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汤显祖和《牡丹亭》

6.汤显祖和《牡丹亭》

第六章汤显祖与《牡丹亭》在元末南戏发展的基础上,明代戏剧有了新的发展。

明初戏剧主要发展了南戏的教化倾向,呈现出宣扬封建道德的倾向,如朱有敦的《诚斋乐府》、丘睿的《伍伦全备记》。

明中叶,出现了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徐渭以冲破罗网、掀翻天地之精神,以“眼空天地,独立一时”之人格,开启了明中叶以后的浪漫主义洪流,尤其是他的《四声猿》,不仅思想上离经叛道,艺术上也与以时文为戏曲的风尚相反,通俗而又富有气势,影响很大。

明中叶以后,由于东南沿海城市经济的繁荣,新兴的市民阶层和日趋腐朽的明王朝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北方的俺答、东南的倭寇屡次入侵,国家内外危机严重;受到新的时代气氛的激荡,戏曲创作也突破了长期沉寂的局面,产生了影响深远的作家作品,成为我国传奇戏创作繁荣的时期。

尤其是出现了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但吴江派片面强调音韵、格律,有脱离大众的倾向,影响最大的还是临川派。

汤显祖创造性地继承了唐人小说和元人杂剧的优良传统,写出了“临川四梦”传奇,对当时的戏曲作出杰出的贡献。

第一节汤显祖的生平和思想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出身于江西临川一个“书香”人家。

他早年即有文名,由于不肯阿附权贵,直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在南京做一名太常博士的闲官。

这时明王朝建立已经两百多年,封建统治阶级愈来愈暴露它的腐朽性,官吏贪污,税监横行,给人民带来无数的灾难。

万历十六年(1588),南京在连年的灾荒之后发生大疫,“白骨蔽江下”,而一个到江南救灾的使臣却在饱受地方官吏的贿赂之后得到提升。

汤显祖少年时就希望为国家作一番事业,面对这种残酷现实,终于投袂而起,在万历十九年上疏抨击朝廷大臣,因此贬官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做典史。

后来他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为人民驱除虎害,压制强豪,还在除夕放囚犯回去和家人团聚。

可是这些措施却遭到地方封建势力的反对和上级官吏的挑剔。

万历二十六年(1598),他终于怀着满腔悲愤,弃官归临川,并在这一年完成他的代表著作《牡丹亭》。

此后家居十八年,主要是过着读书著作、教子养亲的生活。

这时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反税监的斗争和明王朝内部的派系斗争都更趋尖锐,一些比较正直的士大夫如邹元标、李三才、李贽等,先后受到打击或迫害。

他在诗文里依然表现对他们政治活动的关心。

汤显祖在政治上一再受到挫折,就把他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戏曲创作上。

他在《答李乃始》的信里说:“自伤名第卑远,绝于史氏之观,徒蹇浅零碎,为民间小作,亦何关人世,而必欲其传。

”正流露了这种心情。

他的《邯郸记》、《南柯记》继《紫钗记》、《牡丹亭》之后刊行,并在各地演出。

一些不同流派的戏曲作家,从他们本身的艺术趣味出发,却纷纷加以修改,并批评他的戏曲不合音律。

他对那些任意删改他的戏曲的吴江派作家表示强烈的不满。

他在给吕姜山的信里说:“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

”这是对于吴江派理论有力的回击。

他的《见改窜牡丹词者,失笑》诗:“醉汉琼筵风味殊,通仙铁笛海云孤。

纵饶割就时人景,却愧王维旧雪图。

”明初朱权以“京筵醉客”形容关汉卿的戏曲。

汤显祖在这里正是以继承元人杂剧的优秀传统自居,而讽刺那些改窜者是把那最能表现王维风格特征的雪里芭蕉图改坏了。

汤显祖少年时期就从他的老师罗汝芳那里接受了王学左派的思想影响。

这一派学者认为“百姓日用即道”,带有比较浓厚的平民色彩。

后来在南京任官,倾心佩服当时杰出的思想家李贽和从禅宗出发反对程朱理学的紫柏和尚。

汤显祖崇尚真性情而反对假道学。

他说:“世之假人常为真人苦。

”(《答王宇泰太史》)又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寄达观》)这就是从一般人情出发反对理学家维护封建秩序的一套理论。

他还推重有生气的奇士,如陈亮、辛弃疾等人物(参看《序丘毛伯稿》及《寄胶州赵玄冲》),肯定历史上的霸才,将管仲、商鞅的霸业和伊尹、周公的事业并提(《滕侯赵仲一实政录序》);而鄙薄当时的士大夫,以为“此时男子多化为妇人,侧行俯立,好语巧笑,乃得立于时”(《答马心易》)。

这在精神上也和王学左派的思想息息相通。

政治上汤显祖和早期东林党的领袖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等是好朋友,从来往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们在批评朝政时有着共同的立场。

文艺上他和徐渭及公安袁氏兄弟站在一起,提倡性灵而反对模拟。

他称许《四声猿》为“词场飞将”,并表示“安得生致文长而拔其舌”,可想见他对徐渭的戏曲的倾倒。

汤显祖早年就喜欢看佛道两家的书,受佛家的思想影响更深。

晚年因政治上失意和爱子的夭折,消极出世的思想有所滋长,这在他的《邯郸记》、《南柯记》及部分诗文里都表现出来。

第二节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牡丹亭》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

从产生《西厢记》的元初到晚明,时间过了三百年,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更厉害,她们的斗争也更艰苦了。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杜宝是按照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严格训练出来的官僚,“摇头山屹,强笑河清,一味做官,片言难入”(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序》),是他的性格特征。

在他的严格管制之下,杜丽娘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白天睡一会儿都成了违反家教。

杜宝要请个老先生教女儿读书,这本来是好事,然而他另有目的,那就是一方面要利用经典教条束缚她的思想,一方面希望她将来嫁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训女》出)。

杜丽娘的母亲是杜宝的家教的执行者。

象封建社会里许多麻木不仁的老太婆一样,她丝毫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反而要如法炮制,把杜丽娘也教养成封建社会的贤妻良母。

她看见女儿裙子上绣的一对花、一双鸟,都少见多怪,怕引动女儿情思;听见女儿去了一趟后花园,就找丫头春香来训斥了一顿。

杜丽娘的师父陈最良,最她在杜宝以外唯一可以接触到的男人,却又是一个陈腐得发臭的老学究。

这样,杜丽娘的处境比之《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更为难堪。

森严的封建礼教和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她无法接触到一个青年男子。

在这样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的杜丽娘本来是个十分温顺的少女。

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不能不使一个正在成长的青春少女感到苦闷。

因此当陈最良企图通过诗经向她灌输“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封建教条时,她却从自己要求自由的生活愿望出发,对它作了截然不同的解释:“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肃苑》)后来她在春香的诱导之下,第一次偷偷地到了后花园,那盛开的百花,成对儿的莺燕,纷至沓来,打开了这个少女的心扉,使她在长期闺禁里的沉忧积郁,一时倾筐倒箧而出: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只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醉扶归〉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白)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皂罗袍〉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之下,她还回忆起诗词乐府里描写的古代女子,有的“因春感情,遇秋成恨”,在痛苦的岁月里断送了她们的一生;但也有象张生、崔氏那样的才子佳人,“前以偷期密约,后皆成秦晋”。

这样,她的青春觉醒了。

她一面悲叹青春的虚度,个人才貌的被埋没,她说:“我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以上引文并见《惊梦》)一面执着于自由、幸福的追求,她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寻梦》)她不满于自己的处境,却找不到这种痛苦的根源;她憧憬着自己的理想,却找不到它的出路。

这样,她就只有把自己的理想托之于偶然在梦里出现的书生,甚至为他缠绵枕席,埋骨幽泉,而“一灵咬住”,始终不放。

对于杜丽娘来说,她的死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的斗争的开始。

“一灵未灭,泼残生堪转折”(《冥誓》),在摆脱了现实世界的种种约束之后,她果然找到了梦中的书生,主动地向他表示爱情,还魂结为夫妇。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词》)。

汤显祖正是通过杜丽娘的艺术形象概括了封建社会青年争取自由幸福爱情的斗争的艰苦性的。

杜丽娘在《惊梦》、《寻梦》、《写真》等出里倾诉自己美貌的被埋没和爱美的性格不能表现,带有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它揭露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扼杀比以前任何爱情剧为深刻。

她在出生入死、执着追求中所取得的胜利,不仅在争取幸福的爱情上给青年读者以鼓舞,同时流露了作家对他所憧憬的某种美好生活的渴望。

杜丽娘追求爱情幸福的强烈与持久,甚至不达目的,死不罢休,带有“现代的性爱”的性质(参阅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二部分《家庭》),曲折反映了新的时代特征,那是崔张的爱情故事所没有的。

由于封建压力的巨大,个人斗争的艰苦,全剧笼罩着一股悲剧的气氛。

杜丽娘这艺术形象的出现还有它的历史根源。

从干宝《搜神记》以来,民间就流传着种种人鬼恋爱甚至还魂或投胎再生结为夫妇的故事,汤显祖对这类故事又特感兴趣(注:汤显祖评《续虞初志·许汉阳传》:“传记所载,往往俱丽人事,丽人又俱还魂梦幻事。

然一局一下手,故自不厌。

”)。

他在《牡丹亭题词》里说:“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更而演之。

”这“杜太守事”实际就是现在还被保留在《重刻增补燕居笔记》里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

它写南宋光宗时南雄太守杜宝的女儿丽娘游园归来,感梦而亡。

她自画的小影为后任柳太守的儿子柳梦梅所得。

柳日夜思慕,遂和丽娘鬼魂幽会,并禀告父母,发冢还魂成亲。

这篇话本小说的后半虽比较简单,但前半关于杜丽娘游园、寻梦、写像等的描绘,已相当细致,并为《牡丹亭》所吸收。

第三节《牡丹亭》的艺术特色《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

它的浪漫主义特色首先在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杜丽娘所追求的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环境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在梦想、魂游的境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种种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了一个大家闺秀的软弱性格,实现了自己所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例如在《惊梦》里,杜丽娘在梦里和柳梦梅相见,“真个是千般爱惜,万种温存”;醒来之后却是母亲的一顿唠叨。

又如在《冥判》里,杜丽娘还敢于向阎王殿下的胡判官诉说她感梦而亡的全部经过,还得了判官的允许自由自在地去寻找梦里的情人,而在还魂之后,她的亲爹却不认她作女儿,更不同意她和柳梦梅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