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孝道观

孝道观

【引经据典】《论语》中的孝道观念 2005-10-10 10:42:03 来源:镇海网讯《论语》是儒家经典学说著作,由孔子的弟子们记录孔子与弟子师生授业对话而成,是中国传统文化根源之一,非常值得一读。

中国人向来讲究一个“孝”字,要求后生小辈孝敬父母兄长,“孝”就是孝顺,“敬”就是敬重。

并且把一个人能否行孝作为评判其品德操守的重要标准之一,做人有人格要坚持“忠孝节义”,孝列第二;做事有因果报应要行善积德,“百善孝为先”孝排第一。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算“尽孝”?对此,《论语》里有明确论述。

一次孔子的弟子孟懿子问孝,孔子的回答只有两个字“无违”,就是说不要违背礼节。

弟子樊迟不明白,孔子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意思是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死了,要按照礼节埋葬他们,按照礼节祭祀他们。

对后者,我们一直来做得比较好,一来中国人好讲排场讲面子,二来葬礼自有约定俗成的格式,并且周边有许多不请自来的监督者,又牵涉到“庇荫”后事,所以一般不会太马虎。

但“生,事之以礼”就不一定了,不养不问或养而不问的,大有人在,孔子所处的时代,也有此类“不孝子”。

有一次子游和子夏问孝,孔子的回答就说明了这一点。

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又说:“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说现在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

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

如果内心对父母没有孝敬之情,光是供父母吃喝,那跟养狗马有什么区别?要带着敬重之心去孝顺父母。

“色难”是说孝顺时要保持和颜悦色很难,《礼记·祭义篇》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就是说唯有对父母怀有“深爱”的孝子,才能够克服“色难”,做到和颜悦色地去孝敬父母。

这些话,我们今天读来,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多年,儒家思想一直处在统领地位,其孝道观念后来被发扬光大。

我们浙江早在东汉汉安年间就出了一个“天下第一孝女”曹娥。

曹娥为上虞皂湖曹家堡人,娥父曹盱为一巫者,汉安二年五月端午在舜江上举行迎潮神(伍子胥)仪式中不幸溺水而死,尸体亦被浪涛卷走。

年仅14岁的曹娥痛失慈父,昼夜不停地哭喊着沿江寻找。

到十七天时,她脱下外衣投入江中,对天祷祝说:若父尸尚在,让衣服下沉;如已不在,让衣服浮起。

言毕,衣服旋即沉没,她即于此处投江寻父。

五日后,已溺水身亡的曹娥竟背负父尸浮出了水面。

此事迅速传扬开去,轰动朝野。

被当时的汉桓帝封为孝女,并为曹娥立碑建庙,以彰扬她的一片孝心。

后人把曹家堡改为曹娥镇,把舜江改名为曹娥江。

这样的孝,实在太过惨烈,而且我想如果曹娥的父亲有知,一定不会赞同她的做法,毕竟“儿女连心”,做父母的之所以值得子女孝顺、敬重,正是因为他们在养育和培养子女过程中全心全意的付出和无私无悔的奉献,他们只愿自己的付出和奉献能换来子女的平安和幸福,又怎么能够要求子女为自己做这么大的牺牲!其实孝敬并不难,绝大多数时候用不着我们舍生忘死去孝敬,一个做人子女的,只要记得逢年过节不忘去慰问父母,平时“常回家看看”,与他们拉拉家常说说话,关心一下他们心里的想法,尽量满足他们心中的愿望,就算得上是一个“孝子”了!孔子的弟子孟子曾经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意思是说为人君主的,如果能够像侍奉自己的父母一样去对待天下人的父母,像抚养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对待天下人的孩子,那他治理天下就跟掌心玩物那么容易了。

孟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战乱频频又物质文明程度比较低,大概想不到“人口老龄化”这种景况,我们现在遇到了,国家领导人也看到了,并开始着手关注老年事业,“老人节”便是一例,让全社会都来关心老年人群,让天下的儿女都去孝敬老年父母。

说到这里,又记起了孔子的一句话,他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意思是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年高而心生忧虑。

现在的年轻人,为儿女年年过生日,不知有几个是记得父母年龄和生日的?如果你是家有父母高堂的人,那么就赶紧行动吧,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生日蛋糕,也是一份孝心啊。

《论语》中的孝道观对当代人的启示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的《论语》,洋洋洒洒凡一万二千余言。

内容涉及学习方法、人格修养、入仕做官、礼乐典仪等诸多方面,牵涉到社会生活的主要环节,无愧为渴求君子之道者的一本入门读物。

这里笔者将专就书中有关“孝道”的片段论调简要谈一些看法。

孝道,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

百万年的原始社会先后经历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两个发展阶段。

母系社会中,儿女知母不知父;在父系社会中,男子高高在上,女性则沦为生育工具,因而“孝”都根本无从谈起。

进入文明社会后,人类才有机会通过一定的强制手段,建立起缜密严格的宗法社会,孝道自然也就摆到了每一位肩负家庭责任感的正常人面前。

《论语》中归属孝道范畴的有十多章,主要集中在第二篇《为政》。

另外,第一篇《学而》、第三篇《八佾》和第四篇《里仁》也有些许相关言论。

从具体内容来看,主要包含了赡养父母之孝(其实质是敬仰、追忆祖先)、师生之孝(其实质是秉承先道,发生在孔子与颜回之间)两大部分,本文将着力讨论前一部分。

毋庸置疑,尽孝的首要条件便是赡养父母。

同时,敬重父母、爱戴父母,更能体现子女孝顺的真切程度。

《为政》第七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段话里,孔子对当时普遍存在的“孝”的概念简单化现象十分不满,他指出,就是狗和马,也都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一点尊敬的意思,那么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一点不假,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还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

子夏意犹未尽,把“孝”的话题接着问下去,孔子又回答:“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也就是说,做儿女的要坚持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承合父母之欢。

那种仅仅给予父母物质条件上无限享受的举动,实质上离尽孝的高度还差很远。

现代社会的生活水准比起春秋战国时代自然是大大提高了,似乎表明做父母的晚年除了饱览物欲就无所事事了,其实不然。

笔者多次在金坛人民广播电台听到过一个公德广告,说的是一个公司白领即将要出差,和母亲道别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妈,我这次去恐怕要半个月,您想要什么东西尽管说,我一定给您带回来”。

母亲关了电视机,苦笑着说:“嗐,我哪要什么东西呢?”那个人还真挺死心眼,不断地追问。

母亲最后哽咽着说:“那,能不能陪妈妈多说会儿话呀?”。

多陪着父母聊聊天,倾听父母的成熟意见,也是贯彻“孝”的不错善行。

那么,我们很快就会产生疑问:孝敬父母,子女也要积极寻求发展,如何看待照顾父母和外出求学的两难境地呢?孔子肯定地回答:“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在世的时候不便于游学四方或者做官。

换言之,如果确实要出门,必须讲明去处并且安顿好父母,即所谓“游必有方”。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空前巨大,岗位竞争异常激烈,人口流动极为频繁。

城镇里的孩子抛弃了安土重迁、坐享其成的念头,涌向大城市并千方百计扎下根,为栽培后半生的幸福早早做着准备;而在农村,也早就出现了大批常年在外打工的青年农民工。

但是很多人身在他乡,事业有所发展之后,对待父母的态度就开始不冷不热起来,这是不近人情的表现。

在那个消息闭塞、交通不便的上古时期,远游就意味着隔离,确无别途;而到了现代,随着通讯事业的不断发展,空间上的距离被大大地缩短了。

平时抽个空给家里写封信、打电话、发信息、邮寄贺卡或者生活文娱用品;长假期间带着孩子回家,帮着父母分担一下家务、炒几个拿手菜,一家人融融泄泄,共享天伦之乐,同样不失为一种孝的举动。

在诠释了最基本的问题之后,孔子还简明扼要辨析了“孝道”与礼制和政治之间的联系。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的标准,子曰:无违。

”或许孔子对自己说出的这两个字很得意,后来坐车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对驾车的弟子樊迟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揭示了“无违”的具体指称,就是说,父母健在时,侍奉父母不要违背礼节;父母去世了,也应该按照礼节去安葬和祭奠他们。

还有一处,“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第十八章)同样表现了孔子的“仁仪礼”思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婉转地加以规劝,但照样不可违背礼制,万万不可胡搅蛮缠。

那么从为政的角度来看孝道原则呢?有人问孔子:“你为什么不去为官从政呢?”孔子回答:“《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把孝敬父母的品德运用到政治上面去,友爱天下之人,也就是佛家所说的“行大孝”。

孔子认为这样做的话就可以全力施行德治,从而实现他心目中的政治理想。

到了现代社会,行大孝被人为赋予了更多道义上的内容,诸如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谋取福利的内容,不难看出这其中较多符合“亚圣”孟子的观点,而孔子则是该思想最早的理论启蒙者。

古人眼中的孝有大小之分,小孝指的就是在家侍奉父母,听取父母的心声;大孝指的是在朝廷里忠于君主,无贰心。

孔子总结性地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即老人家去世之后,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继承他们的事业或者完成其遗愿,这样,一个生命轮回的框架就建构而成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善行、经验智慧大多赖此保留至今天。

孔子孝道观中的很多内容对他的门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得意弟子曾参著述的《孝经》中的许多论点就保留有孔子学说的痕迹。

但是,随着封建集权制度的加强,统治者出于维护阶级利益的需要,片面宣扬和提倡“忠孝节义”的思想,到了汉代,出现了举孝廉的制度,“孝”开始成为选拔任用人才的标准。

《孝经》很多内容就已被深深烙上了封建社会的印记,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些在现代人看来无疑当属糟粕,却整整影响华夏大地千年之久。

行孝典范的登峰造极之作“二十四孝”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大肆鼓吹。

真心孝敬父母又恪守其他伦理道德之人固然很多,但无可避免杂揉进了许多强为行孝而做出残忍之举的事例。

设想一下,晋朝的郭巨为了供养老母要把幼子活埋,这在现代必然要受到杀婴的指控;同时期的吴猛为了代替父亲受蚊子叮咬而赤身睡觉,但若是碰上传播疟疾的蚊子,千里迢迢赶到南美寻找金鸡纳树是天方夜谭的事。

最后,孔子原汁原味的孝义进一步被御用文人阐发为“忠孝两全”、“忠君爱国”,“忠”字被提到了前面,导致了很多类似岳飞这样的“愚忠”之举。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

如今,漫步中小学校园,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捧着语文课本,用清脆的童声摇头晃脑读着论语选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虽然现在的新教材中编选的《论语精粹》比七年前笔者读初中的时候多了几则,但内容主要还是以学习方法为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