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文言文: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考文言文:取消句子独立性

取消句子独立性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取消句子独立性(简称:取独),是古汉语特有的一种语法现象,指的是用结构助词“之”嵌在主谓结构中间,使得本来可以独立成句的话变得语意未完。

中文名取消句子独立性
简称取独
应用语法界
标志词之定义: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表明它并不是独立的完整的句子。

详细释义: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中解释:“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

”文言文中,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我们把它的词性界定为“结构助词”,把它的作用界定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细分起来,则有两种:一、降级作短语,成为更大句子的成分;二、降级成为分句,隶属于一个复句。

示例
①句子独立性被取消,降级作句子成分。

汉语有五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不能作句子了,那么,降一格就是短语,然后这个短语作更大句子的成分。

例如下面下面这些句子:
1、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主语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如果没有句中的“之”字,“师道不传”(从师的风尚不流传)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主谓句,但是,有了这个“之”以后,作句子的资格就没了,成了大句子的主语。

2、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谓语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之薄也。

上句中的两个“之”分别取消了两个句子的独立性,让前者(邻)作主语,后者作谓语。

3、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民多于邻国”(老百姓比邻国多)这个句子,有了“之”以后,降格作了宾语。

4、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
“行李往来”(使者往来于东方)这个句子,有了“之”后,变成了“当(秦国)使者往来于东方的时候,(我们郑国)供给他缺乏的物资。

”作了状语。

5、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插入语(独立成分)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视”(你们看)的独立性被取消后,在句子中做插入语,插入语是一种独立成分,不与句子的六大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发生结构关系。

在这里,“公视”(你们看)只起说话人引起对方注意的作用。

②句子独立性被取消,成了一个复句的分句。

构成复句的单句,语法上叫作分句。

这时,它只能和它的另一半相互依存成为一个大句子。

否则,它只能成为半句话。

例: 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逍遥游》) 3、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逍遥游》)以上三例,前一个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都作假设复句的一个分句。

不作为取独的情况
以下的“之”的作用不能视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矣。

(《寡人之于国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第一例“之”用在主语和介宾短语(状语)之间,只能看成是调整音节的助词。

第二例“之”用在主语和“所”字结构之间,也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作用
(一)从心理上说,让读者从头就知道句子未完,就期待下文,这样句子更觉紧凑。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二)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一个“之”字,化成短语的形式,做句子的主语,原来的附加语则提升为句子的大谓语,占据重要的地位了,从而突出了大谓语的作用。

如“甚矣,汝之不惠”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
(三)从语气上理解,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一个“之”字,具有停顿,舒缓语气,突出谓语,加强情感的作用,用现代词语来说,就是缓冲句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