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坑支护设计说明概要

基坑支护设计说明概要

德宏州人民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及肿瘤放射治疗综合楼基坑支护工程设计方案单位:云南博文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二○一四年二月二七日第一部分: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拟建场地位于潞西市城区,勇罕街中段东侧,德宏州医疗集团院内西南侧,场地周边:东面相距9.00m左右为芒市农机公司五层住宅楼;南面相距9.00m为围墙及州农业局三层住宅楼和办公楼;西面相距7.00m为围墙及勇罕街;北面相距20.0m左右为新建的中医大楼。

交通方便,整个场地设一层地下室,周长约205米,最大支护垂直深度约4.2米二、编制依据(1)《德宏州人民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及肿瘤放射治疗综合楼工程场地地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3)《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BJ79-2012);(6)《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9);(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8)《注浆技术规程》(YSJ211-92);(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0)基坑周边场地环境条件;(11)本公司多年来类似工程支护设计、施工经验。

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一)场地地形地貌条件拟建场地地处潞西盆地中部偏东,属冲洪积扇(裙)后缘。

属拆旧建新场地,地势相对平坦、开阔,东面略高、西面微低,相对高差1.3m,地貌较单一。

(二)工程地质条件现将场地各地基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力学性质和空间分布情况,自上而下分述如下:①填土:灰、灰黄、褐黄色。

稍湿~湿,松散,高压缩性。

成分以建筑垃圾、粘性土为主,局部间夹砾碎石。

层厚1.00~3.20m。

①1粉质粘土:黄、浅黄色,很湿,软塑状。

不均匀,局部相变为粉土,具高压缩性。

摇震反应无,干强度、韧性中等,光泽反应稍滑。

该层仅见于钻孔1、2、3、8、9、10、15号,层厚0.80~1.70m。

②卵石:黄、褐黄,黄灰、灰色。

稍~中密,饱和,具低压缩性。

卵石粒径一般为20~150mm,少许>300mm,经于现场取扰动砂石样6件进行颗粒级配分析,其结果卵石含量占总质量的60%左右(参看后附颗粒级配分析成果第1页)。

卵石粒径及含量不均匀,分选性差,由砾砂、粉细砂及粉土充填。

成分为砂岩、石英砂岩等,形状以亚圆形状为主,圆形状次之,中等风化。

该层土于本场地中均有分布,且层厚较大。

但局部地段偶夹硬可~硬塑状粉质粘土薄层透镜体。

②1粉质粘土:黄、浅黄色。

湿,可塑状。

属中等压缩性土。

摇震反应无,干强度、韧性中等,光泽反应稍滑。

局部地段夹有少许角砾。

该层仅见于钻孔1、2、3、4、8、9、10、11、15、16、17号,层厚0.80~1.70m,层顶埋深在11.10~15.30m之间。

呈透镜状产于②层卵石中。

四、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场地周边:东面相距9.00m左右为芒市农机公司五层住宅楼;南面相距9.00m为围墙及州农业局三层住宅楼和办公楼;西面相距7.00m为围墙及勇罕街;北面相距20.0m 左右为新建的中医大楼。

交通方便。

五、设计标准(一)基坑设计深度、设计安全等级及安全系数选取根据基坑开挖图及场地地形资料,基坑实际开挖深度为2.95~4.20m左右,根据《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综合考虑基坑周边的环境和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基坑深度等因素,支护失效、土体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或主体结构施工安全的影响程度:基坑安全等级按二级选取。

根据基坑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及支护结构选型等内容,本次基坑支护设计中对基坑的侧壁安全系数、整体稳定性分别进行计算,其系数选取如下表:(二)基坑支护使用年限此次基坑支护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一年。

(三)基坑周边附加荷载设计值1、本次基坑支护设计附加超载取值:(1)基坑周边的超载按15KPa取值;(2)既有建筑物荷载每层按15KPa取值;(3)道路附加荷载按30KPa取值。

2、场地周边荷载限制条件(1)基坑开挖、施工及支护结构使用期间,坑顶3.0m内严禁堆载;(2)土方开挖时基坑周边3.0m范围以外可临时堆载,堆载重量不超过15kPa,并及时进行清运;基坑支护及主体结构施工时的钢筋制作可在基坑周边3.0m范围外进行,但应严格控制钢筋的堆载重量,堆载重量不超过15kPa;(3)基坑开挖过程及基坑使用期间,基坑顶部附加荷载不得超过设计要求,若确需行走重型车辆或堆载,必须及时通知设计人员,对相应部位的设计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四)基坑支护设计参数基坑支护设计参数表(五)地下水、地表水控制要求地表水渗入或管线中的地下水渗漏会降低土的强度,对基坑安全造成影响。

本次基坑支护设计采用“明沟截排水”的措施,应在基坑围护结构施工前做好截排水措施,防治地表水渗入坑壁土体,并随土方的分层开挖分层降排水,每次降水深度均应满足保持坑内环境干燥的要求,其最终降水深度为基坑开挖深度下0.5m;基坑施工及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坑壁漏水情况、地下水位、管线、周边建筑沉降及变形的监测要求,发现异常时及时分析原因,并通知相关人员。

六、基坑支护设计方案该工程是在建(构)筑物较密集、但施工场地受到限制的区域内进行基坑开挖,基坑周边有道路、建筑物,经综合比较分析,结合类似工程经验,为尽可能避免基坑开挖对周围建(构)筑物、道路的影响,本着"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方便施工"的原则,我公司选用的总体支护方案为:①竖向支护:Ф48钢管锚杆;②锚固支护:Ф48钢管锚杆;③面层保护:挂钢筋网片喷锚;④降排水措施:坑内设碎石盲沟汇集降(集)水井降低地下水位。

支护方案具体设置情况如下:(一)开挖支护边线的确定根据建筑设计单位提供的“基坑开挖图”,由于周边距建构筑物较近,经与甲方沟通,基坑开挖线从剪力墙轴线向外1.0米作为基坑内口边线,部分阳角位置结合确定总图适当调整支护边线。

(二)基坑支护顺序的确定测量放线——竖向锚杆施工——钢管锚杆注浆施工(养护)——挂网喷锚施工——重复(基坑土方分层开挖至锚杆施工、挂网喷锚施工)工序至基底。

(三)钢筋网喷锚砼面层设置在坑壁上设置钢筋网喷锚砼面层护壁,面筋为A6.5@200³200双向钢筋网,锚头之间用Ф14加强钢筋纵横交叉焊接连接牢固,然后在钢筋网面层上喷射为C20细石砼面层,厚度100mm。

(四)截排水措施设计基坑顶部设截水沟拦截地表水。

排水碎石盲沟布置于坑壁内侧,随开挖深度下降,矩形断面,宽0.30m,深0.30m,局部地段视地下水发育情况设积水坑(具体设置详见“基坑降、排水平面布置图”)。

地下水在排入城市管道前设置沉淀池,排水沟按一定坡比向集水井或沉淀池倾斜,坑内水通过基坑底的排水沟汇集到集水井后由水泵抽至坡顶排水沟经沉淀池沉淀达标后排入市政管道。

沉淀池采用粘土砖砌筑砖沟壁,C20素混凝土铺底,结合场地实际情况布置。

集水井及地面排水沟、沉淀池应在土方开挖前施工完毕。

坑内排水沟在土方开挖到地下室底板设计标高后,随土方开挖随时进行开挖和砌筑。

基坑降排水要设专人跟班管理,并加强监测,如发现出水异常要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

集水井布置情况,详见总图。

按此支护方案进行施工,应在旱季进行基坑支护施工作业,及时设置截排水系统,避免雨水倾入基坑,并在基坑工程施工完毕后尽快完成基础及地下室外墙的施工。

第二部分:土方开挖方案1、本工程土方开挖要紧密配合支护施工,需配置好合理的机械及人力,并做好统筹安排,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相一致,并遵循“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2、土方开挖采用机械开挖加人工配合修土,底板、承台在机械开挖至基底设计标高以上200~300mm时改用人工开挖修土,承台区域及钻孔桩高于基底标高较多的桩身周围土方全部人工开挖修土,挖斗不得碰撞桩身,以免影响桩身质量。

3、具体土方开挖施工建议分如下几个步骤:(1) 第一阶段土方开挖、喷锚至第一道锚杆标高下0.2m范围内(严禁超挖),施工挂钢筋网、喷砼护坡;(2) 锚杆注浆强度达到相关规范要求,且基坑水位满足设计要求时,进行第二阶段土方开挖,挖土至第二道锚杆标高下0.2m范围内(严禁超挖)。

土方开挖应分段分片进行,沿基坑边长,每开挖10延米的土方,立即进行相应范围的挂钢筋网、喷砼护坡施工,防止长时间曝晒或淋雨,待该部分锚杆施工完毕后,才能进行邻段土方的开挖;4、其他要求:(1)开挖时先挖坑周部分,后挖中间部分,即先挖出锚杆施工面层土方,不影响其施工后再挖中间部分土方。

(2)开挖由专人指挥,采取分层分段对称开挖。

当挖至标高接近基础底板标高时,边抄平边配合人工清槽,防止超挖。

基坑开挖施工至基础底板标高时,在24小时内必须完成素砼垫层,垫层延伸至围护结构边,在前一块完成土方后开挖及垫层施工后,才能进行下一块相邻区的土方开挖。

(3)在斜支撑浇筑砼前需把此范围内的基础桩提前施工结束,避免斜支撑浇筑后无法施工。

第三部分:施工技术要求一、锚杆喷锚挂网施工工艺及技术保证措施1、施工工艺挖土→击入锚杆→修坡→布设固定钢筋网片→焊接加强筋→喷射C20细石砼→注浆→养护(竖向锚杆可先进行成孔后进行钢管锚杆放置灌浆)。

2、施工参数及关键工序(1)施工参数①锚杆水平间距为1.4m;②锚杆压浆浆液水灰比:0.4~0.5;③锚杆每米注浆量为≥60kg/m;④锚杆位置偏差:±100mm;长度偏差±50mm,锚杆倾角偏差±5%;⑤钢筋网片尺寸及规格:A6.5@200³200;各网片间焊接或弯勾搭接;⑥喷射砼强度C20配合比采用试验室试配配合比;⑦喷射砼厚度100mm。

3、施工技术要求及技术保证措施(1)砼面层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在已开挖修整好的坑壁上挂上A6.5@200³200双向钢筋网片,用“U”型或“T”型短钢筋打入土层固定网片,锚管口间再用B14钢筋纵横焊连接加强,最后用砼喷射机喷上C20细石砼,厚100mm。

水泥使用32.5级硅酸盐水泥,水灰比≤0.5。

(2)土方开挖时严格按分层开挖、分层支护的程序进行,每层开挖深度按设计要求开挖,严禁超挖或并层开挖。

(3)开挖土方时要控制合理的开挖速度,要等上层支护措施有一定龄期后才准开挖下一层土。

(4)每层坑壁挖出后及时挂网喷锚支护,防止长时间曝晒或淋雨。

(5)施工完第一层喷锚,浇边后即在坑口每15m 左右设一个变形观测点(详见监测措施平面布置示意图),进行变形观测,在施工过程中,定期(一天一次或开挖一层土测一次)。

遇到异常变形则要加密观测次数,以变形观测数据指导开挖支护施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