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李光辉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在加快。

可以预料21世纪初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并同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关系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区域是人类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的地域空间,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区域内完成和实现的。

不同的区域环境,将塑造出性质各异、层次不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一词是一个含义十分广阔、使用领域极大的词汇,它或以实体概念被使用,或以抽象的空间概念被使用,不同的学科对象有不同的解释,就是在经济学这一学科中也有不同所指。

常见的区域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经济合作区、经济特区等等。

在这些区域中,既有跨国的,也有几个国家各自一个行政区的组合,还有一个国家内为特别目的设立的区域等等。

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的概念可以表述为: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作为这一概念的内涵应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和开放性等。

一体化一词英文为“Integration”,最初来源于企业之间的联合。

企业之间通过卡特尔、托拉斯以及其他兼并方式联合而成的产业组织,可分为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两种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专有名词最早出现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欧,从此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探讨也就开始了。

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词的定义,经济学家艾尔·阿拉格(AiiM·EL-Agrua)有过这样的描述:“到了1950年,专门研究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家们赋予这一名词(区域经济一体化,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一项明确的定义,特别指将不同经济实体结合成较大经济区的一种事务状态或者一种过程。

今天这个名词的用法也仅限于一含义。

更具体地说,国际经济整合能消除参与国之间的所有贸易障碍,并建立一定的合作的协调的机制。

后者完全依赖于一体化采取的具体形式。

”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A.Balassa)在其名著《经济一体化理论》一书中对“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也做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a process),又是一种状态(a state of affairs)。

就过程而言,它包括采取种种措施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歧视;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差别的消失。

”(3)巴拉萨的这一定义在西方经济学中具有经典性意义。

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解释,基本上围绕着“过程”和“状态”而展开的。

1952年7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8年1月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简称〈〈罗马条约〉〉)生效,标志着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

从此,经济一体化不是一纸概念,而是有丰富实践的实体,从而引起很多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

经济学家维多利亚·柯森(Victoria Curson)在1974年从生产要素配置的角度解释了经济一体化,他把一体化“过程”的理解为趋向全面一体化的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的再配置,把一体化“状态”理解为业已一体化成员国的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

(4)经济学家彼得·林德特给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定义是:通过共同的商品市场、共同的生产要素市场,或两者的结合,达到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

对此,经济学家彼得·罗伯逊(Peter Robson)则强调:“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并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安排应该体现三个方面的特征:在某种条件下,成员国之间歧视的消失;维持对非成员国的歧视;成员国之间在企图拥有持久的共同特性和限制经济政策工具的单边使用上有一致的结论”。

(1)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核心部分的关税同盟理论,公认的是瓦伊纳(Viner)创立的。

从上面各经济学家已经给出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济济一体化的实质就是生产要素不断趋向自由流动的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在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则表现为具体的生产要素流动程度的一种状态。

那么,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应该包括那些内涵呢?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包括一体化的主体,这个主体是应该具有独立国民经济的实体,一般来讲,应该是指国家。

其次应包括一体化进程进展的驱动力。

也就是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实体的目的和动机。

这种目的和动机应该是在一体化区域内,消除阻碍货物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一切障碍及集团成员国间一切国籍为依据的歧视,是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各成员获得最大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军事利益),这种利益的驱使,使各国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活动,这就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驱动力。

第三,集团的组成一般应是地缘相邻的国家或地区。

第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具有一系列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

如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货币联盟、经济与货币联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等。

综合上述所包括的四点,我们将济济一体化定义为:地缘相邻或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集团,为了获得最大利益,组合成为更大规模的经济集团或共同体,其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态的划分关于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依据,其形态也就不尽相同。

经济学家理查德·利普塞(Riehard Lipsey)根据生产要素流动程度的级别,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分为六种等级递增的状态: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商品自由流动)、关税同盟(统一对外关税)、共同市场、经济与同盟和完全济济一体化;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经济学家彼得·罗布森(Peter Robson)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分为: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货币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五种形态;中国上海世界经济研究所伍贻康教授主编的《三足鼎立?全球竞争中的欧美亚太经济区》一书中,根据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情况,按其经济政策一体化发展情况,大体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分为四种类型: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或经济共同体、经济和货币联盟。

并且说:“上述四种分类并无严格按部就班逐级上升的等级区分,现实生活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具体实践总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和丰富多采的,实践的机制运作实际上早已打乱或超越这种理论和条规式的分类法。

”(1)综合现有的各种划分方法,我们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货币同盟、经济与货币联盟、完全经济一体化六种形态。

这种划分的依据是结合生产要素的流动和政策的双重作用的结果而划分的。

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单从生产要素流动或经济政策等单一的角度分析和划分未免要出现片面性。

其实区域经济一体化每一种形态的发展都不是按照严格的界限了实现的,是根据这些成员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而定的,生产要素的流动也是因地制宜,充分体现具体成员实际情况。

(三)域经济一体化的具体形态1.关税同盟(CU)关税同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形态,是西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内核,也是战后西欧区域经济一体化付诸实践的基础。

关税同盟的特点是:在关税同盟内部,成员之间不仅相互减免关税,消除贸易壁垒,而且实行统一的对外关税政策(CFT)。

一般来讲,关税同盟对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对内实行减免关税的统一政策。

其最高目标是在同盟内部实现对外关税政策统一。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核心就是这样的一个关税同盟。

2.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又一种形态,主要关注的是贸易。

在自由贸易区内成员之间相互减免关税,尽最大可能消除贸易壁垒,使各成员获得比较利益。

但每个成员仍保留各自的对非成员的独立关税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类自由贸易区发展十分迅速,几乎遍及全世界的各个地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应属“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3.共同市场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三种形态。

共同市场是各成员在实现共同对内对外关税政策的基础上,实现各成员之间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力图实现各成员在若干重要经济领域协调并制定共同的经济政策。

这种形态通常还要求成员之间在自愿协议基础上让渡部分主权,建立协调和制定共同政策及管理该组织共同事务的权利机构。

如欧共体从一开始就普遍地被称为共同市场,但直到1985年以后才开始逐步的实现真正统一市场。

4. 货币联盟货币联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四种形态,在联盟内部要求成员发行统一繁荣货币,建立中央银行和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

货币联盟通常与关税同盟或共同市场相伴而生的。

欧盟根据1992年建立欧洲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盟决定建立货币联盟,并经过8年的准备,于2002年1月1日起,欧盟成员实行了统一的货币—欧元。

5. 经济和货币联盟经济和货币联盟要求成员在经济、财政、福利、货币等领域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发行统一的货币。

这类联盟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国家性质,建立起一整套立法、司法、行政和监督的联盟机构。

在世界现有的各类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只有欧盟具有这样组织的性质。

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欧盟将逐步实现这种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态,涉及共同市场与共同货币,以及其他领域的一些列整合或协调统一的政策。

6.完全经济一体化这种形态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最高的形态。

不仅包括经济政策的统一,也包括各成员之间的一些政治政策的统一。

一般情况下,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同时,政治一体化就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政治一体化同样也涉及面很广,各种形态常常相伴而生,渐进发展,从现有的各种组织中,还没有这一类一体化组织。

上述六类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也并不是具有十分严格的界限,也不是按部就班的逐级上升的。

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具备条件时,就可以超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组成更高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态。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也与其他理论的形成一样,具有逐渐演变的过程,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核心部分的关税同盟理论,公认的是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是以瓦伊纳(Viner)的开拓性研究《关税同盟问题》一书的发表为标志。

在此理论形成的过程中,同时代的德彼尔斯(DeBeers)和贝伊(Bye)等人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核心部分的关税同盟理论的研究应该是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的。

据统计“在1818年到1914年间形成的关税同盟有16个之多”(1)。

在这一时期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在分析关税同盟时就涉及了某些优惠条约,如1703年的《梅休因条约》和《1860年英法签定的〈科布登条约〉。

对于上述两个条约,当时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李嘉图(Ricardo)和麦卡洛克(Mccu lloch)都对其优惠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评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