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7-02-18作者简介:王作印(1965-),男,河南安阳人,安阳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研究。
马克思与黑格尔世界历史发展动力观比较及其启示(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0)王作印摘要:世界历史发展动力观是世界历史理论的重要内容。
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世界理性”,人的利益和热情是推动世界历史进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交往及其互动”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资本则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发展动力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世界历史;动力观中图分类号:BO-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28(2007)05-0001-04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观点,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机制的探讨也就成为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但由于这一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视角的不同,探讨也即人言人殊。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与黑格尔的世界历史发展动力观的比较,提出了两种动力说,并分析了马克思世界历史发展动力观的现实意义。
1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世界理性”抑或“生产力与交往及其互动”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提出过不同的动力论,如自然动力论、神学动力论、人性动力论、理性动力论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黑格尔的世界理性动力论。
黑格尔哲学的最高概念就是“绝对精神”。
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当然也是人类历史全部丰富现象发展的基础和原则,一部世界历史无非是绝对精神———世界理性的运动史。
世界“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
[1](p47)一方面,世界理性统治的世界历史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合乎必然性的发展过程。
黑格尔指出:“从对世界历史的观察,我们知道世界历史的进展是一种合理的过程,知道这一种历史已经形成了‘世界精神’的合理的必然路线”。
[1](p58)然而,要发现这种内在的、有机的必然联系,就不能用感觉,而只能用概念或理性(即辩证思维)才可以穿透杂乱无章的现象,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世界历史具有的这种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世界历史形成为一个整体,就像一个完整的链条,只有把握它,才能真正把握世界历史。
另一方面,世界理性支配的世界历史又是一个合乎目的的过程。
在黑格尔看来,理性有它自己追求的最后目的。
它真正的欲望是要达到它自己的概念———自由的实现。
而自由既是“‘精神’的唯一目的”,也是“整个世界的最后目的”。
[1](p58)同时,黑格尔强调,世界历史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是统一的。
世界历史各个方面都有普遍内在的联系,各个民族、国家必须同其它民族、国家结成一定的关系,才能成为现实的个体。
“不同他人发生关系的个人不是一个现实的人,不同其他国家发生关系的国家也不是一个现实的个体。
”[2](p347)世界历史上正由于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才使其铸造成为一体化的整体;进言之,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则显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
黑格尔的论述是深刻的,其深刻之处在于黑格尔是第一个试图用辩证法来阐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具有内在联系的人。
但他的历史辩证法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它奠基于抽象的理念论之上,最终被用来为他的“绝对精神”服务。
在黑格尔那里,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与复归,辩证法成为绝对精神实现自己的工具,历史辩证法实际上是绝对精神的辩证法。
因此,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最终被活活闷死在唯心主义的历史哲学体系内。
马克思对之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将它从唯心主义体系中解救出来,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与黑格尔相反,马克思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3](p92)通过对每一个时代物质实践的根本内容———生产力和分工的考察,说明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这个原理是公认的。
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它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
”[3](p68)而“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地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4](p51)马克思不仅一般地指出了生产力、交往与世界历史的根本联系,而且还具体分析了工场手工业和大工业这些生产方式的变更以及交往革命在世界历史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工场手工业不同于手工业行会,它消除了行会制度上的各种宗法关系,而代之以人身自由为基础的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它扩大了社会分工的范围和程度,造成交往的急剧扩大,促成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甚至还开拓了区域性的国外市场,同时工场手工业改进了交通工具,从而推动商业和航海业的迅速兴起。
其次,18世纪开始出现的大工业对促成世界历史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大工业利用自然力为工业服务,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生产由自然状态下的小生产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造成各民族之间生产方面的全面依赖关系。
“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3](p254)最后,19世纪初开始的交往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形成也有重大促进作用。
恩格斯晚年曾对这一革命的主要表现作了如下描述:“近五十年来,交往方面已经发生了革命,只有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才能与这一革命相比。
在陆地上,碎石路已经被铁路排挤到次要地位;在海上,缓慢的不定期的帆船已经被迅速的定期的轮船航线排挤到次要地位;并且,整个地球布满了电报线。
苏伊士运河才真正开辟了通往东亚和澳洲的轮船交通。
”[5](p85)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他各处的论述,交往革命的结果还包括现代报刊、一便士邮政厅、内河轮船、内河运河、公路等。
马恩对这场革命非常关注,认为这场革命必将促进世界交往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成果向全世界的传播,进而促进地域性民族历史向整个世界历史的转变。
2世界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热情”抑或“资本”黑格尔认为,世界理性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世界理性不直接完成世界历史的发展,也无法直接说明现实的历史世界,所以它必须把别的东西充当自己达到目的的工具或手段。
在黑格尔看来,由人的自私心而产生的利益、欲望和热情,可以作为世界理性客观性和现实化的手段。
也就是说,作为世界理性工具或手段的人的广义的活动,是推动世界历史进展的现实的动力。
黑格尔说,世界理性以人为手段,它利用人的需要、利益和由此而产生的热情,让人们为自己的私欲去奋斗。
他断言,“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1](p62)人们正是在征服自然,满足自己私利,并且满足别人需要的劳动中,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或需要体系。
这种需要体系总要经过一个由冲突到和谐的过程,而那普遍的观念———支配世界历史的理性也在这种复杂微妙的关系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资产阶级奔走全球各地的结果。
而资产阶级之所以要拼命“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这主要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
资本的本性是无限制地攫取最大利润,为此,它必然要打破以往行会制度的限制和地方上的限制,使整个世界和所有生产方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马克思指出,“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己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6](p391)随着资本的发展,国内市场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小,以至成为资本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要实现资本的不断增值,资本家必定要突破国内市场而走向国际市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资本的本性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第五期3王作印:马克思与黑格尔世界历史发展动力观比较及其启示虽然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但它的本性是胆怯的。
这是真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了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
资本事实上就是这样开创出世界历史的。
资本开创世界历史的冲动完全是出于最大限度摄取剩余价值的贪婪本性,但是,当它这样做的时候,却不自觉地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力量。
马克思从“普遍性”的角度看到了资本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不光创造出一个普遍的劳动体系,即剩余劳动体系,而且创造出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体系,这就必然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快社会发展进程。
因此,马克思讲:“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产生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它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
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
”[6](p393)可以说,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还是世界历史的开拓,都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是资本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不仅肯定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而且对资本的人格化———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作了客观评价。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3](p253)它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的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3](p256)3马克思世界历史发展动力观的当代启示世界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证明,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也是极容易犯或“左”或“右”,以“左”为主的片面性错误的敏感问题,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过去我们往往过多地强调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的一面,对资本、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实事求是,对任何事物包括资本、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必须进行历史的、客观的、全面的认识。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发展动力观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范例。
马克思在全面客观地考察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资本、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因为资产阶级创造了巨大生产力,打破了宗法关系和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状态,促进了各民族在物质生产和文化上的相互往来,开创了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