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2006~2010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10年3月目录一、“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 (1)1.1“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概况 (8)1.2光学工程学科的方法论介绍 (9)1.3“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相关学科及影响本专业教育的因素 (11)1.4“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学科内涵 (12)1.5“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的制定原则 (12)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 (12)2.1培养目标 (12)2.2培养规格 (13)2.2.1 素质结构要求 (15)2.2.2 能力结构要求 (17)2.2.3 知识结构要求 (18)三、“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教育内容 (20)3.1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 (20)3.1.1 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设计的理论依据 (20)3.1.2 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 (20)3.2知识体系与知识结构 (22)3.3“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4)3.4“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创新训练体系 (25)四、“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参考体系 (27)五、“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教学条件 (31)五、“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规范的主要参考指标 (33)六、参考文献 (34)一、“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最早源于1952年全国高校大调整时第一批设立的专业之一“光学仪器”专业(当时全国高等学校共设置本科专业215种),即浙江大学于1952年建立的“光学仪器”专业,以及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1953年建立的“军用光学仪器”专业。
之后,于1958年前后天津大学、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清华大学、长春光机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等院校也陆续成立了“光学仪器”或“军用光学仪器”专业,成为我国最早从事光学工程高级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代表。
“光学仪器”和“军用光学仪器”专业从50年代初设立到90年代初40年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武器装备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为了进一步解决专业划分和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国家教委自1989年开始着手进行了第三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
修订工作历时4年多,形成了体系完整、比较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并于199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
在这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中,“光学仪器”专业归并调整为“光学技术与光电仪器”(专业代码080402)专业和“光学计量测试”(专业代码080407)专业,归属于仪器仪表类(代码0804)专业;“军用光学仪器”专业归并并调整为“光电子技术”(专业代码080708)专业,归属于电子与信息类(代码0807)专业。
原设置“光学仪器”和“军用光学仪器”专业的院校于*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始于1952年。
196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发布了《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和《高等学校绝密和机密专业目录》。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由国家统一制订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
1987年、1993年和1998年又相继进行了3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和修订工作。
1994年相继更名,同时相应进行了课程体系的调整,在原有光学、机械技术的基础上普遍加强了电工和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类课程以及计算机和软件设计方面的内容。
1998年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将1993年版专业目录中理学类下设二级16个类型、55种专业,工学类下设二级22个类型、181种专业分别调整为理学类下设二级16个类型、30种专业,工学类下设二级21个类型、70种专业。
其中与光学仪器和光电技术相关的专业分别调整为:工学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080606,归属电气信息类0806)、“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代码080401,归属仪器仪表类)或“信息工程”(080609Y,引导性专业目录);理学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071203,归属电子信息科学类)。
至此,在工学类专业目录中不仅没有了与光学或光电信息为主题的专业,而且也没有与“光学工程”学科对应的支撑专业。
各高校根据各自情况将有关的专业向这几类专业归并。
9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信息产业新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光作为最主要的信息载体,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科学分支和技术增长点,国家建设需要大批具有信息工程知识背景,宽基础、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和需求形势,经过反复的调研和酝酿,借鉴众多的国内外大学经验,部分高校或正式将本校原专业更名/新建为“信息工程(光电信息方向,080609Y)”专业,或改办“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理学/工学专业,或明确“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方向)”专业;2001年通过将原专业整合和拓展后,南京理工大学向教育部成功申报“光电信息工程”(080616W)专业,电子科技大学成功申报“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080614W)专业,此后陆续又有部分院校在相关学科专业(如:“应用物理学”专业(070202)、“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080401)等)的基础上更名或新建“信息工程(光电信息方向)”专业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专业更名后,各校在制定相应的课程设置方案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光电信息技术中信息的产生、传输、处理、应用等各个方面内容,结合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合理地安排了课程比例,充分突出了光电信息结合、以光为主的特点,既发挥了以往专业的基础和优势又适应了信息产业技术发展的要求。
到目前为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已发展到全国一百多所高校,充分反映出该专业发展态势良好,且正在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在教育部“十五”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下设分委员会中,虽然有两个与“光电信息”类有关的分委员会“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其中也包含了部分高校工学和理学专业光电信息类专业的专家教授,但仍由于各分委会的主要方向定位问题,使得分委会对全国高校光电信息类专业的教学咨询和指导工作未能有效地开展,难以适应国内外光电信息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十五期间专业与学科的关系见图1.1。
对此,在教指委的支持下,(分)教指委委员及分委会高校协作委员在“十五”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发展战略和专业规范的研究和制定过程中,跨两个分委员会制定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发展战略和专业规范,提交到教指委受到充分肯定。
同时,在充分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向教育部高教司提出了设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建议。
教育部高教司采纳了该意见,并在2006~2010年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新设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形成了图1.2所示专业与学科的关系,统一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教学咨询和指导工作。
图1.1 “十五”期间专业与学科的关系图1.2 “十一五”期间专业与学科的关系按照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划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包括了现有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的若干专业:(1) 光电信息工程,专业代码080616W ,工学(2) 信息工程(光电信息工程方向),专业代码080609Y ,工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微电子、电子线路、能量光子学)电子信息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3)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071203,理学(4)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方向),专业代码080606,工学(5)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方向),专业代码080401,工学(6)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方向),专业代码070202,理学(7)光电子技术科学,专业代码071207W,工学目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培养方向主要涉及以下技术领域:(1) 光学/光电仪器—作为视觉功能的延伸(图像视觉的延伸)的工具。
它包括光学/光电仪器的结构设计,光学镜头与系统设计及其工艺等,各种专用光学仪器;如军用光学仪器,测量光学仪器,天文光学仪器,物理光学仪器等。
(2) 光子学技术—利用光子原理或光电相互作用原理的器件。
它包括各种激光器,光电器件及红外探测器,光电成像器件,红外与夜视技术,超高速摄影,光阀,发光光源,短波及X射线光学等。
(3)信息光学技术—主要研究光信息的产生、传输、处理及图像显示技术。
它包括光信息及图像处理术,图像及模式自动识别,全息术,自适应光学技术,光传输及通信技术,光学遥感技术,目标及传输特征数据库、光计算术等。
(4) 光学技术及工程—主要研究光能应用、光加工及有关工程。
它包括光武器工程,激光加工(工业),激光核聚变,照明工程,光学材料、薄膜、工艺、特殊光器件,光刻技术(用于微电子技术),微机械中的微光学技术。
(5) 光电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光与物质的作用、新型光电材料、生物医学光学、视光学、能量学科与光电学科的交叉、环境学科与光电学科的交叉、海洋学科与光电学科的交叉等等。
目前全国高等学校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表现在:1) 本学科专业是多学科伸展和交叉的前沿“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所涉及的技术处于当前信息技术最活跃领域,随着理论、材料、工艺、处理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使得光电信息应用波段不断扩展、光谱分辨更精细,应用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各种新概念的光电材料和探测器不断涌现,由此促进了新型光电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同时,光电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空间和海洋探测、新型农业等学科领域是当前最活跃的交叉领域,由此不断产生许多新的概念、研究方向和创新技术。
2) 学科专业适应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随着“光电信息产业是21世纪最具魅力的朝阳产业,它将成为21世纪的高科技主导产业”这一观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和认同,国家发展光电技术和产业的一系列战略决策不断出台,国内重点建立了多个“光谷”中心,各种光电高新技术企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光通信、计算机外围光电器件、计算机内外部互连、传感智能化、民用航天等一大批光电信息领域的技术和产业相继出现,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就业需求的重要因素。
因此,加快建设我国“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对于适应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发展、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培养等具有重要意义,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和期待。
光电信息技术满足国防重大需求,在远程战略侦察,精确制导,战场侦察、夜视观瞄、光电稳像、定向定位,航空航天、光信息处理、传输与显示等武器装备中大量采用了现代光电信息技术,因此,近年来国防装备技术特别是创新武器装备的发展急需大量的多层次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