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分子精神独立的困惑及重建

知识分子精神独立的困惑及重建

知识分子精神独立的困惑及重建[摘要]当今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出现了某些学术的膨胀夹杂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知识分子游离于学术与浮躁的夹缝之中的现象,从表面上看,人们似乎找不到信仰,道德似乎在堕落,人们的心理越来越焦虑、甚至不乏愤怒。

不过,一旦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精神出现危机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已经开始寻找重建精神家园的途径,在社会道德滑坡的今日,能保持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的知识分子,是难能可贵的。

[关键词]知识分子精神独立精神重建一、知识分子不能放弃精神独立的希望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分配利益格局中,由于一部分知识分子收入大幅度提高,使他们进入了中产阶层,其政治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就导致了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找不着立足的洁净空间?突破不了自身的弱点?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在也不同了!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永远不能客观的画成等号!摆脱不了商业化社会现状的控制?大多人迷茫、徘徊之后,只有无奈的接受争权夺利才是“适应社会”的标准!所以笔者认为,要让现代知识分子对中国人的精神失落承担这么大的责任,就首先要搞清楚什么人才能称其“知识分子”:他们是可以引领文化和思想前进的卓越主义者,他们是“出世”的;他们不能够将自己放在社会中那些“形而下”物质和思想之中,他们必须是能够走出世俗和大众的思想者;他们需要纯粹的经济和思想的独立,他们必须既有独立思考、人格独立、精神独立、敢为天下先,又能够与人和谐交流、历经磨难而精神不到的人!(一)知识分子精神独立之“乱象”当今中国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权力的限制和扭曲,权力当然也侵入了知识分子领域,腐蚀了这些知识分子的心灵,他们通过攀附权力获得了法律上的豁免,还有在权力面前所遭受的屈辱,会转化为对利润的畸形追求和对普通民众的冷酷无情,从而使不少知识分子的行为变得相当丑恶。

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结构中呈现出东方式的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的特征。

让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国情的表象:社会的生产还未极大的丰富,中国经济的急剧膨胀所带来的国人的普遍自信和浮躁;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分配不均匀所滋生的不平等土壤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孕育;传统文化传承中深刻奴性思维方式导致的对自身生活状态思考的缺乏……用小平先生的话讲就是: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再看看知识阶层面孔,经过了风雨飘零之后本该意气风发却变得如此之畏缩。

这种求真乏志、求善不能、求治无方的精神状态,充分说明了中国知识阶层在文化上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上。

因此,在这个时代,传统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没有能力、也不被允许寻找多样的、可能是更有价值的生活样式,整个社会都挤向了商业化的独木桥,财富成为衡量一切的惟一指标。

知识阶层群体(政府、文化、学术)的方方面面活动,都围绕着财富进行。

地方官员拼命追求gdp,为此甚至不惜牺牲基本的社会公正;庙宇中的和尚、道士热衷于赚取香火钱;大学则想方设法向学生收取费用;行业协会则巧立名目,向会员企业收费。

更严重的是,市场越过了自己的界限,向整个社会泛滥。

唯利是图,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它使人们的心灵趋向于功利、算计。

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们普遍地具有商人的心灵,如果商业法则支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则这个社会就必然是一个坏社会,每个人在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在算计,人们的心灵必然狭隘、只关心自己,而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视为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被权力扭曲的知识阶层群体,冲刷了仅有的一点道德观念。

今天的知识分子们面对权力的奴役、市场的考验和利益集团的诱惑,不少人已迷失了方向,成为了挣钱与媚权的奴隶。

真正的知识分子找不见了,那是因为走进中国特色的官场之后被官场的浓硫酸溶解了,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知识分子立场的不坚定!当然也看出中国官场文化是何等的博大精深,没有堕落不了的知识分子。

不是吗?现在高校中的学者大凡如此,本来在学术界有很高的造诣,自己勤奋学习,正享受着思维的极大愉悦,知名度越来越高,所以被套上了院长,校长的名号……,这样好啊,不缺钱花,天天被人前呼后拥,有需求一句话,放个屁就能被登在报上甚至引发“学术大讨论”,即便是写出来不怎么样还愁发表不了或者担心版面费太贵吗!!!卑微的知识分子发表自身不太有深度的文章有多艰难,还有昂贵的版面费可是他们近半个月的薪水!这样,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传统逐渐丧失信心。

他们希望每个中国人立刻享受到西方人的所享有自由和现代文明的一切物质成果,于是,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全盘颠覆传统的思想和社会运动中。

在“全民皆商”的今天,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守望的学术净土已每况愈下,几乎无处不被权力和金钱腐蚀。

是谁在亵渎学术、糟蹋学术、败坏学术?净土不净,焉能不败?中国的学术腐败与官场腐败一样,似乎已成为民众怨声载道的社会公害。

显然,若将当前普遍存在的学术腐败现象,归咎于学者或知识分子中的某些败类的道德操守问题,恐怕过于简单。

必须指出,学术精神的沦丧令人忧虑,而呼唤学术良知、学术道德的回归,呼唤现代科学理性精神的觉醒,有赖于塑造良好的、净化的学术环境和土壤,并且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环境和土壤的净化。

而营造人人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环境和土壤,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百年梦想。

在我看来,知识分子是在世界进入危险暗夜中的思考者,用自己的心灵去对当代复杂问题进行真诚对话的静夜的写作者,而不是那种热闹地在各种会议中不断出风头、拉人选、争夺权力的投机商!也不是那种仅热衷于金钱、夸夸其谈的无知的知识文化人。

知识分子只有心理成长壮大起来,最终才能突破自己的局限,把心底深处的呐喊变成现实生活中的平实、尽责与奉献,才能做到对理想的追寻虽然九死而仍不悔。

所以这样的人在当今的中国已很少,可少不等于无,中国应该有也必须有,不是吗!(二)知识分子精神独立不应该是“软骨症”?《论语》中说:“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换成白话是说“对自己的行为、活动保持羞耻意识,出使国外不辜负国君的使命,这可以叫知识分子了。

”这是孔夫子对知识分子的定义,由此可见,一个知识分子要具有社会的良知,具有民族责任心和历史责任感,方可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

换言之,知识分子不是一个读书多的人,而是必须具有独立精神、原创能力和为观念而生存的人。

作为知识分子必得以思想为生活,这意味着知识分子必须是他所在的社会的批评者和新价值的创立者。

社会学家曼海姆①认为:“并非一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是知识分子,只有那些在教育过程中生命的内在素质获得‘质的飞跃’的人,才能称之为知识分子。

”唯有知识分子不隶属于任何阶级而葆有自由思想的权力,才能在“暗暗黑夜中担当守更人的角色”,唯有真正的知识分子能担当起自己的思想使命。

只有使别人的思想得到改塑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思想得到改塑,改变自己的意识的同时也改变别人的意识,才可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当今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学术的膨胀夹杂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知识分子游离于学术与浮躁的夹缝之中。

今天的知识人,除了一小部分人坚定恪守自己的信仰和尊严外,大部分人则依附利益集团而成为谋利的工具。

他们是依附权力体系和经济运作的非独立知识分子;他们是患了“软骨症”、“犬儒病”的知识分子,这种精神定位的多元性选择,使得对其精神价值建构评价殊异,可见在社会道德滑坡的今日,能保持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的知识分子,是难能可贵的。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纯粹的唯物主义已越来越多地被社会生活问题套上枷锁;法律的公平性被北京的高考分数线一脚踢得老远,长江堤岸的决口处流出了多少鲜为人知又不了了之的故事……你绝望吗?我绝望了!我不再敢问中国和中国的知识分子将何去何从,在政治机会主义和虚无主义面前到底有很多知识分子被世俗化了?我也相信很多时候我们往前走时便有了一种迷路的感觉,发现自己把自己给丢了,我们的心中涌起一片迷茫,从我们的心底也希望去呵护心中的那份净土,我们需要的是思考的时间和脱离低级趣味的勇气。

一个美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生活样式、生活目标、人们的价值多样的社会,人们在不同的领域中有不同的追求,政府则应当追求公平正义,大学和研究机构应当追求知识,庙宇应当抚慰信徒的心灵,等等。

只有这样,心灵才能获得丰富的伸展空间,这个社会的精神才会显得充盈、多样。

所以,一旦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精神出现危机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已经开始寻找重建精神家园的途径。

二、重塑知识分子精神独立的“脊梁”过去三十年,中国人的精神确实处于巨大的混乱和虚无之中,当下所需要的,乃是全社会形成一种重建中国人的精神的自觉意识。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毕生精力,以此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之一。

正是由于中国知识分子具有这样一个特点,所以,在今天新的知识分子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形成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更加犀利的精神风貌和特点。

(一)坚韧是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基础众所周知,知识分子从事的是脑力劳动,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工作是研究未知领域。

同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又为广大知识分子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知识分子受到了党的教育和培养,不仅具有热爱自己专业的品质,更具有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品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满腔热情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忘我地工作。

他们大多数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敢于冲破落后的、陈腐的观念,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具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因此,他们尊重理性,祟尚科学精神,讲求科学态度,善于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探索事物的本质。

(二)批判功能是民主意识、参政意识增强的条件知识分子的批判功能,对于一个健全的社会不可缺少。

它的存在,是对现存权威的民间制衡。

作为一种批判力量,它鞭策现存权威或多或少地向价值理想靠近。

它对权威的越轨是一种道义上的约束。

在当今这样一个复杂、有些混乱和充满缺陷的世界中,更需要知识分子的苛刻而严谨、理智而激烈的批判。

这有待于知识分子承担起道义上的责任。

这寄希望于全体知识分子,首先寄望于高级知识分子和人文知识分子。

他们既要有个“冷静的脑”,又要有颗“火热的心”。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成为社会的关键资源,知识分子在生产和管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从微观上讲,他们要求较多地参与本单位管理,希望管理透明、民主,建议能被采纳,批评能被接受,从这个方面,知识分子更有能力批评社会。

但是,现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寄托发生变化,知识分子与社会体制的密切联系,又制约了他们的批评。

比如公务人员,其薪俸由国家财政供给,职业伦理要求服从指令,而不管这种指令本身的对错。

又如教育对政府也有着高度的依赖性,在整个教育系统,尤其是高等教育,越来越依靠政府的资助,知识分子对国家的这种新的依赖关系,表明从总体上不能把他们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定位在批评和被批评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