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档案区别于其他文献资料的独有特性和根本标志是兼具原始性和记录性于一体的特点。
2.档案来源于一定的单位和个人,1、机关团体、部队、企业和事业单位等;2、个人,主要是比较著名的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家庭和家族。
3.文件转化为档案一般需要具备的条件:1.必须是办理完毕的文件;2.对日后具有一定查考和保存价值价值的文件;3.按照一定的规律保集中存起来的文件。
4.档案的形态包括档案的载体形式和档案内容的记录方式。
5.档案的载体:古代有龟甲兽骨、青铜钟鼎、竹木板片、金册铁券、缣帛、纸张等,现代有胶片、磁带、磁盘等。
6.国家全部档案的分类方法:按形成时间分,按内容性质划分,按形成领域划分,按载体划分。
7.公务档案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无条件向国家档案馆移交。
8.档案的作用有:凭证作用、参考作用。
9.档案之所以有凭证作用,是由档案形成的特点和档案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10.对于内容不真实的档案,不能用现实的观点去涂抹勾划改造它,对于内容有疑问的文件,只能在考证后在卷内备考表内附以必要的说明。
11.档案作用发挥的主要条件有4个方面:档案利用价值与社会实践,社会发水平,社会档案意识,档案管理水平。
12.从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相互作用中,可以看出一条最基本的关系:即基础工作和利用工作。
13.从档案工作的作用和特点来看,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政治性和管理性的工作。
14.档案工作的机要性事由档案本身的特点和国家利益所决定的。
15.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16.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档案工作的组织原则和管理体制。
17.维护档案的完整要求1、数量上的完整,2、质量上的完整。
18.维护档案的安全要求1、实体安全,2、信息安全。
19.便于社会各方面对于档案的利用,体现了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和服务性质。
20.档案室是各机关统一保存和管理本机关各部门形成的档案的内部组织机构。
21.综合档案室成为目前最普遍、数量最多的一种机关档案室形式。
22.联合档案室是将同驻地的两个以上机关的档案室联合起来设立的一个档案室。
23.档案馆与档案室同为直接管理档案的机构。
24.我国的新型档案机构,有文件中心,档案寄存中心,档案中介机构等。
25.三大主要机构之间的关系是:1、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的关系,2、档案交接关系,档案工作协作关系。
26.档案收集工作的内容,从收集的手段上可以分为档案的接收和档案的征集两个方面。
27.归档是指各单位在工作活动中产生的文件材料处理完毕后,不得由承办部门或个人分散保存,必须由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整理立卷。
28.归档制度包括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案卷质量要求和归档手续等内容。
29.国家规定的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是:1、反映本机关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对本机关工作、国家建设和历史研究具有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2、机关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在维护国家、集体和公民权益等方面具有凭证价值的文件材料;3、本机关需要贯彻执行的上级机关、同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下级机关报送的重要文件材料;4、其他对本机关工作具有参考价值的文件材料。
30.不归档的具体范围:1、上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中,普发性不需要本机关办理的文件材料,任免、奖惩非本机关工作人员的文件材料,共工作参考的抄件等;2、本机关文件材料中的重份文件,无查考利用价值的事务性、临时性文件,一般性文件的历次修改稿、各次校对稿,无特殊保存价值的信封,不需办理的一般性人民来信、电话记录、机关内部互相抄送的文件材料,本机关负责人兼外单位职务形成的与本机关无关的文件材料,有关工作参考的文件材料;3、同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中,不需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不需办理的抄送文件材料;4、下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中,供参阅的简报、情况反映,抄报或越级抄报的文件材料。
31.文件的归档时间是在文件形成后的第二年上半年,即在次年6月底以前向档案部门移交。
32.归档文件要进行基本的编目,要依次编定页号或件号,并逐件填写卷内文件目录和卷末备考表,案卷装订后,按规定逐项准确填写案卷封面,并对案卷进行排序,编制案卷移交目录一式两份。
33.档案室应指导、协助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做好立卷归档前的准备工作:1、协助选择正确的立卷环节,2、划定科学的立卷范围,3、协助编制立卷类目。
34.划定科学立卷范围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重复立卷和防止遗漏文件。
35.立卷类目通常是由文件立卷人员、机关档案室、文件承办人员和秘书部门共同在当年年初或上半年,按照立卷的要求和方法及预计可能产生的文件种类而拟制的详细而具体的立卷方案。
36.平时收集的内容:1、零散文件的收集,2、“帐外”文件的收集,3、专门文件的收集。
37.档案馆馆藏的档案主要来自于以下四个方面:1、对现行机关档案的接收,2、对撤销机关档案的接收,3、对社会散存档案的征集,4、档案馆之间交接和交换档案。
38.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档案馆接收本级机关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需要永久保管的现行机关和撤销机关的档案,并接收和征集具有全省(市、自治区)意义的各种历史档案。
39.省辖市(州、盟)和县级档案馆接收本级机关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需要永久保管的现行机关和撤销机关的档案,并接收和征集本地区的各种历史档案。
40.现行机关档案的接收要求,立档单位编制的组织沿革、全宗介绍、有关检索工具和与全宗相关的各种资料应随同档案一起接收。
41.档案馆接收现行机关的档案,有两种方法,逐年接收和定期接收。
接收期限分别为:属于中央级和省级、设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20年即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属于县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10年即向有关的县级国家档案馆移交。
42.档案整理工作的原则: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充分利用原有基础,便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的原则。
43.文件在形式方面的联系:形式一般是指文件存在和表达的方式,如文种、载体材料及记录方式等。
44.便于保管和利用是档案整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
45.基本职能的非根本性变化:立档单位名称的变更、职权范围的扩大或缩小、隶属关系的改变、内部机构的调整、工作地点的变动等变化,以及由于某种原因暂时停止工作一段时间等,均属于非根本性变化。
46.全宗可以分为独立全宗、联合全宗、全宗汇集和档案汇集。
47.联合全宗形成原因是因为:1、由于工作联系紧密,档案难以分开,2、合署办公或职能联系紧密的机关,文件无法区分。
48.档案汇集的原因:1、所属全宗不明,2、所属全宗不复存在。
49.立档单位与全宗历史考证,一般有“立档单位沿革”和“全宗状况”两个部分组成。
50.立档单位和全宗历史考证,一般由档案室负责撰写。
51.问题分类法的适用范围:1、立档单位内部机构不稳定,变动较大且又较为复杂,不宜按组织机构分类,而适用于按问题分类;2、各个机构的文件由于某种原因被打乱而混杂在一起,难以按组织机构分类,从而只能按照问题分类;3、在选用了组织机构作为第一或第二级的分类法后,由于类内档案数量较多,确实有必要细分,这时就可以结合采用问题分类标准。
52.只有在不便于按组织机构分类时。
53.档案的保存价值是由档案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利用的需求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54.档案地重复性大致有两种情况:1、重复文件,2、文件内容重复。
55.按国家档案局第8好令规定,文书档案地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和定期两种。
56.本机关关于重要问题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批示,重要的报告、总结、综合统计报表属于永久保存;同级机关、下级机关关于重要业务问题的来函、请示与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属于永久保存。
一般问题的定期保管。
57.机关的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应在机关分管负责人的领导下,由档案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人员共同组成鉴定小组。
58.直接鉴定法要求档案鉴定人员逐卷逐件逐页审查档案材料。
59.永久卷内混有少量的内容联系密切的仅需要长期保存的文件,可以不拆卷;但混有较多的长期文件,则应拆卷,将长期文件剔除。
60.长期卷内混有较多的永久文件,可不拆卷,整卷上升为永久保存。
61.以磁带、磁盘、光盘等为载体的档案,可以采用物理删除、格式化或焚烧等方式销毁。
62.档案损毁外因是指:不适宜的温湿度、光、空气污染及害虫、霉菌等有害生物。
63.档案保管的主要物质条件是:1、档案库房,2、档案装具,3、档案包装材料,4、档案保管设备。
64.目前我国包装纸质档案地基本材料有3种,卷皮、卷盒、包装纸。
65.档案管理制度以实现档案保管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6.档案存放位置索引有两种编制方法:1、以全宗为单位的档案存放位置索引,2、以库房和装具为单位的档案存放位置索引。
67.做好全宗卷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工作,必须将7个方面的文件材料按照准确、齐全、规范的要求归入全宗卷。
68.档案收集,包括档案交接单,移交目录,接收和征集记录,档案来源和价值说明等。
69.档案整理,包括档案整理工作方案,分类方案,案卷目录说明,整理工作小结等。
70.档案鉴定,包括鉴定小组成员名单,档案保管期限表,鉴定档案分析报告,销毁档案的请示与批复,销毁档案地清册等。
71.档案管理新技术的应用,包括缩微复制和计算机辅助管理等情况的文字说明材料。
72.全宗卷卷内文件材料按“问题-时间”进行系统排列,全宗介绍、立档单位大事记在前,有关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利用和现代化管理等方面的文件材料按顺序排列。
73.档案检索效率通常采用查全率和查准率两个指标来衡量和表示。
74.主要著录项目有:正题名、责任者、时间、分类号、档号、电子文档号、缩微号、主题词或关键词。
75.档案检索工具按载体类型分:1、卡片式2书本式3、缩微式4、机读式。
76.档案检索工具按检索功能分:1、查找性检索工具:分类目录、主题目录、专题目录、全宗文件目录、人名目录(索引)、地名目录(索引)、文号目录;2、报道性检索工具:全宗指南、专题指南、档案馆指南;3、馆藏性检索工具:案卷目录、卷内文件目录。
77.全引目录将案卷目录与文件目录合二为一。
78.全宗指南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立档单位历史沿革、全宗简要历史及档案内容和成分介绍。
79.档案目录中心应当具有四中基本功能:录入汇集功能、检索利用、传输出版、协调管理。
80.熟悉家底,是指对馆(室)藏档案的成分、内容和数量以及存放的库架位置了如指掌,了解各个全宗形成集整理状况,熟悉全宗内档案的利用价值。
特别对于重点全宗和珍贵档案更赢如数家珍。
(全选)81.档案提供利用的主要方法:1、档案阅览2、档案外借3、制发档案复制本4、制发档案证明5、档案咨询6、档案展览。
82.阅览室的规章制度,利用者必须爱护档案,不得在文件上作任何记号,禁止涂改、撕裂和污损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