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发展中的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引言】学科方向与研究领域的确定是学科发展的灵魂。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研究领域乃至研究方向均处于变化中的学科,重新认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与学科方向至关重要。
通过梳理几十年来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发展阶段,总结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对转型发展社会背景的响应,一方面要坚持学科交叉的性质,以“人-地系统”为理论方向和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另一方面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要以新的心态、新的视野,来思考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发展理念以及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对长期以来学科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战略性、咨询性、预测性甚至总结经验性(成果表现为发展学科理论)的工作将会逐渐增加,重要性将逐渐显现。
阐述了信息化与社会空间经济组织、区域经济新格局与新型城镇化等重要研究领域的发展变化趋势,就“国际热点”与“国际前沿”、理论研究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理念以提出了新设想,并提出将“人文地理学”改称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建议。
【作者简介】陆大道,男,1940年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66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1980~1982年在原联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作访问学者,1992~1993年在德国不莱梅大学和波鸿鲁尔大学任客座教授。
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
一方面,在生产力布局、工业地理、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领域完成了大量全国性和地区性研究任务;另一方面,在区位论、空间结构理论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的学科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地理学者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国家的影响已经超出学科专业的范围。
这其中,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当然也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几十年来我们深切体会到:地理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通过研究、规划、咨询及科学普及等实现我们学科的目标,依靠科学性与前瞻性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同时发展学科本身。
在现阶段,我们正经历着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信息化迅速发展以及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全球体系的过程。
国家、世界的变化都从一些方面影响学科的发展,学者需要认真思考与面对。
1研究领域乃至方向都处于变化中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对象是长期稳定的,这是本学科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
方向是一个时期的目标、领域的综合,领域是阶段性的,课题则是具体的方向领域实施具体包含的内容。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研究领域乃至方向皆处于变化中的学科。
如何对时代做出及时、准确的响应,是我们要考虑的头等问题。
学科方向与研究领域的确定是学科发展的灵魂。
领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从工业革命开始,西方近代地理学萌芽、发展。
特别是18~19世纪,那是近代地理学学说紛起、学派林立的大发展时期。
二次世界大战后,地理学由“物理学化”而带来的计量化发展在一部分国家十分盛行。
其中,以模型化最为流行。
与此同时,欧洲一些学者,开展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与空间分析研究。
现阶段,欧洲的人文地理学发展,大约聚焦于全球变化、区域治理、国别地理等。
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大方向是由生产力布局转到社会经济空间组织与空间分析,这种变化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但主要领域的变化是: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生产力布局与规划-区域发展(综合分析研究与规划)-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预测、规划),等。
未来会如何呢?功能区,生态经济补偿,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会成为主要领域吗?城市地理学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发展迅速。
开始是学科特点与一般问题,城市总体规划与区域城镇体系,此后是城镇化与城镇化模式以及近些年来对城市空间重构、全球城镇体系、城乡关系发展以及数字城市、生态城市的研究,等。
旅游地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
学科发展大致经历了: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态势、资源的分类评价,旅游点(区)布局、旅游路线设计、客源地研究等,近些年关于地区旅游发展战略及生态旅游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
上述那些不同时期学科研究方向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作用呢?主要是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导致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城镇化、社会发展等)程度与任务不同,发展中的问题和方针、政策等当然各异。
还由于当今世界大格局及中国与世界间经济关系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对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强烈作用等,这些变化发挥了共同的影响。
现在,我们是否应该又要重新审视发展方向呢?美国人“重新发现了”地理学,提出了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很有高度,但没有得到国内外广泛响应,也没有人在这方面工作。
“人-地系统”概念在中国地理学界很有影响,但长期坚持去研究的学者不多。
为学科长远发展考虑,应该进行以理论建设为目标,结合应用性实践研究,组织较大规模的探讨,很有必要。
现在是,一些不是我们学科的东西,我们并不具备特长的东西,也很感兴趣。
难道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就可不务正业吗?2现阶段转型发展的背景及对学科应做何种响应的思考从近现代学科发展的历史分析中可以得到启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主要决定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需求。
当然,还与科学技术发展大背景的变化有关。
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
发生了哪些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关系密切的重要变化呢?这些变化如何带来新的要求、理念以及新的发展环境?1) 经济发展实施战略性转型,经济增长率将会趋于中速增长,各地区发展态势与问题不同,内涵与解决途径也就不同。
2) 城镇化发展实际上也在转型。
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将会使以往城镇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会下降。
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建设更加需要重视。
3) 信息化的大规模深入发展,正在引起社会经济的空间重组。
信息革命新因素作用于我们的研究对象,将可能改变其运动规律。
如何改变的,改变了什么,改变之后又如何(改变了空间组织、空间联系,提高了效能,提高了竞争力,等等),这些就是新的地理学理念和观念,牵连着我们的大部分研究。
4) 随著经济发展和国力的增强,生态环境问题和区域治理及精细化管理会提到重要位置上来。
5) 中国发展正在改变全球的经济和政治格局,中国发展与世界上广大地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同时面临着严重的地缘政治压力。
6) “70后”和“80后”的地理学人正在成为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年轻人多了,好事,但也有问题。
主要是一些学者特别是中青年学者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积累不够,在实际研究中难有自己的独到看法。
迎接这些新的变化,研究工作可能要实现某种转型。
一方面要坚持交叉学科的性质、以“人-地系统”为理论方向和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我们的专业价值观与信仰仍然应该是空间经济、空间节约与空间合理(便利、连接、通达、管理、安全等),还要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国情。
这些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理念,是不变的。
但同时,要以新的心态、新的视野,来思考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发展理念以及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等。
长期以来我们学科主要涉及到的问题,如:区域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承载力及生态补偿,功能区,贫困地区与农村发展问题,“一带一路”,地缘政治等。
除这些“传统”领域外,明天将还会出现新的重要领域,我们应该如何去“重新发现”?做如何选择,可能关系到未来的学科命运。
如果对学科的方向感没有了,可能就很危险。
我想,我们已经占据了制高点(政府与学术界认同)的领域或正在攀登某制高点的领域,是要坚持不能放弃的。
如中国区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的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区域与城镇发展的模型模拟、信息化与空间组织、旅游发展理论等。
放弃了或者失去了,学科在国家的地位就成了问题,迟早也会在科学体系中消失。
由于经济与社会转型,出现的问题也不同于以往,规划任务可能会有所减少,而规划任务的性质和内容也会改变。
如果规划类工作逐渐发生变化,将不能再以大部分时间做“工作队”了。
需要开发多元化的方式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战略性、咨询性、预测性甚至总结经验性(成果表现为发展学科理论)的工作将会逐渐增加,重要性将逐渐显现。
而且这类研究也一样会提出新的要求。
各种类型的区域、城市以及各领域的主要问题,都会共同要求我们开展社会经济及其空间组织的预测预报。
对于许多战略性研究与规划来说,要求更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
同时,承担引领当今国际上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方向的重任。
与以往相比,要求我们的工作目标、知识及知识结构、成果深度及表现方式等逐渐有新的变化和质量提高。
以区域发展为例,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增长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新技术、新行业、新集群等以及新的产销关系等,这些将影响区域发展的方向、增长空间和增长内涵,我们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必须跟上。
再以信息化发展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为例,信息化发展正在带来空间、距离、地理邻近性等空间概念的理解、应用方面的变化,通信技术降低空间距离的摩擦力,导致时空压缩和时空汇聚,改变一系列空间客体之间的关系,曾经遥远的地方可能不再遥远,等。
对于如何与政府需求进行对接,对政府已经有的正在实施的、地方政府领导人已有的政策和设想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科学性及与地方政府意见一致的问题的关系等,都可能成为需要我们去面对的问题。
我们专业与政府的关系可能也面临着多元化情况。
3对一些重要领域和问题及其研究工作的认识3.1如何看待“国际热点”与“与国际前沿”地理学及其重要分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区域性很强的学科,因而也必然具有本土性。
必须立足于国情,但同时又要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需求与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
我认为,中国地理科学发展方向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
但中国地理学科学发展却可以代表当今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地理学部分学者迷念于纯自然科学化乃至“物理学化”方向。
其结果是反映这种倾向的计量化也被学者们自己基本否定了。
可以说真正的自然地理学在美国已经消失了。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地理学者曾经提倡的“社会-环境动力学”的理论,也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响应。
地理学不仅在科学体系中的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社会应用价值受到质疑。
值得思考的是,今天的美国地理学能否引领世界地理科学的方向?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曾经在区位论、空间结构理论以及20世纪60~70年代对空间分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此后,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由于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都居于稳定状态,地理学者长期集中于区域和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地生态学以及对世界上主要的国别地理进行研究。
无论科学实践的规模和理论方法的进展,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都不突出,值得借鉴的成果相当有限。
近20 a来,西方个别国家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生了“社会转向”。
地理学发展中所奉行的实证主义以及被部分学者称之为的“科学主义”等,也在部分地理学家那里被否定了,转而强调人本主义、地方主义以及所谓“后现代”等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