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略论_全球历史观_

略论_全球历史观_

略论“全球历史观”王林聪20世纪下半期,伴随着对“西欧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的批判,学术界出现了一种强调以“全球眼光”审视人类历史的“全球历史观”。

这一现象是史学家们对20世纪世界历史变化和史学研究方法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反思的结果。

“全球历史观”的出现反映了学者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认识历史及其变化的一种新的思维活动,标志着史学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正在并必将对历史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此,搞清全球历史观的基本内涵、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应当建立在什么样的理论基础上等问题对历史研究和史学学科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全球历史观的基本内涵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就主张用全球观点来考察历史。

他认为西方史学必须“重新定向”①,必须尝试“采用更加广阔的世界史观点,跳出欧洲,跳出西方,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时代”②,“从西欧观点解释事件已经不够了,我们必须尝试采用更加广阔的世界史观。

”③70年代时,巴勒克拉夫又进一步指出:“建立全球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④。

与此同时,其他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全球历史观”这一思想。

当代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是本书显著的特点,“它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⑤他认为采用全球观点来考察世界史是为了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这个新时代的需要,因为“人类历史自始便具有一种不容忽视、必须承认的基本统一性。

要确切①②③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变动中的历史学》,第133页。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变动中的历史学》,第27页。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变动中的历史学》(G eoffrey Barraclough.History i n a Changi ng Worl d ,Oxford ,1955),第8页。

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含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进程所起的重大作用。

”①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则认为已有的研究方法不足于解释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人类历史虽然包含着各个不同的部落、种族、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历史,但这些历史不是孤立的发展的,而是相互联系着发展和演变的,总是形成一定的“世界性体系”②。

因此,他提出的“世界体系”理论,不是以单个的民族或国家的变迁为分析单位,而是以世界体系作为分析单位;不是采用多学科的方法(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来研究社会体系,而是采用一体化学科的研究方法(unidisciplinary approach )③分析整个体系结构的演进。

此外,《世界史》、《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的作者W.H.麦克尼尔和《20世纪世界史》的作者F.哈考特、F.罗宾逊等一批西方学者,尽管各自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但他们在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这一点上是共同的,都表现出一定的全球性的历史思维特点。

这期间,中国学者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和80年代中期的两次全国范围内关于世界史体系的大讨论来看,破除“欧洲中心论”、重构具有整体观的世界历史体系一直是史学界的主要话题。

史学家周谷城先生很早就提出了世界历史研究应着眼全局,要有全局观念,应注重世界各地相互之关联。

他先后发表了《史学上的全局观念》、《我是怎样研究世界史的》、《评没有世界性的世界史》和《迷惑人们的欧洲中心论》等文章,强调“世界整体的历史,应该具有世界性”④,并对西方学者的“欧洲中心论”史学传统予以揭露、分析和批判。

吴于廑先生以总揽全球之视野、高屋建瓴之气势,从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上论述了世界由闭塞到开放、由分散到整体的过程,进而形成了他的宏观世界史观。

这一思想反映在他发表的系列论文《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世界历史上的农本和重商》、《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和《亚欧大陆传统农耕世界不同国家在新兴工业世界冲击下的反映》,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的总序中。

他指出“研究世界历史必须以世界为一全局,考察它怎样由相互闭塞发展为密切联系,由分散演变为整体的全部历程。

这个全部历程就是世界历史”。

⑤全球历史观是当代史学家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倾向。

从史学家们对全球历史观的具体表述来看,它并不是一个严密的、统一的规范体系。

就其内涵而言,所谓全球历史观是指史学家们根据新的时代特征,视世界为一个整体,并从宏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走向的一种方法、观念和理论体系。

这里所说的新时代101史学理论研究①②③④⑤吴于廑:《世界历史》,载《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总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他的周谷城:《评没有世界性的世界史》,《周谷城史学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4页。

上述几篇文章也收录在该论文集里。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第11页。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中译本序)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第55页。

就是指20世纪下半期以来世界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一体化发展阶段,即今天人们称之为全球化时代。

概括而言,全球历史观包含这样几层含义:一是它的全球性和整体性。

全球历史观是整体观,它强调对历史考察、分析的着眼点应当是全球的而非区域的,整体的而非局部的。

正像巴勒克拉夫所倡导的研究历史要具有“全球性眼光”和“总体历史眼光”,“如果我们不采用全球性的眼光,就不能够理解塑造世界史的诸种力量”。

①因此,如果仅仅以单个的民族或国家为视角就难以展示世界历史的全貌,也无法理解世界历史的总体运动。

二是它的系统性和联系性。

全球历史观强调世界各地区之间、地区内部之间是一个彼此联系的有机体。

如同有的学者所言:“世界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整体,所有的一切都在这一整体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以及互相碰撞和冲突”。

②作为研究者,其任务是探究世界内部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及其依存关系,仅仅靠“记述各种事件的过程,即使这种记述扩及世界范围,也未必能使人很好的理解当今世界”。

③三是它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全球历史观强调客观、公正记述历史,平等对待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文明,即“不仅放眼世界,展示全球,而且不带成见和偏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④。

并且认为“世界上的每个地区的各个民族和各个文明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不允许将任何民族和任何文明的经历只当作边缘的、无意义的东西加以排斥”。

⑤全球历史观强调当代历史研究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全球性,它的对立面则是形形色色的“中心论”或“中心主义”(包括“地区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等多种类型)。

历史上的“西欧中心论”、“欧洲中心论”、“欧美中心论”,以及在反对“西方中心主义”过程中出现的“东方中心主义”等等都是盲目的以自我为中心,通过贬低或抹杀其他民族或国家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作用,来强化本民族或国家的优越感。

其中危害最大、影响最广的是“西欧中心论”。

对“西欧中心论”的成因及其演变过程,此处不作细论。

“西欧中心论”主要强调西欧白色人种的优越性,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把西欧看作是世界历史的主角,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其他民族和国家没有独立存在的历史,这些地区的人民是白种人的负担。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史学家兰克,法国社会学家孔德,以及美国史学家海斯、穆恩、韦兰等人是这种历史观念的典型代表。

他们对白种人以外的其他地区人民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其理论一度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倾向,对帝国主义在全球的殖民扩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殖民统治活动提供理论根据。

各种“中心论”或“中心观”从本质上讲是排他性的和封闭性的,是对“中心”之外其它文明的变相抹杀:它要么是对历史缺乏客观、辨证的态度,要么是对历史进行别有用心的歪曲。

因此,对各种“中心论”或“中心主义”201略论“全球历史观”①②③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第1页。

E.马克斯:《现代的帝国主义思想》,参见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第46页。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的批判和否定是形成全球历史观的前提。

这种批判和否定是站在全球观、整体观的高度,而不是简单地用一种“中心论”去反对另一种“中心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历史观要取消一切“中心”。

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多个文明中心现象是一种客观事实,承认并正确对待不同历史发展时期自然形成的不同文明中心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态度。

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文明在发展水平上或发展层次上必然存在着差异,但是,先进的文明不能以其先进性来抹杀其他文明及其载体的存在价值。

各种文明的价值是相等的①。

倡导全球历史观的学者们所反对的就是那种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可以说,全球历史观是一个全方位、开放性的体系。

从史学思维的角度看,全球历史观属于宏观历史思维范畴,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的特点。

它是当代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思维的发展规律和历史演变的实际情况,在理论上进行的反思与概括。

全球历史观不仅打破了19世纪以来以“欧洲中心论”为代表的思维定势和历史观,而且对史学思维的创新和发展开辟了道路,是当代历史思维的体现和反映。

于沛依据思维规律和现代科学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当代历史思维的三个特征,即科学的辨证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②。

其中历史研究中的系统性思维,“首先要求把人类社会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进行认识和分析”,“体现了整体化思维观,强调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以及个别人物的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中认识世界历史;并强调对重大历史现象进行综合研究”。

③由此看,全球历史观所倡导的不仅是对各种“中心论”思维方式的否定,而且是以全球眼光和整体意识审视人类历史,关注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这在人类思维认识的发展史上是一大飞跃。

二、全球历史观产生的原因分析全球历史观作为一种思维形态,它的出现既是客观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史学家们主观认识活动的结果,是历史思维科学进步的标志。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④全球历史观的产生也不例外。

于沛曾在《全球化与全球历史观》一文中指出:“‘全球历史观’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科学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但它首先是时代的产物,即是15世纪“地理大发现”所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延续至今,在20世纪下半期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