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
公共场景的融合
一种媒介的广泛使用可能会增加或减少社会信息的“共 享”,一种媒介可能会为不同的人形成不同的信息系统, 另一种媒介则可能将许多不同的人包括进共同的场景中。 电子媒介特别是电视,打破了人口中不同群体信息系统的 分离
比较书籍与电视传播的不同特性 ○编码的可接触性:书写比口语更具有选择性和排斥性 ○讯息的易获取性:书籍杂志需要单独选择,专门阅读 ○不明确的接触与明确的接触:电视公开同时向每个
人提供相似内容
公开和私下行为的模糊:前区、 后区、中区
电子媒介通过将原来私下的场景融合进原来公 共的场景中,从而进一步整合了信息系统。 ⊙信息形式:语言对非语言——思想和印象 ⊙ 个人化对非个人化的反应 ⊙“印刷报道的”对“展示的”
社会地点与物质地点的分离
物质通道和社会通道的断绝联系 媒介“朋友”:“副社会交往” 讯息混入场景中:将人和讯息与所处的环境结合在一
从印刷场景到电子场景:美国经验
基本假设:电子媒介一旦被广泛应用,可能创造出新的社会 环境,而社会环境重新塑造行为的方式可能超越所传的具 体内容。因此需要了解,媒介的变化怎样会改变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变化可能对人的行为有何影响?
公共场景从分离到融合 公开与私下行为的模糊,前后区——中区 社会地点与物质地点的分离
数字语言与新传播技术
1946年,第一台模拟计算机出现 50年代调制解调器的出现:解决计算机与电话的兼容问题 60S末ARPANET实验(高级研究项目署网络) 1971年第一台芯片电脑出现。 80年代初互联网民间化,个人计算机和在线网络日益流行 数字光纤网络:宽带和压缩技术 1989-94, 马赛克(MOSAIC 网络浏览器)和万维网 E-mail,BBS, Newsgroups and Mailing Lists, The World Wide Web,service online 其他种种:通讯卫星,有500个频道的光缆电视,移动电话 一种智能化的网络+无线通讯 微型多媒体 新的媒介环境:内部计算机性能的迅速发展 外部,连接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国际标准化 互动:在“虚拟现实”和“电脑空间”中,人机之间的仿生互动
٭一般社会力量
媒介形态变化的过程和原则
传播媒介的形态变化,是思考有关传播技术进 化的一种统一方法。它不是孤立地研究每一种 形式,而是去注意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新出现 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似之处和相互关系。 媒介形态变化原则: 共同演进与共同生存,而不是相继进化和取代 传播技术的汇聚: 复杂性:媒介形式的增殖、生存适应
文字传播时代:稳定性、内容相对独立
文献记录技术和书面语的发展:壁画、象形文字 轻便可携带文献的发展:前2500年埃及纸莎草纸——汉代 蔡伦造纸,欧洲牛羊皮纸,8、9世纪阿拉伯人——欧洲黑 死病与造纸技术 唐代雕版印刷,宋代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11世纪) 1456年古登堡的发明:铸字装置,金属合金字模,机械印 刷机,印刷油墨 书面语言标准化、大众扫盲 15世纪末,欧洲各大城市印刷业发展 1665年创刊《牛津报》,1690年美洲出现第一份报纸 便士报与大众传播时代:1833年纽约《太阳报》,蒸汽驱动印刷机 印刷媒介的黄金时代:1890-1920s,整行铸造排字机 印刷垄断的结束:在与广播\电视的竞争中发展 计算机排版和新的印刷技术:1960s末
电子传播时代
1837年莫尔斯发明电报机,1844年发出第一份电报 1858年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竣工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 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发明了电影摄影机,20世纪初完成从无声到有 声的过渡,1929年,彩色电影实验成功。 1899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1920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匹兹堡创办了第一家电台, 二次大战以后,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开辟了大众传播的新时代。 无线电报纸 1926年全国广播网(NBC)出现 1929年机械-电子电视 1930年电子电视 1939年黑白电视 1940年彩色电视 1965年彩色电视的普及
媒介、场景和行为
行为规则和社会交往方式——环境的限定(地点及观众) 当不同的社会场景组合在一起后,原本恰当的行为可能就 不合适了。 电子媒介如电视,使得曾经各不相同的社会场景相互交叉, 混合场景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且不可避免,所以其对社会 行为有更大的影响。 传统上,被分割在不同场景(或不同 的场景集合)中的 人们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社会身份和社会行为,但电 子媒介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带到相同的“地方”,于是许 多从前不同的社会角色特点变得模糊了。电子媒介也可能 创造出新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重新塑造行为的方式可 能会超越所传送的具体内容。
(《传播学教程》第147-151,《传播理论》第296-297) 《数字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梅洛维茨: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 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不必到场的“亲眼目睹”和“直接交流”。电子媒介 改变了时间和空间对于社会交往的意义。 以各种方式将地域和经历同化,并成为连接所有人的 共同基础,是必需品而非奢侈品 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不是因为讯息的力量,而 是因为重新组合了人们交往的社会环境。 那么以往封闭的社会场合如何影响社会交往方式呢?
新媒介环境下大众传播的特点
以往对大众传播的理解 新媒介环境的特点: 直接面对相对广大的、 以前截然分开的印刷和 异质的匿名受众 广播技术出现融合 消息公开传播,通常 媒介由“稀有资源”转 为“丰富资源” 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 众为目的,其特征是 从大众化的广播转向对 稍纵即逝 群体或个人需求量身订 做的“窄播” 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 组织,或在复杂的机 从单向传输变为互动 构中运作,因而可能 需要巨大开支。
成年和童年的模糊:社会化与角色转换
社会化场合的交叉 后台接触与角色转换的模糊 社会化地点的弱化
政治英雄降为普通百姓:权威的衰落
高低身份场景的融合:神秘性的丧失 后台的可见性与权威的衰落:总统休假 领地/地位相关的危机:
阅读与思考
推荐阅读: 《传播学教程》:第七、第九章 《传播理论》:第一章 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第一、三、四章 蔓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第5章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 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思考题: 1. 造纸和印刷都发明于中国,但为什么有“古登堡革命”一说? 2. 先进技术在社会上的普遍推广需要考虑哪些技术以外的因素,从铱星计 划的失败谈起。 3. 手机是大众媒介吗?如何理解媒介技术发展的特征? 4. 如何理解媒介的技术特性对人类社会交往行为的影响?
英尼斯的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观
著《传播的偏向》(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帝国与传播》(Empire and Communication) 以媒介发展作文明分期: 将经济垄断原理扩展到信息垄断的研究领域。认为对 传播媒介的控制是实施社会和政治控制的手段,而新 的媒介能打破旧的垄断 每种传播媒介都有“偏向”,从而影响了文化的稳定 程度、保守性以及文化覆盖地域面积的能力。大体分 为口头传播偏向和书面传播偏向,时间的偏向和空间 的偏向
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
媒介即讯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 他社会活动。其媒介概念是广义的。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 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新方式,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创造出新的社 会行为类型。因此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媒介:人的延伸:使用不同的技术会影响人类感知的结构。虽然技术 的效果并未在意见或观念的层次上发挥作用,但却逐渐地且不可避免 地改变了“感官作用的比例”或理解的形式 热媒介与冷媒介: 清晰度和参与程度 地球村:新型电子条件下的相互依存,把世界重新塑造成为一个地球 村的形象。 对麦克卢汉的批评 麦克卢汉观念的影响
技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社会应用?(ICTS’ SOCIAL SHAPING)
三十年法则:新技术从实验室 到市场的相对稳定的加速发展 模式: 前十年,兴奋与迷惑,渗 透并不广泛;第二个十年,潮 涨潮落,产品向社会渗透开始; 第三个十年,标准技术,人人 拥有。 新技术的扩散: 1)相对的便利性, 2)兼容性, 3)复杂性, 4)可靠性, 5)可感知性。
起
时间和空间的“饱和”:阅读需要隔离,排除其他
活动,“反社会的”;电视则不受场景限制,并同时进行 其他活动。
电子媒体对社会行为影响的个案研究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融合:群体身份变化 成年和童年的模糊:社会化与角色转换 政治英雄降为普通百姓:权威的衰落
新的群体身份
群体经历的融合 后台群体行为的暴露 群体地点的破坏
大众传播的特点
传播者: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传播方式:运用先进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 复制和传播信息 传播对象: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内容性质:兼具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过程性质:单向性很强,反馈延迟、非直接 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媒介组织的政策和职业规范 存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的结构中。各国 均有不同的传播制度和政策体系。
罗杰斯S形扩散曲线:
采 用 百 分 比
后采用者
起 早期采 飞 用者
时间
促进或压制技术更新的潜在势力法则
各种发明和技术革新的被广泛采用并不仅仅取 决于技术上的优势,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力 量在新技术的发展方面扮演着强有力的角色 技术加速器和刹车: ٭公司的需要; ٭其他技术的需要; ٭管理和法律行动;
媒介传播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