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村落保护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第0477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古村落保护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理
提案人:周骏羽
主题词:文化遗产,保护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中国城镇化的步伐正在急迫地进行。
城市化已经从1991年的26%发展到2008年的45.68%。
各地又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调整农村聚落的分布使得土地使用集约化,应对经济发展的建设用地需求在这一城市化的进程中,既有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也有不可回避的新问题。
其中,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作为文化遗产被俗称为“古村落”的急剧减少、萎缩衰败和被乱更新,就是一个问题。
我国现有约60万个村庄,其中古村落大约有五千个,占全部村落数量的不足1%。
古村落分布密集的省份有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安徽、湖南、贵州、云南、山西等,山西、甘肃、宁夏、湖北、河北等省份。
这些村落大多始建于明清时期,还有的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
这些因浓郁的历史风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布局的人文景观、民族特色姿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历史文化村落,成为中国乡村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它们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因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信息、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而具有“史考”的实证价值、“史鉴”的研究价值、“史貌”的审美价值。
这些村落所以能够历经沧桑巨变而保存至今,有着它们独特的生命特征。
究其生命特征之源,是中华文化基因。
这些历史文化村落不仅是中华文化最后的瑰宝,还可以称为古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的典范。
具备和谐中国的历史风范和诸多宝贵的村落管理与繁衍发展的经验。
保护这些历史文化村落,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历史对未来的一份使命和责任。
但是,这些历史文化村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正面临着毁灭性灾难。
具体表现在:
(1)历史性老化造成老房子的自然颓败和无力修复;
(2)无序的随意的抢占性的新建、翻建,与乡土环境、历史风貌不和谐的各类现代建材破坏着村落的古风古貌;
(3)村民对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和品质的合理追求对原有居住环境的不满意构成古村落保护的内部压力;
(4)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对村落景观的破坏,如穿膛破肚、砍伐古木;
(5)国家和地方水力发电站建设对流域下游古村落的冲击,大量古村落因此动拆迁移址;
(6)旅游经济带来的开发性破坏;
(7)村民外出务工造成的空巢现象加速村落的颓败和老房子的倒塌;
(8)土地集约化导致对民居宅基地的兼并;
(9)城镇化发展进程对古村落保护构成的压力和威胁。
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方面的矛盾:一是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村民迫切改善传统落后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三是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建设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矛盾与冲突;
四是发展旅游经济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应该承认,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存在是现实的合理的,是发展中的问题,这些矛盾与冲突不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障碍,国内外许多发达国家都在不同程度先后突破了这些发展瓶颈,找到了保护与发展齐头并举的出路。
在今天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大幅提高的条件下,能不能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认识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则是一个历史文化传承问题。
为此,就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舆论宣传,提高认识,即能不能从历史与未来的双向高度,认识这些村落的价值,能否下决心、付诸大力气进行全面的普查与调研,深入发掘其中的文化历史价值。
2、组织综合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团队,研究并建立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价值体系,有了价值评估体系,保护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落实,村民才有自觉保护与修复积极性;无度无序的开发才能得以适当的控制与防范。
3、在价值体系标准的基础上对村落进行甄别、分类、评级,由此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各地区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保护与发展的法律法规,这是保护的重要保障。
4、尊重和维护村民自治的权力。
在旅游开发中,村民应享有一定的话语权、自治权和经营权,参与决策和表决。
政府不应以各种形式取代村民权力的行使,是村落文化、民族文化在政府包装与商业运作中失去它的本色和原生态。
5、在政府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民间力量和资本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参与和投入。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