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主要人物合集国外的人物夸美纽斯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是教育学史上及其重要的人物之一。
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全面地论述了改革中世纪的旧教育、建立资本主义新教育的主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一次把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完成了教育理论上有史以来的重大变革。
它开创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先河,成为划时代的巨著。
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的“教育巨匠”和“教育理论的始祖”,也有人称他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一、在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泛智论是核心,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
他主张学习广泛的知识,掌握学科知识的精粹;强调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有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语言的学习;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训练等。
在其教育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开宗明义“它阐明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并试图通过教育实验来实现“泛智教育”和“泛智学校”的理想。
二、夸美纽斯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教育史上他最早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相关的学年制、学日制、考查、考试制度。
夸美纽斯是对班级授课制等作系统理论阐述的第一人。
他认为班级授课制是对教师产生激励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手段。
他指出班级授课制的具体方法是: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将儿童分成不同的班级;每个班级拥有一个专用教室;每个班级有一位老师,他面对全班所有学生进行教学。
与班级授课制相关,他还提出了学年制、学日制、考查和考试制度。
他主张在一般情况下,各年级都应该在每年的秋季开始和结束学年课程,其他时间不应该接收任何儿童入学,以保证全班的学习进度一致,都能在学年底结束相同课程的学习,经考试升入更高年级。
每日上课时间为4小时,在每学习1小时后休息半小时。
每年有4次较长的休假日,每次休息8日。
关于考查和考试制度,他提出建立学时考查、学日考查、学周考查、学季考试和学年考试。
其中学年考试是最重要的考试,通常在学年结束时举行,通过抽签进行口试,合格者均可升级,不合格者必须重修或勒令退学。
夸美纽斯以他在教育理论上的卓越贡献,奠定了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关于普及义务教育,夸美纽斯认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实际上是对所有儿童授以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只有那些有志于从事脑力劳动的男女才能享受,高等教育则更是少数“智者”的权利。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夸美纽斯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禁锢,主张人人有权利接受教育的主张,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夸美纽斯尖锐地批评了旧学校的种种弊端,“学校变成了儿童的恐怖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即儿童的天性和年龄特征。
他说:“我们的格言应当是:凡事都要跟随自然的教导,要按观察能力的发展第次,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
五、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约翰·杜威约翰·杜威在1859年10月20日出生,这一年也是英国进化论的提倡者达尔文发表其《物种起源》巨著的一年。
杜威诞生在一个中产社会阶级的杂货商家中。
他的家乡在新英格兰的维蒙特州的伯林顿。
这个地方向来习于自治,崇尚自由,笃信民主制度,这些可以说是新英格兰殖民区的传统精神。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
”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
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式目标。
2、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童的社会生活。
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
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3、从做中学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
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how to do)的知识。
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
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
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在杜威看来,这也许标志着对于儿童一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
但是,儿童所“做”的或参加的工作活动并不同于职业教育。
杜威指出,贯彻“从做中学”的原则,会使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更加生动、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
4、思维与教学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
所谓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法。
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
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通称“思维五步”,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
杜威指出,这五个步骤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
由“思维五步"出发,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五个步骤: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防。
这种教学过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之为“教学五步”。
在杜威看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求的方法。
但是,他也承认,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赫尔巴特1.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先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任务是弗朗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他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之后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在理论上对此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
而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却是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所著的《普通教育学》。
2.教育心理学化在教育学发展史上最先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是裴斯泰洛齐,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19世纪初,裴斯泰洛齐承袭了自然主义教育传统,强调观察和实验,重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教育工作的结合,首次提出“欲使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这一主张实质是文艺复兴以来人性与自由传统在教育中的进一步实践,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环节。
而真正实现教育心理学化的人还是赫尔巴特,在教育心理学化的进程中,赫尔巴特的贡献具有分水岭的作用,他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之后一百多年教育学繁荣的源头。
赫尔巴特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扩展到学校教育系统,并渗透进全部教育理论的建构中,成为继裴斯泰洛齐之后真正教育心理学化的典型代表。
3.完善班级授课制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这一理念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艾拉斯莫斯。
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从理论上阐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使班级授课制基本确定下来。
但是使班级授课制得到完善的依旧是赫尔巴特,不过这里最后使班级授课制得到最终完善的却是伊·安·凯洛夫,原苏联著名教育家。
可见在教育的发展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们也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的。
在终身教育里也存在这样的关系。
巴西尔·阿尔弗雷德·耶克斯利,英国成人教育事业的奠基者,终身教育思想的最早提倡者。
而终身教育之父却是--保罗·朗格朗,当代法国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和理论奠基者。
桑代克桑代克是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他根据饿猫开笼取食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在我们教师招聘以及特岗考试中作为重点内容,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桑代克。
一、桑代克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二、他的学习心理学是以“联结”一词贯穿始终的,所以他自称为“联结主义者”。
桑代克于19世纪末就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的实验。
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在实验的基础上,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学习定律:(1)准备律。
这个定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传导而不受任何干扰,就会引起满意之感;②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③当一个传导单位未准备传导时,强行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