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题
1.简述二战后两极格局的特点
第一、政治上两大力量(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势不两立第二、军事上两大集团(北约与华约)强烈对抗
第三、两种类型的经济(市场与计划)并行发展,交往较少。
第四、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第五、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2.简述推动多极化的有利因素
第一,世界经济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之势推动多极化进程第二,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分化改组有利于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
第三,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对单极化倾向产生制衡作用。
第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要求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
3.简述二战后国际贸易大发展的基本特征(1)发展速度快,交易规模大
(2)贸易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3)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第一,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增加。
在制成品中又以技术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的贸易增长为快。
第二,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在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下也逐年扩大。
(4)贸易地区分布出现重大变化
二战后,国际贸易被欧美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已经被打破。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家贸易中迅速崛起。
先是“四小龙”,后是中国大陆的崛起,中国已是世界贸易第一大国。
(5)知识产权成为重要内容
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已有一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4. 简述美国基本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共和制:共和制是指由通过国民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民意机构和公职人员监督和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联邦制:联邦制是指由若干成员国(或邦、州)联合组成统一国家的制度,它是国家形式“复合制”中的一种。
三权分立:在宪法的约束下,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由法院行使,这三个部门彼此保持一定独立,但又互相制约最高立法权属于国会。
国会拥有修改宪法和制订法律,审批政府的预算和决算,批准政府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和总统对高级官员的任命,调查特殊事件及对总统和副总统的复选、弹劾等权力。
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
总统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于一身,总揽行政权力。
宪法授予总统的权力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作为国家元首的权力、行政权力、立法倡议权和否决权、外交权、军事权。
司法权属于联邦法院。
联邦最高法院拥有违宪审查权、宪法解释权等权力,它可以宣布国会的某项立法以及总统的某个行政命令违宪、无效。
两党制:两党制就是在资产阶级国家中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两大政党,操纵议会和总统选举,轮流组织政府,实行资产阶级统治的制度。
“三权分立”和“两党制”一直被誉为美国民主制度的基石,但其根本目的就是使整个国家5.简述当代美国政权向以总统为核心的行政权力集中的具体表现
机器始终掌握在垄断资产阶级手中。
第一,扩大了总统办事机构(新设了十几个委员会)
第二,总统与行政各部的关系由指挥与监督变为各部从属于总统的关系,总统决定一切。
第三,总统在立法上的作用和影响也日益扩大。
第四,总统在外交和防务方面的地位和权力空前膨胀,掌握着外交和防务重大方针的决定权。
战后出现的这种联邦集权、行政集权和总统扩权情况,从根本上说,是美国垄断资本
主义发展和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必然要求,是包括国会在内的以总统为中心的整个国家机器不断强化和加速运转的反映。
6.简述日本创造奇迹的主要措施
第一,制定经济发展长期规划——“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1960年,日本政府制定长期经济计划,规定十年期间是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倍,即“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第二,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实现技术的先进化与企业的大型化。
首先提高重化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并实现骨干企业的大型化、大容量化和大规模化,以追求“规模利益”和“大批量生产体制”,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运用先进技术,大力开发新产品并大规模出口。
日本在合成纤维、合成树脂、石油化学制品、录音机、电视机、电子计算机、半导体等产业都得到了飞速发展。
第四,改变能源结构,充分利用廉价石油。
1960年—1970年十年间实现了由煤向石油的转换。
在能源政策上,提出“火为主,水为副;油为主,煤为副”的电力能源开发方式。
第五,建立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共生共荣的“双重结构”。
小企业从数量上占99%,与大企业同步发展。
第六,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
以世界市场为目标,大出大进,在国际竞争中求发展。
7. 如何评价日本战后的民主改革(1)改革的意义
改革对日本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日本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改革还使日本的非军事化与民主化同步进行,是战后日本民主主义的出发点,其速度和规模
不亚于“ 明治维新”对国家和社会的根本改造,被称之为是一场“民主化风暴”。
(2)改革的局限性
随着“冷战”的开始,美国妄图把日本变成它在亚洲推行全球扩张战略的基地,改变了限制和打击的政策,代之以在政治上拉拢,经济上扶植日本的政策。
1951年,美国片面对日媾和,并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
至此,战后日本的民主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势力没有得到彻底消除。
8. 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和教训
(1)国家独立自主问题长期以来,东欧国家唯苏联马首是瞻。
苏联对东欧各国政治上推行“有限主权论”,经济上搞民族利己主义,制约各国经济发展,严重伤害了东欧各国人民的感情。
这种情绪被与社会制度相联系,导致政治体制解体。
(2)改革方向与执政党建设问题改革无一例外偏离了方向。
各执政共产党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深厚的社会民主主义基础,在党的组织基础、作风建设等方面,存在着官僚主义、个人专断、以权谋私等问题,丧失了人民的支持。
(3)原则底线和策略方法问题对反对派的政策和策略严重失误。
共产党在反对派的进攻面前节节败退,最终政权易手。
(4)社会舆论导向问题
东欧是西方和平演变的战略突破口,美国和西欧的广播电视等媒体不停地对东欧各国进行颠覆性宣传。
西方价值观和社会观
使民众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
东欧国家屈服于新闻自由的压力,导致舆论失控。
(5)民族与宗教问题
东欧地区民族众多、宗教复杂、历史结怨大。
随着社会开放和转型,积累的民族和宗教问题演变成社会动乱的导火线,成了政治反对派介入的契机。
(6)军队效忠问题
在政治多元化的过程中,东欧国家出现了军队非政治化的倾向,结果动乱发生时,军队无力采取措施。
(7)经济建设与生活水平问题
东欧国家经济体制弊端日益突出,经济政策失误严重,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加深了社会危机。
9. 简述欧盟对华政策的本质性特点:
一是利用中国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以及回报率相对比较好的投资场所来获取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目的就是保证它自己的经济繁荣和高水平的富裕生活,这个目标从来没有变。
二是在合作和交流中,尽可能地渗透中国,想方设法影响中国的发展方向,促使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向着他们所希望的方向演变。
三是在国际事务中,借重中国的影响力为其所用,促使中国按照他们的愿望来解决他们所希望解决的热点问题,有的时候通过引诱手段,有的时候采取压力。
10. 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
第一,经济形势不断恶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
第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泛滥,民族矛盾尖锐。
第三,政治上背离马克思主义,否定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2)影响
一是导致两极格局终结,加速了世界的多极化进程。
二是造成世界战略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三是历史遗留的各种矛盾激化,地区冲突和战乱加剧。
四是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战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11. 新世纪俄罗斯外交战略的根本目标
(1)确保国家安全,维护和加强领土完整,确保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地位。
(2)对世界进程发挥影响,以建立一个以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及平等的伙伴式国际关系为基础的稳定、公正的国际秩序,促进世界多极化。
(3)为俄罗斯的稳步发展、经济振兴、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4)在俄罗斯的周边建立一个睦邻关系地带,促进毗邻地区热点的降温并防止新冲突的出现。
(5)在解决俄罗斯确定的优先任务时,同外国和国际组织寻求共识和共同利益,在此基础上建立有利于改善国际合作条件与规模的伙伴关系和同盟关系体系。
(6)帮助世界正确认识俄罗斯,推动俄语和俄罗斯文化在国外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