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护设计总说明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新川科技园污水泵站提升泵房项目基坑支护施工图设计。
(一)基坑位置及建设规模场地位于污水泵站提升泵房位于新川科技园二组团内,东临洗瓦堰及B线道路,北面为规划220KV变电站,西面为地铁一号线红星站场站用地,之间有规划10m宽防护绿地,南面为规划市政绿地及华阳大道,该建筑物为1F,设一层地下室,设计+0.00=480.30m。
(二)使用年限本工程场地地面标高在481.0m左右,因此基坑设计时高度按481.0m考虑,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西边按16.5m考虑(即基坑开挖底面标高为464.50m),东边按13.8m考虑(即基坑开挖底面标高为467.2m)。
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1。
本项目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一年,从基坑开挖之日起算。
超过使用年限后未回填,支护体系需进行安全鉴定。
(三)基坑对周边影响本工程地下室开挖深度为场地面标高(481.0m)以下13.8-16.5m,基坑开挖底面标高为464.5-467.2m。
根据业主提供的周边道路及地下管线资料及现状周边建(构)筑物情况,场地周边环境情况如下:1、周边建构筑物及市政道路基坑现在场地周围无建筑物分布。
2、地下管线基坑的东侧和南侧有军用电缆分布电缆埋深约3m,距离本工程地下室边线约10~16.7m,不会对其造成影响。
3、地面沉降本工程拟采用管井降水与明排水相结合。
明挖顺作法施工时,工程施工可能引起地面不均匀沉降,应预防周边建(构筑)物下沉、倾斜、开裂,甚至造成破坏性影响。
施工前应对周边进行摄像取证,并在建筑物周边布设观测点,进行系统、全面的跟踪测量,信息化施工。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施工,及时采用补救措施,确保建(构)筑物安全。
二、设计依据1、《新川创新科技园污水泵站及配套管网市政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业主提供的《新川创新科技园污水泵站建筑设计图》3、设计采用的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50010-20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201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11)《四川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范》(DBJ51/T014-2013)4、设计采用的计算软件:北京理正《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软件F-SPW》7.0版三、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市天府新区,现高新区境内新川创新科技园。
泵站所处地地势平坦、开阔,交通较便利;场地高程481.00m左右。
场地地貌单元属成都平原岷江水系一级阶地。
2、工程地质条件场地钻孔深度范围内所揭露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粉质粘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Q4al)粉质粘土、粉土、细砂土、淤泥及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的砂卵石夹土及中生界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砂岩及泥岩等组成,各层地基土特性自上往下分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土层(Q4ml)杂填土:杂色、灰色、灰黄色,松散,稍湿,以碎石、碎砖块和砂岩等建筑垃圾回填为主,另含有少量粘性土,局部夹块石。
主要分布在泵站区域及管道经过的道路一带,层厚0.50~8.20m;工程性质较差,未经处理不宜利用。
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粉质粘土:褐色~黑色,稍湿~饱和,可塑;主要由粘粒和粉粒组成,含铁、锰质结核及钙质结核,局部地段含铁锰氧化物较多,在场地内局部分布,层厚0.50~4.00m。
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Q4al)粉土:灰黄色~褐黄色,稍密,稍湿,主要由粉粒组成,含少量的粉砂土及少量锰质氧化物。
该层在泵站区域普遍分布,层厚0.50~3.70m;其中zk27已演变成淤泥,约1m厚。
细砂土:黑色~灰黄色,湿,松散,局部为粉砂土夹低液限粉土。
主要由石英、云母、长石等组成,该层在泵房站局部分布,层厚0.40~1.00m。
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卵石夹土:灰色、灰黄色,成分以岩浆岩为主,变质岩次之。
多呈次圆形,弱风化,局部地段表层0.1~0.7m的强风化,卵石粒径一般为3~8cm,最大不大于19cm。
湿~饱和。
充填物以砂土为主,混少量砾石及粘性土。
根据N120击数和卵石含量,卵石层按密实度分为四个亚层:松散卵石:主要分布于卵石层顶部,很多地层夹砂较重,卵石含量50~55%,排列十分混乱,绝大部分不接触,N120锤击数2~4击/10cm。
稍密卵石:主要分布于卵石层上部及中部,有中砂充填,卵石含量55~60%,N120锤击数4~7击/10cm。
中密卵石:主要分布于卵石层下部及中部,卵石含量60~70%,N120锤击数7~10击/10cm。
密实卵石:主要分布卵石层中下部,卵石含量大于70%,N120锤击数大于10击/10cm。
中生界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全风化砂岩:紫红色,湿,可塑,岩石蚀变强烈,原岩结构不清晰,岩心呈砂土状。
工程性质较好。
强风化砂岩:紫红色,湿,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状,易折断,工程力学性质较好。
中风化砂岩:紫红色,干,风化裂隙一般发育,岩心呈短柱状,工程力学性能较好。
3、地下水场地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第四系冲洪积砂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受大气降水及地下径流补给,并通过地下径流、地面蒸发等方式排泄;测得场地地下水埋深7.50~8.50m,相应高程为472.1~473.0m,水位平均高程472.6m。
根据相邻建筑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表明,地下水年变化幅度为1.50~2.50m。
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已有成功的降水设计与施工经验分析,砂卵石层富水性和透水性均较好,属强透水层。
上部的人工填土及粘性土透水性较弱,属弱透水层。
该场地地下水渗透系数K取22m/d。
场地环境为二类。
4、岩土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以及附近场地的地质资料和我院深基坑设计经验,基坑坑壁土体岩土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参数见下表。
四、支护设计(一)设计概述(1)围护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1;(2)围护结构采用荷载结构模式,按荷载“增量法”进行计算;(3)围护结构满足整体稳定性、抗滑移、抗倾覆验算要求;(4)分段选择最不利位置进行计算。
(二)荷载取值1、永久荷载(1)岩土自重:按竖向全土重计,地层重度根据地勘资料取值;(2)水土侧压力:按朗肯公式计算其主动侧土压力;考虑基坑开挖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均进行降水,因此在围护结构设计中不考虑水压力作用;(3)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2倍范围内无建筑物存在。
基坑周边荷载仅考虑一般地面荷载,按10KPa考虑。
(三)支护选型本项目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约13.8-16.5mm。
基坑开挖深度2倍范围内可不考虑周边建筑物的影响,东侧和南侧有军用电缆分布。
本基坑设计关键点在于一方面是控制基坑开挖变形,另一方面是基坑降水。
基坑围护结构要求有较大的刚度,降水要求达到基坑降深,防止基坑开挖导致周边地下水位下降产生不均匀沉降。
根据上述考虑,经综合分析计算:基坑北侧和西侧采用二级放坡+喷锚支护,基坑东侧和南侧采用放坡+锚拉桩支护,基坑降水考虑采用管井降水与明排相结合。
(四)支护体系说明1.本工程设一层地下室,基坑设计+0.00=481.00m,本基坑分为两段,EAB段和BCDE段,基坑深度分别按16.5m和13.8m考虑。
2.基坑周长:166.0m,基坑开挖线距地下室轮廓线预留1.0m工作面。
3.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和环境条件,本基坑采取分段支护。
3.1 EA段:该段基坑开挖深度为16.5m,采用放坡+锚拉桩支护,支护桩桩径为1.0m,桩中心距为2.0m,桩顶标高为478.0m,单根围护桩不含冠梁桩长为18.9m,共计10根,该段设置两排锚索,设置于-5.0m和-10.0m处,锚索倾角25°,第一排锚索长16m(自由段长6m,锚固段长10m),第两排锚索长13m(自由段长5m,锚固段长8m),该段围护桩桩号为16#~25#桩。
3.2 AB段:该段基坑开挖深度为16.50m,采用二级放坡+喷锚支护,在基坑设计+0.00=481.00m下7m处设置2m宽的平台,一级坡的放坡系数为1:0.6,二级坡的放坡系数为1:0.5。
共布10层锚杆,按梅花形布置,间距为2.0×1.5(1.7)m。
3.3 BC段:该段基坑开挖深度为13.80m,采用二级放坡+喷锚支护,在基坑设计+0.00=481.00m下6m处设置2m宽的平台,一级坡的放坡系数为1:0.6,二级坡的放坡系数为1:0.5。
共布9层锚杆,按梅花形布置,间距为2.0×1.5m。
3.4 CDE段:该段基坑开挖深度为13.8m,采用放坡+锚拉桩支护,支护桩桩径为1.0m,桩中心距为2.2m,桩顶标高为478.0m,单根围护桩不含冠梁桩长为15.2m,共计15根,该段设置两排锚索,设置于-5.0m和-8.0m处,锚索倾角25°,第一排锚索长16m(自由段长6m,锚固段长10m),第两排锚索长13m(自由段长5m,锚固段长8m),该段围护桩桩号为1#~15#桩。
(一)总体施工流程安排1、定位放线,施工全部降水井;2、施工放坡开挖到-5m,施工锚杆及网喷支护;3、施工全部支护桩,支护桩冠梁;4、开挖基坑,设置桩间网喷面层,开挖基坑到首层锚索标高下0.5m,施工锚索;5、继续开挖至设计底标高;同时设置桩间挂网喷射砼面层;6、放坡开挖基坑,开挖到首层锚杆标高下0.5m,按放坡比率清除边坡面,施工首排锚杆并灌浆养护;重复该过程直到开挖至设计标高。
(二)建筑材料1、钻孔灌注桩混凝土强度等级:水下C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