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常识考前精练

文化常识考前精练

文化常识考前专练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

从汉武帝开始真正使用,更改年号称为“改元”。

明清以后年号也常用来指称皇帝,如万历、康熙等。

B.践阼,古代帝王新即位,要登上宗庙东面的台阶(主阶在东,称阼阶)主持祭祀,喻指皇帝登基,即位。

也作“践祚”,意同“登极”。

C.股肱,股本意为大腿,肱本意为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D.漕运,指古代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的运输方式。

运输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民食调剂。

义仓,隋朝以来封建政府为备荒而建立的粮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妹,就是堂妹。

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

B.乡贡进士是指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考试的及第者。

参加这一层次的考试需经乡试、府试两级选拔。

C.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

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

D.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

成语“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坟典,“三坟”“五典”合称,指“三皇五帝”之书,后转为对古代典籍的通称。

B.“擢明经第”中的“擢”是提升官职之意。

明经,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推举后通过骑射以确定等第而得官。

古代表升职的专有词还有:升、晋、迁、陟、加等。

C.起家,指从家中被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与“释褐”意义接近,都可指某人首次为官。

D.太庙,中国古代皇帝供奉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也可以供奉其中。

家庙,古时家庭祭祀场所,有官爵的家庭可建家庙,无官爵而富贵的则不能。

配享,以功臣附祭于祖庙或以贤哲附祭于孔庙。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还可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5.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考取贡士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解元”。

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定鼎:新皇朝定都建国的意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正为尚书,副为侍郎。

D.“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檄,原指较长的竹木简,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

印绶,指官员的印信和系印信的绶带,以便随身携带。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袭,世袭,帝位、爵位等世代相传,“袭爵士”,指承袭了爵位和封地。

门荫,一般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等特殊待遇的制度,又叫恩荫。

B.幕府,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

幕府的僚属称幕僚。

同编入正规官制的官吏有明显的区别,其主要功能为咨议谋划、参与决策、掌握机要、典属文书。

C.“复国”指战争结束后,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回到家乡,结束流浪的生活。

D.“封禅”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封”一般指在泰山祭天,“禅”一般指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地。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士是学官名,秦汉时是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因官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此便可全权调度。

C.南郊,古代帝王于南郊祭祀天神,是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一种国家宗教仪式。

祠部是东晋时设的以祠部尚书为主官、掌祭祀之事的官署。

朝代不同,其主官的称呼、管辖的部门也有所不同。

D.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永明三年”是用王公即位年次来纪年的。

“中统三年”,中统是元朝(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一个年号,世祖是庙号。

8.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

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

B.台阁在东汉时期尚书省的别称。

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

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受禅(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实行禅让制的。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

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髡剔,剃去头发,表示谢罪。

“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

9.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

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分别是:()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10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

如汉高祖刘邦,谥号为高皇帝,按照唐朝以前的习惯用谥号称呼皇帝,应称汉高帝,汉高祖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提法。

B.汉代以前,夫人也可用于称帝王之妾,汉代以后,王公大臣(即官在“执政”以上人)之妻称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和下人对主人的妻妾的称呼。

C.“崩”本义山的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对帝王的死称“崩”。

D.本纪或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本纪”,非帝王不能称本纪。

11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国立最高学府,庠、序是地方学校。

宋代太学隶属国子监,只招收官员子弟。

明清时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

教学人员是教授、助教。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章句,多指经学家解说经义的一种方式,即分析古书章句和句读,后泛指书籍注释。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1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理,官名,掌刑法,北齐置大理卿,隋唐之后沿之。

刑部,中国古代官居署名,六部之一,是主管刑法及狱讼事物的机构。

B.京畿,从周代开始,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从秦统一中国有始皇开始不能称“王”,其王畿地在二京之域始称“京畿”。

畿辅,指京都附近的地区,畿指京畿,辅如汉代的三辅。

C.钤辖,宋代武官名,官高资深的称都钤辖,都钤辖使和副都钤辖,官低资浅的称钤辖和副钤辖。

有知州兼安抚使、经略安抚使,又兼路分钤辖的,也有知州兼州钤辖的。

D.拜,有“授予官职”之意,含有“升任”之意;类似的有擢、起、左、出、进等。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史为中国古代官名,执掌事务不一,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亦称别驾。

B.帷幄原指室内悬挂的帐幕、帷幔,此指天子决策之处或将帅的幕府、军帐。

C.委质原指卑幼往见尊长,放下礼物而退出;此指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D.江东,安徽南部长江以东北方向斜流。

故此段江为标准称长江中下游一带为江东、江左、江表。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忧,也称“丁艰”。

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

除服,古代丧礼之一,也称除丧,即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B.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长方形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秩,古代官吏的俸禄或官阶、品级。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把官职交还给君主,另有致政、休致、致事等名称,都指官员辞职归家。

D.弘文馆:中国古代收藏、校理典籍的官署。

有崇文馆、士林馆之名。

唐宋后改称弘文馆。

与集贤书院、史馆合称“三馆”。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宿卫,就是在宫禁中值宿,保卫、护卫皇帝;宿卫军,是中国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为帝王的亲军,负责警卫京畿与王宫。

另有禁旅、禁军、禁卫军、御林军之名称。

B、朔,又称新月,指每月农历初一,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

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是从初一到月底之间的所有月相的最大者。

既望,一般在月末,这时月相已经残缺,光线较暗了。

C、在古代,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比如“宠幸”“临幸”“妇女无所幸”;君主驾临某地,也叫“幸”,后来也泛指皇族亲临。

行在,也叫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的至之地。

掖庭:宫中旁舍,宫女居住的地方。

D、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比如朝笏、象笏等。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1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以前,“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我的。

人们不论尊卑,皆自称“朕”;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自称“朕”,“朕”从此成为皇帝的专用词。

B.“衰麻”,指丧服,衰衣麻绖。

古人丧服胸前当心处所缀的麻布,名衰;围在头上为首绖,缠在腰间的为腰绖。

C.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字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可书于祭祀主牌的名号,文、武、康、厉等都是美谥,幽、炀等都是恶谥。

还有官谥与私谥之分。

官谥,由朝廷按照他一生的功德或行迹而赐予的。

私谥一般是文人学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生给予的谥号。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傅,官名。

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

后历代沿置,多为赠官、加衔之用,无实权。

B.鸣鼓和鸣金是古代打仗时的指挥信号。

鸣鼓是进攻的信号,鸣金是收兵的信号。

C.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