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指
少数民族)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 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 阳关、凉州、楼兰。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
笳、芦管、角、鼓。
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1、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高考链接
[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出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qì ,应驮白练到安西。 ] 问对比和虚实相生的 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 的沙漠上。 ⑵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衬托 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 写为主,虚中有实。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 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 人。”陈陶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 舞。” 高适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 乱走。(岑参)
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4.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 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 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 李贺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 军 行》 王昌龄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李 白
边塞战争诗鉴赏
一、 边塞诗的产生
二、边塞诗内容 三、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四、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五、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六、边塞诗的风格
边塞诗的产生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 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 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 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 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 葩。 盛唐以前,国势强盛,边塞诗大多豪迈 爽朗昂 扬向上;中晚唐,国势衰微,诗中悲壮 惋伤成分多; 南宋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 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 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 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东汉时,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 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后有“勒石燕然” 之说。暗示已胜利或对胜利的向往或期盼。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 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斩楼兰”是用作杀敌建功的典故,出自于《汉书· 傅介 子传》 西汉时期,楼兰和车师两个小国,地处通往西域的要道。 汉武帝派兵征服了这两个小国,楼兰国王去世后,新楼 兰王受匈奴使者的指使,背叛汉朝,多次杀死汉朝前往 大宛的使臣。汉朝准备派人征服楼兰。这时朝廷有个骏 马监的小官傅介子,自告奋勇,要求出使大宛。大将军 霍光见他如此有胆识,便让他副食人马前往大宛。 傅介子马到成功,不但使楼兰王谢罪,而且趁着夜 幕,率领士兵杀死了匈奴使者,平安到达了大宛。汉昭 帝以后,楼兰国仍反复无常。大将军霍光又派傅介子带 着大批珍贵礼品和精干的勇士,前往西域,宣称此行专 程赏赐属国。楼兰王十分贪财,一点防范也没有。傅介 子在驿馆布下埋伏,再请楼兰王赴宴。最后杀死了楼兰 王,平定了楼兰,建立了战功。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 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 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 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 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青海:指青海湖。 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 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答案:⑴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 艰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 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⑵点出边境的荒凉,征战时间之久,暗 示战争的激烈,敌军的凶残。第三句的 金甲穿破更能衬托将士的报国壮志没有 磨损反而更加坚定。
边塞诗内容
景——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内容

统治者—— 穷兵黩武 艰苦生活 将士 报国豪情(杀敌豪情)
思乡念亲
惜别感伤 友人 壮别感奋
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
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 风沙;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
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 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还有比喻、夸张、渲染、直抒胸臆等技巧。
边塞诗的风格
雄壮豪迈 慷慨悲壮 苍凉悲慨 凄凉悲愤 委婉清丽等 豪放旷达
有的豪放旷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前两句写眼前景物,同时点出了所写的地点、时间、 天气、季节。首句“边城暮雨雁飞低”,把人的视线 引向一群低飞的鸿雁,并使人看到雁飞的地点是边城, 时间是日暮,天气是阴雨。次句“芦笋初生渐欲齐”, 再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片出芽的芦苇,并从芦苇的长势 说明已是春暖季节。这前两句:一写从边城仰望的天 空景(远、高、动);一写在边城俯视的地面景(近、 低、静),都是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的景物。诗的 后两句则把诗境扩展到浩瀚遥远的大漠彼方,一直把 诗思推到视线之外。 第三句“无数铃声遥过碛”,写的是在沙漠上级 缓行进的一队驮运货物的骆驼,但句中却并没有出现 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只有从沙漠上遥遥传来的络 绎不绝的驼铃声。这是以声传影,因声见形的妙用。 这里只需写铃声之传来,自会凭联想艳声音转化为形 象,自会在脑际浮现一支连延不断的驼队渐行渐远的 图景。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李 白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卢 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 军 行 》王昌龄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