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_对_论语_中_孝_的解析.

论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_对_论语_中_孝_的解析.

第 20卷第 1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Vol. 20No. 12011年 1月 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Jan. 2011孝道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全面 , 对当下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论语》中孝的内容1.1行孝要怀仁“ 仁” 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 , 也是其伦理学说的根本内容。

孔子认为 ,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必须有仁爱之心。

孔子的“ 仁爱” 思想 , 不仅是指“ 爱亲人” , 而且还指“ 爱众人”, 即泛指爱自己以外的所有人 , 可以是地位显赫的人 , 也可以是平民 ; 既可是好人 , 也可是坏人。

同样 , 一个人有了仁爱之心 , 就会真心实意地孝敬父母。

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 而好犯上者 , 鲜矣 ; 不好犯上 , 而好作乱者 , 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 其为仁之本也! ” 由此可见 , 孔子把行孝作为是否为仁的前提条件。

一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 是不太可能去冒犯长辈和上级的 ; 一个人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 , 反而喜欢犯上作乱 , 那也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

孔子认为,“ 仁” 是从孝悌开始的。

在儒学的教材中就有这种观点:“ 夫孝 , 天之经也 , 地之义也 , 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 可见 , 孝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没有孝 , 就没有君臣之义 , 就没有家庭和睦。

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 , 是知恩图报的 , 我们应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兄长的关怀之情。

同理 , 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 没有贤臣的忠孝 , 一个国家就不可能繁荣强盛 , 甚至有走向灭亡的境界的可能。

1.2行孝要守礼孔子所说的“ 礼” , 指的是当时社会的伦理规范和政治秩序 , 对个人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一面。

孔子讲“ 克己复礼”, 就是用“ 礼” 的规范约束自己。

如孟懿子问孝 , 子曰:“ 无违。

” 樊迟御 , 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 , 我对曰:‘ 无违’。

” 樊迟曰:“ 何为也? ” 子曰:“ 生 , 事之以礼 ; 死 , 葬之以礼 , 祭之以礼。

” 又如 , 宰我问:“ 三年之葬 , 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 , 礼必坏 ; 三年不为乐 , 乐必崩…… ” 子曰:“ 予之不仁也 ! 子生三年 ,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葬 , 天下之通葬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 关于“ 三年之丧” 的礼制 , 其实质是子女为了表达对去世父母的怀念 , 用“ 守孝三年” 的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其实 , 父母都希望子女有所成就 , 只要子女胸怀大志 , 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 , 就是对父母的回报 , 就是真正的孝了。

孔子认为 , 行孝应该是个人的自觉追求 , 而不应受到礼的强制要求。

人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 , 自觉自愿地去守礼。

当然 , 孔子的“ 礼”, 是肯定社会等级差别的合理性 , 要求人们安分守己 , 自觉遵守等级差别。

孔子曰:“ 必也正名 , 名不正 , 则言不顺 ; 言不顺 , 则事不成 ; 事不成 , 则礼乐不兴 ; 礼乐不兴 , 则刑法不正 ; 刑法不正 , 则民无所措手足。

” 当然 , 孔子“ 礼” 的思想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 但他在强调社会的整体性 , 培养个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 应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树立新的孝道观。

1.3行孝要尽心孔子认为 , 真正行孝应体现在孝敬父母的实践行动中。

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赡养父母 , 更要从精神上体贴父母。

子曰:“ 父母在 , 不远游 , 游必有方。

” 即父母健在时 , 不要轻易出远门 , 免得让父母牵挂。

即使不得不出远门 , 也要告诉父母自己所在的位置和情况 , 让父母在家能够宽心。

现在 , 通讯工具已十分发达 , 经常给父母打个电话 , 报声平安 , 就是一种孝的体现。

如《论语》中的子游问孝 , 子曰:“ 今之孝者 ,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 皆能有养。

不敬 , 何以别乎? ” 对待父母必须怀有敬意 , 否则就无异于饲养犬马。

又如子夏问孝 , 子曰:“ 色难。

有事 , 弟子服其劳 ; 有酒食 , 先生馔 , 曾是以为孝乎? ” 对待父母 , 要用真心去尽孝 ,收稿日期 :2010-09-20作者简介 :田占峰 (1980— , 男 , 河南沈丘人 , 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伦理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伦理文化与思想政。

论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对《论语》中“ 孝” 的解析田占峰(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 重庆 400047摘要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 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备的一项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

《论语》中的孝道观 , 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 , 对于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孝的内容 ; 时代意义 ; 研究对策中图分类号 :I2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5787(2011 01-056-03孝体现在具体行动中。

正如孔子所说 , 如果只做形式上的赡养 , 而心存不满 , 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 从《论语》中 , 我们也可以看到孝敬父母在当时已成为人们重要的行为规范 , 并对其有深刻的理解。

孔子认为 , 养亲不仅在物质上满足 , 更要在精神上关怀 , 用心去奉养父母。

孝敬父母 , 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准则。

子曰:“ 弟子 , 入则孝 , 出则悌 , 谨而信 , 泛爱众而亲仁。

” 子曰:“ 父母之年 , 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 , 一则以惧。

” 孔子认为 , 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 , 一方面为父母的高龄而欢喜 ; 另一方面 , 为父母的衰老而担心。

现实生活中 ,我们有多少人能够记住父母的年龄 , 担心父母的衰老呢 ? 孔子的这种孝道观 , 对于当今社会的安定、家庭的和睦意义非同寻常。

1.4行孝要观行子曰:“ 父在 , 观其志 ; 父没 , 观其行 ;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 可谓孝矣。

” 孔子认为 , 父亲在世时 , 应该观察他的志向 ; 父亲不在时 , 应该观察他的言行。

如果对于父母定下的规矩三年不改 , 那就是真正的孝道了。

子曰:“ 事父母几谏 , 见志不从 , 又敬不违 , 劳而不怨。

” 孔子认为 , 侍奉父母 , 如果他们做的不对要委婉地给予开导。

如果他们不认同自己的想法 , 还是要恭敬地对待 , 不能违背他们 ; 为父母操劳 , 也不要有怨言。

的确 , 父母年老 , 有丰富的人生经历 , 会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指导作用 , 让我们少走弯路。

然而 , 孔子的观点 , 从我们现在所处的新时代的角度去考虑 , 也有一些愚昧之处。

若父亲的志向是个损国害民的阴谋 , 难道儿子也要遵从父亲之道而三年无改吗 ? 若父母的意愿是个明显的错误 , 我们也要为了孝敬父母而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 因此 , 孝敬父母要以我们做人的根本准则为前提。

1.5行孝与从政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 子曰:“ 书云:‘ 孝乎惟孝 , 友于兄弟 , 施于有政。

’ 是亦为政 , 奚其为为政? ” 季康子问:“ 使民敬 , 忠以劝 , 如之何? ” 子曰:“ 临之以庄 , 则敬 ; 孝慈 , 则忠 ; 举善而教不能 , 则劝。

” 这是《论语》中对行孝与从政关系的论述。

孔子认为 , 孝就是孝敬父母 , 友爱兄弟 , 是对政治有影响的 ; 只要做到了孝 , 也就是从政 , 不一定做官才是为政。

孔子当时已能正确地认识到孝与政治的统一性。

行孝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 而政治的稳定 , 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孝氛围。

孔子认为 , 统治者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 只有自己率先垂范 , 以身作则 , 才能使民信服。

子曰:“ 其身正 , 不令而行 ; 其身不正 , 虽令不从。

” 对此 , 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 , 我们应学习古人思想中的闪光处 , 加以继承发扬 , 推陈出新。

2孝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必要性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起着核心和关键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 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有所抬头 , 传统的孝道观也受到了挑战。

一些欺骗父母、虐待老人、遗弃老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因此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 加强孝道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1有利于家庭和睦中国传统一向重视家庭 , 家庭是个人成就、事业和幸福的归宿。

朱熹曰:“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 其家不可教。

:孝者 , 事君也 ; 弟者 , 所以事长也 ; 慈者 , 所以使众也。

” 也就是说 , 所谓治理国家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 , 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管教好而能管教好别人是没有的事。

有修养的人不出门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孝敬父母 , 才能真正地侍奉君主 ; 恭敬兄长 , 才能侍奉尊长 ; 慈爱子女 , 才能真心对待民众。

由此可见,“ 孝” 在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尊老、敬老、养老” 是我国的优良传统 , 对父母孝敬是我们做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应在生活中细心照顾父母 , 经常和父母谈心、问寒问暖、消除老人的寂寞感 , 让老人感受到子女的爱和家庭的温暖。

同时 , 自己的行孝行为也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 孩子会在这种环境中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

只有这样 , 才能使我们民族的孝道观代代相传 , 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2有利于社会和谐孝是维系家庭和谐的纽带 , 也是构成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孔子曰:“ 弟子入则孝 , 出则悌 , 谨而信 , 泛爱众。

” 把孝的范围由爱亲扩大到爱众。

同时 , 孔子又提出了“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的处事准则 , 为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方法。

孔子的这些孝道观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今社会正处在深刻的变革之中 , 各种伦理思想相互交叉 , 传统的道德伦理观面临着调整和重建 , 新的道德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 , 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异常艰巨。

积极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教育 , 可以增强人们的孝亲意识 , 促进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

同样 , 加强孝道观教育 , 可以增强人们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 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之 , 一个人拥有了孝心 , 就会回报父母 , 关爱他人 , 就会安守本分 , 刻苦勤奋地做好本职工作 , 回报社会 , 在生活中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 促进社会的和谐。

2.3有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孔子曰:“ 君子务本 ,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 其为仁之本与! ” 孝是做人的根本 , 只有真心孝敬父母 , 才能有仁爱之心 , 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