩沙,形成向海方向流动的异重流,当风暴减弱 时,在风暴浪基面之下形成的沉积物或岩石称为风暴岩(tempestite)。
2 沉积相(Sedimentary facies)——反映沉积记录成因(环境、 条件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即沉积记录 生物相(biofacies) 岩相(lithofacies, petrofacies) 成因的物质表现。 3 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 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相演化
曲流河沉积模式图:1、粒度递减;2、交错层理;3、交错纹层;4、平行层理
4、湖泊沉积: •潮湿气候区的湖泊沉积:为淡水湖泊,根据湖水的深浅,分 为滨湖、浅湖和深湖,由滨湖到深湖,一般随湖水的加深, 水动力逐渐减弱,沉积物有从粗到细的机械分异现象。层理
也由交错层理逐渐变为水平层理。底栖生物一般比较繁盛。
1、陆源碎屑滨浅海沉积: 海滩沉积:石英砂岩为 主; 潮坪沉积:潮上带常为
较细粒的沉积为主,常
见风成沉积。常见有陆 生生物化石及各种暴露 标志;潮间带和潮下带 常发育向海方向分枝的
潮沟(潮汐通道),常
见脉状层理;
潮坪沉积物粒度在平面上的分布
障壁砂坝和泻湖沉积体系模式图
浪基面以下的浅海陆 棚沉积
同心状大型槽状交错层理
单组低角度下切型板状交错层理 ——点坝沉积的和平行层理(右);b、板状交错层理;c、楔状交错层理 (冲洗层理);d、鱼骨状交错层理;e、槽状交错层理;f、波状交错层理
•C.均质层理和块状层理(无层理):均质层理是粒度均一、 成分单一,反映快速堆积或具生物扰动破坏;块状层理是 指成分复杂,大小不均,反映快速堆积。 •D.递变层理:粒序递变:牵引流所致;粗尾递变:杂基自 底到顶均有分布,往上可变细,重力流所致。
将古论古-蜓
地史分布:始 现: C13, 极盛: P1, 衰退: P3,绝 灭: P末。
生态:浅海底栖 生活于100m左 右热带亚热带的 平静浅海环境。
蜓-Fusulinina
将今天论未来
How about regression?
transgression
●Stratigraphical conformities ● Gradual transgression
Sketch showing Walther’s law
瓦尔特相(定)律亦 称相对比原理(J Walther,1894) :只有 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 是相互毗邻的相和相 区,才能原生地重叠 在一起; 即在垂向上 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 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 中形成的。
Walther’s law (rule) or law of facies correlation : Only those facies and facies-areas can be superimposed primarily which can be observed beside each other at the present time (translated by Middleton, 1973); in other words, facies occurring in a conformable vertical sequence of strata were formed in laterally adjacent environ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