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取消句子独立性
在文言文学习中,经常遇到“之”字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的情况。
什么叫取消句子独立性呢?
所谓独立性,是指独立成句的语法功能。
句子中最基本的形式是主谓句,也就是说,只要具备了主语和谓语,就可以独立成句(当然还应有一定的语气)。
如“你好”、“我年轻”、“父母爱孩子”等等,它们都具有独立性。
可是,当这些原本可以独立的主谓句被放在一个更大的句子中而成为它的一部分时,就需要把它的独立性取消。
那个被取消了独立性的部分往往充当整个句子的主语、宾语、状语,或者是复句的一个分
句。
例如: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韩愈《师说》)
“师道”、“不传”(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原本有能力构成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可是在整个句子中,它只能以一个主谓短语的形式作句子的一部分——主语。
所以在“师道”和“不传”这个主谓之间加上“之”,使它短语化,即取消它的独立性。
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松柏”、“后凋”之间加“之”,被取消独立性以后,成为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作“知”的宾语。
③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犹”是全句的谓语,“孤之有孔明”是主谓结构作主语,“鱼之有水”是主谓结构作宾语。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该句译为:“我(烛之武)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
…‘臣之壮”被取消独立性以后,充当全句的时间状语。
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列子·汤问》)
该句译为:“即使我死了,(但是)还有儿子在。
”“我之死”被取消独立性以后,作整个转折关系复句的一个分句。
再看下面几例:
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韩愈《师说》)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①②句被取消了独立性的主谓结构作全句主语。
③曾不知老之将至。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④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⑤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项羽本纪》)
③④⑤句被取消了独立性的
主谓结构作全句宾语。
⑥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⑥句被取消了独立性的主谓结构作全句状语。
⑦左师公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
⑧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⑦⑧句被取消了独立性的主谓结构作复句的一个分句。
还可以作助词。
作骑词时有一个用法:用在主语和谓语
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怎么理解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呢?我们先看一个例句: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这个句子中,“之”字用在了“师道”和“不传”之间。
如果这个句子没有“之”字的话,那么“师道”作主语,“不传”作谓语,“久”作什么成分了呢?作谓语不行,因为此句已经有了谓语,“久”是形容词,“传”是动词,“久”不能和前面的谓语构成连谓式:作补语也不行,不
能用“也久”来作“不传”的补语:“久”字的词性决定了它不能作宾语:“久”字的位置决定了它更不能作状语。
这样就产生了问题:“久”字必须充当句子成分.但它现
在充当什么成分都不行,成了一个必须解决而又无法
解决的问题。
用上“之”字后,这个棘手的问题就解决
了。
所谓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
是说,“之”用在主语“师道”和谓语“不传”之间以后,这个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就不能独自存在,必须从整个句
子的角度重新确定句子成分。
也就是其主语和谓语变
成了主谓短语一起来充当某一个句子成分或分句。
这
样,这句的句子成分就发生了变化,“师道之不传”组成
主谓短语作句子的主语,“欠”作句子的谓语,即: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语谓语
“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后,形成的主谓短语不只充当主语成分,也可以充当其
他成分,如:
1.作主语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
谏》)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陈寿《三国志·隆
中对》)
(2)句中,主谓短语“客之美我”作句子的主语;
(3)句中,主谓结构“孤之有孔明”作句子的主语。
2.作动词宾语
(4)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张溥《五人墓碑记》)
OY16
(4)句中,“之”字用在了“圣人”和“出”之间后,“圣人”和“出”就不再是主语和谓语了,而是一个主谓短
语,充当句子里“待”这个谓语的宾语。
(5)句中,“臣”和“不敢背德”也不能单独作主语和谓语,而是构成一个
主谓短语充当句子里“言”的宾语。
3.作介词宾语
(6)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
人墓碑记》)
(6)句中,主谓短语“吾郡之发愤一击”作介词“以”
的宾语。
4.作状语
(7)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张溥《五人墓碑
记》)
(8)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7)句中,“之”字用在了“五人”和“当刑”之间,“五
人”和“当刑”就不能分别作主语栩谓语,而是一起构成。
主谓短语充当这个句子的时间状语。
(8)句的理解和前
句一样,“之”字放在了“臣”和“壮”之间后,“臣”和“壮”就不能分别作主语和谓语,而是一起构成主谓短语充
当这个句子的时间状语。
5.作复句中的一个分句
(9)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愚公移山》)
(10)邻之厚,君之薄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9)句中,“之”字用在“我”和“死”之间后,表示虽然“我”和“死”可以分别作主语和谓语,但是它们不能作为
一个独立的句子单独存在,而必须和后面的句子连起来
分析语法结构,它们只是这个复句中的一个分句,整个
复句构成了一个假设关系。
同样,(10)句中的“之”放在
“邻”和“厚”之间后,“邻之厚”这个句子就不能独自存
在,它只是这个假设关系的复句中的一个分句。
“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其意义和作用是多方面的,远不只上面所说的这些。
我
们要根据不同的句子和不同的语境来分析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