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1、文章分三层:叙事:赏月的时间、原因;写景:写庭中景物;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2、全句无一写月,却处处写月的好处先写月色“积水空明”,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见月色之皎洁(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写出“水”(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见月色之浓。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文中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有哪些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有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

5、“庭下如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竹柏什么特点点出一个怎样的美好境界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点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苏东坡用了比喻修辞和侧面烘托手法,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明亮美好,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9、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与张怀民的友情,说说理由。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可见唯独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

”可见心境相同,心有灵犀。

3、“相与步于中庭。

”可见相处融洽。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可见有相同的命运和审美情趣。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种种复杂微妙的心情尽在其中:既有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旷达.,对自己情趣高雅脱俗的自得.。

1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为什么自称是“闲人”“闲人”二字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苏轼此时被贬官黄州,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无事可做,所以他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包含了自嘲和自得两种情感:①自嘲是感慨自己被贬谪,只好自我排遣、苦中作乐。

②自得是因为自己与朋友具有超脱世俗的审美情趣,身处逆境依然乐观旷达。

言外之意讽刺了那些无心赏月追名逐利的人。

12、此文是作者被贬谪时所作,可他却能欣然起行,描绘月色,自许闲人,对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一谈。

我很钦佩苏轼的虽被贬谪依然乐观旷达,保持高雅的审美情趣,描绘美好的月色。

我们也要像他一样,身处逆境不能一味消沉,而是学会自我排遣,比如可以通过绘画、音乐、摄影等高雅活动排遣抑郁,去发现生活中的希望和乐趣,做一个勇敢乐观的人。

13、《岳阳楼记》中作者感慨“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哪句话表达意思与此相似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念无与为乐者。

”表达了作者知音难觅的孤独之感。

14、“念无与为乐者”一句中,“乐”有怎样的内涵1、与朋友一起欣赏月色之乐;2、为了排遣抑郁而苦中作乐。

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5.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

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译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2分)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庭下……盖竹柏影也”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3分)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1分)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分)盖竹柏影也、盖/竹柏影也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作者的心境: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解析:考查“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解答此题一是要结合语境,把握题干活所给信息“沧桑凝重”,二是要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分,意思符合即可)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

共2分。

意思对即可。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①晓雾将歇. ( ) ②月色入户.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分)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闲”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仙”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12.②、(1分,每对一处给分)以上共8分9.甲文水陆草木之花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4分)9、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

(18分)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

(8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猿鸟乱鸣”和“沉鳞竞跃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文描写了“□□月色(月夜)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的语句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