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历史观

马克思历史观

马克思历史观分析夏英(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摘要:马克思在跨越几个世纪后去粗取精地伟大地发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答案。

里程碑的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找到了一条能真正解释历史发展的全新思路。

本文从三个维度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了解。

Abstract:Marx after surmounting several centuries discarded the dross and selected the essential has discovered the societ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swer greatly.The milestone creation Marxism conception of history,has found one to be able to expla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brand-new mentality trul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arxism conception of history from three dimensions,deepens to the Marxism conception of history understanding.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物质生产活动过程Key word:Marxism conception of history Physical production activity Process【中图分类号】A8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035-0220世纪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计划体制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日益僵化,最终导致了90年代社会主义实践在世界范围内遭受挫折。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历了30年代危机后,从建立在凯恩斯主义上的罗斯福新政,到50、60年代的社会福利政策和伟大国家计划,再到70年代危机后的保守主义和自由放任主义,它正在高技术和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全球化发展。

现实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时代的挑战,自由派人物福山等人断言共产主义已经灰飞烟灭。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解答种种疑问,回应挑战?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轴心的马克思哲学向何处去?马克思哲学的命运正在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时代课题。

在冷战后的今天,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成功解决一切问题,而是面临着新的全球经济不平衡、国家和劳动社会危机、文化消费主义单一化和文化多样化矛盾、全球范围的严重贫富分化等诸多问题。

反思苏东问题的教训,批判似乎大获全胜的自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剖析全球化问题,探索充满活力的创新式发展道路,使得阐明马克思哲学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成为当代思想界无可回避的问题。

一、现实个人的活动在前提上规定了历史黑格尔首先创造了客观历史一说,所谓客观历史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的这一发现是人类思想上的一创举。

人历史现象具有多样性,人的社会活动更是缤纷多样,繁冗复杂。

许多感性生动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断断续续的历史事件不停在舞台上上演着,许多伟人志士更是不断更迭,其实践空间无限宽广。

但是人的意志、情感、等非理性的东西总是不断出现在历史翻滚的惊涛骇浪中,历史上许多客观真相也常常被这些主观性的东西所掩盖。

黑格尔曾经尝试用逻辑的思维来解释历史规律,他将历史与人的思维看做是一个不断变化、运动与发展的过程。

按此推理,那么历史就并不只是偶然性行为所引发的,而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但是很明显他并没有很好的触及现实中的矛盾。

直到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才最终很好地解释了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问题。

唯物史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成为了历史上人们所公认的最伟大的发现。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谈论其历史观与历史哲学不同点,并没有去强调历史客观规律存在与否,而是更关注历史存在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在谈论历史观的时候,就直截了当说过:我们谈论的前提并不是信口开河提出的,不是教条主义,而是一些现实存在的前提。

这些现实就是我们人类,包括我们人类的活动以及其物质生活条件。

这是历史之所以真是存在必不可少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现实的个人的活动才是历史存在的条件,才是历史的出发点,才是确立历史的坐标。

他还强调,全部的人类的历史存在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现实的人类,是从事物质生产的活生生的人,也就是劳动的人。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阐述劳动的时候就特别指出:劳动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就必须建立在劳动基础上,劳动成为了人生活永恒的条件。

它是人类生活中所有人类所共有的社会活动形式,因此它在前提上规定了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将活生生的人,现实生活中的人,将人的劳动作为了历史存在的前提,而这一切是黑格尔所摈弃在历史之外的东西,因此这可谓人类思想史一重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及人的自由性一起构成了历史规律的主要内容,历史规律也主要是体现这两者上,它是具体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历史已经不再是人生命的归结点,而是人类的历史,人类活动的历史。

把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人以及人的活动作为历史的前提,就使得历史不仅仅是精神历史或者是物质历史了,不再是被人误解、虚假的历史了,而是客观存在,具有真实性的历史了。

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的活动就规定了历史的前提性。

二、时空关系规定了历史的形式在人类生活的范围内,不仅存在生命消逝的时间性,而且还具有生命的空间性。

时间、空间在本质上也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两者是不切割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人的生产活动是以自然环境的空间以及自然运动的时间性作为基石而得到发展的。

人通过强烈感受获得空间性,从体验中获得时间性。

时间与空间的存在才使历史成为了可能。

人们对时间的体验以及对空间的感受共同构成了历史的主要维度。

马克思还以空间与时间对人类历史的作用作为出发点论述了文化研究、地域研究,为我们提高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不同的空间使我们不断累积历史文明。

在漫长的历史经历中,我们可以把历史的经历作为行动的动力,人类可以不断反省自己,获得发展,用时间来换取空间,求得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三、整体过程中质与量的统一规定了历史黑格尔的一个重大的发现就是将历史的、精神的世界作为一(下转第37页)(上接第35页)个过程,一个不断运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来看待。

认为历史不再是乱七八糟的暴力行动了。

这是一种辩证思想,也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提供的思想之源。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发展观以及历史观。

认为世界发展是一个过程的集合,并且揭示出历史过程的规律性是理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内容。

过程是物质在空间广延性与时间连续性上的体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上,可以了解该历史观认为整体过程上质与量的统一上规定了历史。

马克思告诉我们,我们要从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初的最简单的历史实际出发来分析整体过程中质与量的统一,来分析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历史的发展是过程的发展。

过程的表现形式就是质与量的转变。

量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转变为质。

我们要从过程去认识自然、认识事物、认识历史、认识世界。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不知到知道。

通过将这种辩证思想运用到实际中,提出问题,促进历史发展。

动态的过程存在种种可能性,因此要对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行更好的把握。

实践过程中的理性思维实践就是逻辑过程与历史过程的聚集点。

四、结束语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一种科学分析社会历史的方法,也是一种改造世界的方法。

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是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创举。

我们应坚持唯物史观来还原我们历史的真实性与整体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我们应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去开启我们的历史大门。

以往人们对从晚年马克思思想理解他一生的全部思想没有给予高度重视。

在晚年,面临时代变革,马克思对自己的理论不是采取教条的态度,而是以一个伟大思想家的胸怀,从现实和革命出发,集中研究了历史发展特殊道路的问题。

在对农村公社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生产力发展的多样形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多样结合方式、历史发展多线论,校正了自己以往的社会历史观,实现了历史观的创新式发展。

但是这一变革的意义绝不仅仅体现在宏观社会形态发展模式上,而是全面阐述了劳动和交往的辩证关系,对能动实践创造精神和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精神做了更准确的定位。

这一变革更加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精髓。

参考文献:[1]金德万,黄南珊.论历史的三重规定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新阐解之一[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5)[2]田文.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积极维护祖国统一[J].新疆师范大学报,2002,23(3)[3]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4]曹岚.必然性与偶然性的重新理解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本质[J].探索,2002,(2)三、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效能提高对策政府职能是制约政府效能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提高政府效能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前提和基础。

把推进电子政务与转变政府职能有机结合,为提高政府效能提供了一条现实路径。

1.建立与电子政务相适应的行政理念。

电子政务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政府管理理念的一场变革,它的重心是政务而不是技术,它蕴涵着民主、公平、人本、责任、效能、创新等价值理念,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官僚体制工具理性的超越。

这些价值理性与政府组织结构、行政方式、业务流程、行政文化等方面融合在一起,对改变传统的政府内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模式,为转变政府职能提供很好的价值导向和框架基础。

深入理解电子政务的内涵,实质就是确立政府服务公众,让公众参与政务、政府对自身行为负责任的过程,就是说,政府要有以人为本和人民民主的价值观。

2.加强政府电子化管理。

政府电子化管理是以电子政务模式为基础的、以整体的方式来管理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通过在信息化和网络型社会环境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政府行政组织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政府行政目标,实现与维护公共利益。

我们要挖掘和发挥电子化管理优势,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和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为政府内部及其与社会、团体、组织、群众的交互提供制度机制环境。

3.提高行政人员能力素质。

为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政府部门领导、职员不仅要从思想上确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善于学习的开放意识,而且更要提高他们的信息服务力和执行力。

一方面要加强领导层的电子政务培训和制度建设,建立培训组织机构和配置专门人员,明确其各项职责,以此带动领导层学习信息的热情和意识,提升其信息能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公务员的信息意识和技术的培训,既要解放公务员的行政思想,也要对他们进行计算机知识、应用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培训,健全信息化培训体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