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县农业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作者:刘晓晶
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年第05期
嫩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处东经124°44′30″—126°49′30″,北纬48°42′35″—
51°00′05″,总面积(辖区面积)1.51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0万亩(其中县属耕地647万亩),总人口503924,农业人口236175。
属于四、五、六3个积温带,积温1850—2200°c,夏季最高气温40℃,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7.5℃,年平均气温0.5℃左右,年温差在40-50℃,年均日照2728小时。
降水时间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平均降水量479毫米。
无霜期85—120天左右,终霜期在5月21日-5月30日,初霜期在9月2日-9月14日。
土壤主要类型有黑土、暗棕壤。
主要农作物有大豆、小麦、芸豆、甜菜、玉米、马铃薯,主要畜牧业有肉牛、奶牛、绒山羊、绵羊、生猪等养殖业,主要农产品产业有油脂加工厂、面粉加工厂、糖厂、中药饮片加工厂、乳业、牛羊屠宰场等。
1生态、土壤优势明显
嫩江县由南向北跨越四、五、六三个积温带,特别适于大豆、小麦、甜菜、马铃薯生长,而地处高纬度,昼夜温差大,自然污染少,病虫害极轻。
嫩江县耕地开发年限短,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含量充足,有机质含量平均5.2%。
近几年嫩江县委、县政府对县域内整个生态农业建设高度重视,全县大气、土壤、水污染程度较轻,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成为黑龙江省第二批生态农业县。
嫩江县水资源丰富,年均自然降雨450—550毫米,嫩江由北南流,境内干流长度404公里,拥有大小河流8条,大型水库1座,中小型水库25座,自然泡泽735个,水面面积13.5万亩。
另外有林地1095万亩,草原320万亩。
2农业生产向基地化、产业化发展
嫩江县土地肥沃、林海浩瀚、水草丰美、地净田洁,自然资源丰富,是典型的以种植豆麦为主的农业县份,素有“北国粮仓”的美誉。
1985年既被列入全国大豆出口基地县,1993年被列为商品粮基地县,1997年被国家特产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大豆之乡”,1999年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优质大豆示范基地,2000年被列为“十五”国家第一批糖料生产基地。
2002年被列入国家高油大豆生产基地,东北地区大豆原良种繁育基地,2003年被列为优质麦生产基地县,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机化管理先进县,200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产业化先进县,2004年、2006年、2008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8年被评为全省粮食高产创建先进县。
嫩江县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和农业增产潜力、商品率高的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区域之一。
嫩江县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建设,已经成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粮食重点主产区,粮食播种面积一般都在500万亩以上,其中大豆200多万亩,小麦200多万亩,粮食总产32亿斤。
在“九五”、“十五”期间承担国家级大豆高产攻关研究及示范项目累计面积800万亩。
3结构调整不断深化,高效农业迅速发展
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播种总面积稳定在640万亩以上。
在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的推动下,产业发展取得成效显著,建成县乡农业示范园15个,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2个,整村推进规模种植专业村60多个。
中药材、马铃薯、甜菜等产业链条逐步发展壮大,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
农业产业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农业示范带逐步形成。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得到增强。
产业化组织不断发展,“十一五”期间新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家,总数达到8家,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达到93个。
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制订实施各类农业标准3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2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1个。
积极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嫩江大豆等农产品知名度日益提高。
4 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兴农成效显著
嫩江县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5个,其中县级1个,乡镇级14个。
县乡两级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有125人,其中县级58人,乡镇级67人。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69人,占76.7%;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59人。
创新农技服务机制,实行蹲点服务,“十一五”期间共选派102人(次)到乡镇、村、农户和产业化经营组织开展蹲点服务,进一步加强了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科技力量。
实施种子工程,完善良种推广体系,“十一五”期间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40余个,推广面积1600万亩次,农民增收7800多万元。
5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全县建成标准农田51万亩,实施中低产田改造6万亩。
新建植物病虫害测报点1个,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1200万亩。
推广新型农机6600台(套)。
推广农业新技术项目52个,推广面积达4100万亩次。
6 农业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