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教育原理课件完整共10章

学前教育原理课件完整共10章


1840又将此学校改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
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正式建立。

他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也获得了“近代
幼儿社会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的美誉。
(一)学前教育思想
1 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思想
2 学前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发展
3 学前教育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4 学前教育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学前教育的含义
广义
指对出生至入学前的儿童 实施的一切教育活动
狭义
专指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 具体来讲主要指0-3岁前的 托儿所教育和3-入学前的幼 儿园教育。
三、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
实施形式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一)学前家庭教育
学前家庭教育是利用家庭资源、借助家长力 量对学前儿童实施的教育。
家庭教育 特征
学的重要和有趣; ⑤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
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艺术领域
①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②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
情感和体验; ③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第四节

学前教育的原则
一、尊重儿童的原则

儿童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社会之中
(二)目标的教育取向
• 学前教育是通过发挥儿童自身的主体性、
独立性、创造性和教师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 使儿童逐步获得语言、科学、社会、健康、艺术 五大领域的基础性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和素养, 为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目标的社会取向
• 学前教育目标的制定,也应考虑到学前教育
的社会功能。通过社会领域的教育,帮助儿童养 成良好的社会习惯和态度,从而使儿童的自然天性 得以充分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拥有较强的社会发展 与适应能力。
2、蒙台梭利法

蒙台梭利为了实现她的教育思想,1907年,
她开始建立学前教育机构——儿童之家进行教育
实验,并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逐步
形成了一套独特、系统的教育方法——即著名的
蒙台梭利法。这套方法由三个部分组成:(1)有
准备的环境;(2)消极的教师;(3)科学的教具。
(三)皮亚杰的学前教育思想
三、我国学前教育的保教目标
(一)托幼机构的保教目标
1981年,国家卫生部妇幼所颁发的《三岁前 小儿教养大纲(草案)》提出了托儿所的保教目标为: “培养小儿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发展,为造就 体魄健壮、智力发达、品德良好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打下 基础。”
(二)幼儿园的保教目标
幼儿园教育纲要 幼儿园工作规程 幼儿园工作规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
有同情心; ③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④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
步的责任感; ⑤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
爱祖国。
科学领域
①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③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④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
(二)卢梭(1712—1778) 法国教育家,教育名著是《爱弥儿》,该
书以人自然成长发展的“自然教育”为基础。 1、提倡自然教育 2、强调儿童精神的存在 3、重视感官训练,提倡直观教学
卢梭的贡献
1、确立了“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 2、儿童的发现 3、强调教育应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
(三)裴斯泰洛齐(1746—1827) 裴斯泰洛齐,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他被
的,他们拥有与成人一样的人的尊严和权利。

同时,儿童作为社会中的特殊成员,还享有
不同于成人的特殊权利,如生存权、受教育权、
受抚养权、发展权等。
二、保教结合的原则
• 保教结合是我国学前教育的一大特色。 • 保育和教育是学前教育两大方面的工作,它们是
在统一的教育目标的引领下,在同一教育过程中 实现的,即“保中有教,教中有保”。
学习目标
了解国外学前教育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 程,掌握代表性人物的主要理论观点。 了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 络,掌握对我国学前教育做出重要贡献的学 前教育专家的核心理论观点。 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节

国外学前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学前教育理论的孕育阶段
(一)柏拉图(约前427—前347) 1、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 2、主张对学前儿童实施公共教育 3、重视活动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力
不同时期
学前教育对象
十七世纪(夸美纽斯)
0-6岁儿童
1840年后(第一所幼儿园建立) 20世纪60年代前(前苏联)
3至6岁儿童 0-7岁儿童
1978年曼谷会议
胎儿-入学前儿童
1981年巴黎“国际学前教育协商会议” 0-入学前儿童
国家 学前教育对象
学前教育机构
英 国 2-7岁的儿童 美 国 0-8岁的儿童 中国 0-6岁的儿童
三、全面发展的原则
(一) 学前儿童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的发展是协调性的发展 (三) 学前儿童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发展
四、发展适宜性原则
年龄发展 适宜性
发展 适宜性
个体发展 适宜性
文化 适宜性
五、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一)儿童发展存在性别差异 (二)儿童发展存在学习特征上的差异 (三)儿童发展存在文化差异
学习目标
了解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增加对学前教育 的初步认识。 理解学前教育的多方意义与价值。
掌握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
一、学前教育的研究对象对象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因其固有 的客观规律而拥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但学 前教育的研究对象却随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 历史时期、不同年龄阶段的划分而不同。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初创阶段
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1782— 1852),为学前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他在开展学前教育实践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自己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观点,初 步建立了学前教育的理论体系。
1837年,福禄贝尔在德国的勃兰根堡创建了
一所“幼儿学校”,专门接收3-7岁的儿童。
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说
感知运 动阶段
前运动 思维阶段
具体运算 思维阶段
形式运算 思维阶段
0-2岁
2-7岁
7-11岁
11-15岁
(四)维果斯基的学前教育思想
1、社会文化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2、语言是促进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工具 3、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通过“内化”机制实现的 4、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养儿童良好品格的特殊意义。
二、学前教育理论的萌芽阶段
(一)夸美纽斯(1592—1670) 1、《大教学论》 是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之作,其通常被看作
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2、《母育学校》 是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的专著。 3、《世界图解》 是根据“通过眼见耳闻来学习”的观点编写
的带有插图的教科书。
同时,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一位 学前儿童的教育既连接着每个家庭,也牵动着 全社会。
四、学前教育对教育学科发展的意义
(一) 拓展了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 (二) 丰富了教育学科的思想内涵 (三) 加强了教育学科的实践旨趣 (四) 丰富了教育学科的体系
第三节

学前教育的目标
一、学前教育目标的演进
誉为“孤儿教育之父”和“贫民教育家”。 1、重视学前教育 2、关注家庭教育 3、提倡直观教学 4、强调爱的教育和劳动教育
(四)欧文(1771—1858) 1816年,欧文在苏格纽兰纳克纺织厂
附近,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专为工人子女 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性格形成新学园。
1、重视儿童性格的养成 2、采用直观教学开展教学活动 3、主张对儿童实施科学的公共教育
(试行草案)
(试行)
纲要 (试行)
1981年 国家教育部
1989年 国家教委
1996年 国家教委
2001年 国家教育部
语言领域
①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②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③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④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⑤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社会领域
①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有自信心; ②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
四、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多样化阶段
(一)杜威的学前教育理论
1.关于儿童观
儿童中心论
2.关于教育和 发展的关系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3.关于教学法
做中学
(二)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理论 1、学前教育理论 (1)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 (2)儿童具有吸收的心智 (3)儿童具有成长的敏感期 (4)儿童具有自由发展的权利
(二)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1、学前教育应该成为国家的事业,任何自由
民都应接受教育。 2、提出了划分年龄阶段的问题。 3、提出了具体教育主张
(三)昆体良(35—96) 1、他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里开始,婴
儿期间应注意他们语言的发展; 2、强调周围环境对儿童最初观念形成的
重大影响; 3、还指出了游戏对于增强儿童智慧,培
(五)格赛尔的成熟发展理论
• 1、基本观点
• 成熟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 顺序模式展开的过程,而这个模式是由机体的成熟预先 决定和表现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样的顺序发展,但发 展速度则由每个儿童的遗传类型来决定。环境和教育虽 然会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它们不是发 展的主要原因,只是给发展提供了适当的时机而已,成 熟则是儿童发展中的主导性因素。
和人格品质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