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边塞诗赏析方法及试题解析技巧分析

边塞诗赏析方法及试题解析技巧分析

边塞诗赏析方法及试题解析技巧分析一、边塞诗”是以反映边界战争和征战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1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2中晚唐国势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二、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及人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单于;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一)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李白(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杜甫四、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五、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高适)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2.对比: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王翰)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表达效果:运用想象,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其他常用的表现手法:直抒胸臆、比喻、夸张、渲染、烘托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抒胸臆)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记李将军。

(烘托)六、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

(李益)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七、经典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雨雪曲江总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西部边塞(地点)寒冬(时间)大雪纷飞、荒凉凄寒(特征)的恶劣环境。

(概述)2)边塞寒冷阴郁、野兽出没、偏远荒凉、戍卒军容不振、情绪压抑。

(结合诗句分析)3)这首诗表达出戍边战士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情感)4)“别路”一语双关,既指戍卒远离家乡前去戍边的路,也指回望家乡错综难辨的路。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1)天气严寒阴沉,战旗的色彩显得暗淡,鼙鼓的声音也特别低沉——而这些又正是戍卒孤苦凄迷心境的写照。

这样写把自然环境、军旅环境(社会环境)和戍边战士的心境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内容)2)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往辽远艰苦的边塞之地,迷茫无助、思乡难归的伤感以及对战争的厌恶的感情。

(情感)3)照应标题及前文中的“雨雪”,并与下文“漫漫愁云”及“别路迷”构成呼应。

(结构)4)以眼前景写眼前情,触觉、视觉、听觉都直入心底,真切动人。

(语言修辞效果)八、诗歌演练1.(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1【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注释]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

雪山:指祁连山。

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①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②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1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1分)'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1分)'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1分)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1分)2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1分)衬托(1分)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1分).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刘叉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①联系全诗,说说一、二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有声、有色的雪地行军图,一个“上”字形象鲜明、意韵丰富,请简析。

1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的氛围衬托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2“上”字,明写红旗“飘上”,实写将士“登上”,(字义)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描述)展示了戍边将士高昂的斗志、如火的豪情。

(感情)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

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1、答: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

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2、答:这句诗内涵十分丰厚。

(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2)、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3)、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