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衢江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17号路以东控号路以东控规说明3717

衢江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17号路以东控号路以东控规说明3717

1.概况1.1区位、规划范围依据衢州市总体规划和衢江区分区规划,衢江工业区和生活区分别位于童家山水库和红凉亭水库的南北两侧。

本规划区位于衢江生活区块的东部,北依衢江,是规划生活区的东部区块。

本次规划的用地范围北依衢江,南至浙赣铁路,东抵衢江区排门村,西至17号路,总用地面积1.6km2。

1.2规划背景依据衢州市新一轮编制的总体规划和衢州市行政区划调整,衢江片区是衢州市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组团。

随着衢江区整体环境的建设成熟,特别是规划区块西侧的衢江区行政中心和市民广场的建设及其配套的公务员小区建设,规划区块的开发整体环境日益成熟。

为进一步完善衢江区城市建设用地的配置结构,落实各项基础设施,综合协调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特编制本规划以指导该地块的开发建设。

2.基地现状解读2.1自然地形和环境规划区块东西长约1450米,南北宽约950米,海拔高程一般在56.0――58.0米之间,西部略高于东部。

现状地形平坦,区内无河流、大面积水域和树林分布。

规划区北依衢江,江面有江洲形成的生态公园,具有良好的江面景观资源。

西部临近衢江区市民广场和区行政中心,有较好的人文景观氛围。

南临浙赣铁路,有一定的噪声干扰。

2.2土地利用现状规划区范围内大部属于未建设用地,保持原始地形地貌。

目前规划区内主要建设用地有两部份。

一为村庄建设用地,分布于规划区东南部。

村落建筑大部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密度较高,环境较差。

一为衢州三中,位于规划区西北部,现在建设中。

2.3公共设施除现状建设中的衢州三中,规划区块因大部为未建设用地,现状无其它公共设施。

2.4道路交通规划区块现状道路交通主要依托区块北侧的46省道和地块内部的田地机耕路。

单位:公顷用地类别中学建设用地(R02)村镇建设用地(E6)** ** 用地面积2.5土地使用强度现状大部为未建设用地,已建设用地一为村庄,土地使用效率较低。

一为中学,内部空间宽敞,土地使用强度不大。

2.6建筑质量正在建设中的衢江三中,建筑质量整体属优。

而村落建筑质量差异较大,既有刚度较好的砖混建筑,也存在建筑质量较差的三类建筑。

3.基地规划解读3.1规划定位3.1.1功能定位依据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衢江分区的布局,强调城市轴向分片成组团发展,形成适当分工并相对独立的“一心一线五区”的结构形态。

规划区块属于文教综合区的组成部分,主要功能为文教、居住。

3.1.2空间形态《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分区规划(2001-2020)》中明确提出:衢江区处于衢江、乌溪江流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优势十分明显,充分发挥和弘扬这一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做好山水文化这篇文章,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片区景观风貌和空间结构。

要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目标,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将富有特色的绿地和乌溪江、衢江等自然水体引入城市中,使各类绿地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色空间。

规划区块北依衢江,江面有江洲形成的生态公园,具有良好的江口景观资源,因而应将江滨景观有机引入城市中,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空间形象。

3.2规划开发控制3.2.1区域总体发展要求根据分区规划及衢江西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本规划区块的主要功能为文教和居住功能,要求设置的公共公用设施内容如下:A:30班中学一所B:36班小学一所C:菜市场一处D:城区客运站E:城区公交总站F:城区加油站G:集中停车场H:医院。

为带动衢江地区农副产品和轻工产品的发展,设想在46省道的交通便捷的地方设置大中型市场,促进商品流通、扩大影响,带动地方经济。

考虑规划区内北侧的滨江绿化带及江洲公园的建设需要,规划搬迁江洲中村落至本规划区块的东部区域安置。

3.2.2区块人口容量借鉴一些城市的规划条例,考虑家庭人口结构日益小型化,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提高,居住用地从过去的人均16平方米,已基本发展到人均30平方米左右,因而本规划区规划建议居住用地控制指标按28平方米/人计算,村民住宅人均指标较高,按35平方米/人计算,则规划区块的人口容量约为16000人。

3.2.3区块自身发展要求本规划区块的主体功能为居住。

随着我国迈向小康生活水平,社会、经济、技术和体制领域的广泛变革,居住区服务设施的需求型态也将发生变化,应与时俱进的对设施配套进行调整,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近年来一些城市已经对于居住服务设施配置规范作了相应的修改。

居住小区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的比较(单位:平方米建筑面积/千人)设施类型国家标准(1993年)上海标准(1996年)深圳标准(1997年)商业设施/金融邮电462-592 343 160-165教育600-1200 **871-1020医疗卫生20-80108 60-120文化体育20-30**-42.8 行政管理40-80 80 51-74.8 杭州城市新建社区管理服务设施项目分项指标表序号项目名称建筑面积(平方米)服务内容设置规定社区设施525 办公、活动、服务等按社区一般规模(1500-2000户)的平均户数计算,每百户30平方米1 社区办公室60 社区党总支和居委会办公2 青少年活动室603 老年活动室604 警务室205 党建活动室(兼市民学校)1256 社会保障服务站507 卫生、计生服务站508 社区服务站100研究表明,公益性设施的需求趋势将会强于营利性设施。

公益设施中,教育设施的需求以提升质量为主,人均建筑和用地面积将会趋近现行国家规范的上限值,老人设施和社区设施的需求将会越来越显突。

规划应对这种趋势加以重视。

本规划区已有中小学等教育设施布局,因而教育设施的指标只考虑幼儿园设置,商业设施等盈利性设施取国家规范的下限,文化、体育、医疗、行政管理等公益设施取国家规范的上限。

4.规划布局要素4.1公共公用设施布局4.1.1中小学规划布局现状在建中学一所,为衢州三中,规划30个班,占地14.5公顷,服务半径为整个衢江区。

规划设置小学一所,规划36个班,服务半径为衢江区行政中心以东区域,包括本规划区块。

依据分区规划,小学布局选址于中学南面,与衢江三中分置于中央大道南北两侧。

考虑中小学对相邻地块的噪音干扰和部分教育设施的共建共享,如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等,本次规划将小学布局于中学东侧同一地块内,两所学校比邻而居,有利于教育设施的共建共享,促进资源优化利用;同时该地块的相对完整,也能减少对其它功能地块的干扰。

衢州三中的主出入口位于中央大道,考虑中小学的交通特点和交通需求,建议在出入口设置停车和交通集散广场,缓解中学上下学对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压力,同时也有利于交通安全。

小学主出入口规划设于地块东侧的城市次干道,建议在出入口设置停车和交通集散广场,于中央大道处设置一个消防出入口。

4.1.2市场与交通节点设施布局规划将市场和交通节点设施如客运站、公交总站、停车场等设施统一布局,综合考虑这些设施之间联动关系,规划于区块南侧临46省道布置一条市场与交通节点设施带,使其相互外部效益最大化。

规划设置两个大型集中停车场和两个小型社会停车场。

大型停车场主要结合市场设置,一个位于建材市场和家具市场的中部,可方便为这两个市场服务;一个位于农贸市场的东侧,结合公交总站和城区客运站,一方面为市场服务,同时可为市民转乘服务。

两个小型停车场结合邻里商业服务中心设计,一个结合菜市场,一个结合幼儿园设计,可方便居民使用。

公交总站结合城区客运站设置,可方便市民交通出行。

4.1.3其它为方便规划区块居民生活,结合商业业态规律,规划在区块中心位置设置邻里商业服务中心,集中布置商业、医院、菜市场以及18班幼儿园,结合街头绿地广场和林荫道,成为富有活力的市民活动中心。

4.2滨江景观和绿地体系布局规划区块北依衢江,面对江洲生态公园,具有良好的江面景观资源,因而应将滨江景观有机引入城市空间,并使其与城市空间内各类绿地有机联结,从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富有特色的空间形象。

规划采用多种的空间布局手法引入滨江景观并与城市景观相融合:一是依托通向滨江的城市道路设置宽度15米-50米不等的绿化带,将滨江绿地和景观引入城市内部;二是通过学校、低层住宅及邻里商业服务设施等形成开敞空间,将滨江景观引入城市内部;三是引导设置居住区块连续的绿化休闲轴,与滨江绿带休闲相联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4.3空间形态规划依据城市功能需求和区块周边自然环境,区块整体空间形成两边低中间高的空间格局。

区块南侧为市场及交通节点设施带,这些设施建筑空间形态开敞,从而可将北侧山体和生态防护绿带等景观引入城区内部。

区块西北侧为中小学用地,结合林荫道和低层居住建筑,形成向衢江开敞的空间区域,从而将滨江景观有机引入城区空间。

规划结合滨江景观和城市尺度,考虑滨江绿化带宽度和江面宽度,建议滨江地带可适量布局少量高层住宅,与低层住宅相结合,高低变化,也有利形成多变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5.规划总则5.1规划依据A.主要法规、技术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5.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文)7.《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9.浙江省建设厅《关于修订、调整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若干问题的通知》10.国家标准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11.国家标准GB50188-93《村镇规划标准》11.国家标准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12. 国家标准GB50220-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B.规范性文件1.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2.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分区规划(2001-2020)》;3.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衢州市衢江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4.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衢州市衢江中心区城市设计》;5.2规划原则1.总纲层面: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指导性文件等有关精神,确定发展是前提,发展又必须坚持综合、长期、渐进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逐步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其中,生态环境既是21世纪城镇发展的制约与主题,也将越来越成为发展与再发展的动力,因此构筑并逐渐导向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与景观发展模式应优先体现在规划目标中。

2.战略层面:区域协调原则城市是一个有机系统,各要素之间不仅有独立的功能,而且各要素之间有相互联系,其总体功能大于个体功能之和,因而在城市规划中,强调区域高度的宏观视野和有机联系的系统观念,显得非常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