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培训课件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培训课件
13
临床表现
* 学习困难: * 社交问题 : * 其他: * 共患病:
如对立违拗障碍、品行障碍、抽动障 碍、情绪障碍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14
* 婴不儿期同:年不安龄宁组,易的激临惹,床行表为不现规则
变化,过分哭闹、叫喊,饮食差,活动 度保持高水平,属于“气质难养育型” 居多 。
* 学龄前期:干预每一件事,注意集中短 暂,不能静坐,好发脾气,很难入睡或 很早醒来,对动物残忍,行为具有攻击 性、冲动性、破坏性,参加集体活动有 困难,情绪易波动,遗尿。
ADHD儿童的fMRI研究还发现 ADHD儿童存在Accd(细胞结构区域 24b/24c/32)的异常。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6
病因与发病机制:神经生物学因素
➢神经生化的异常:
神经系统的活动主要通过神经递质作为
媒介进行信息交换。神经递质功能的改变可对 心境、警觉、活动度、认知和很多外表行为起 作用。动物试验以及对人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提 示ADHD存在儿茶酚胺通路的异常,学者们认 为ADHD儿童存在儿茶酚胺(CA)水平不足, 以致脑抑制功能不足,对进入的无关刺激起不 到滤过作用。于是,患儿对各种刺激不加选择 地作出反应,从而影响注意集中并引起多动。
PET的研究发现ADHD女童在脑克 制冲动的控制注意区域的糖代谢较正常 女童降低,也较ADHD男童低。
在ADHD儿童的fMRI的研究中, Katya等发现ADHD儿童在进行停止任务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5
和运动时间的调整任务时,右侧前额叶
中央区域功能都低,右侧前额下回和左 尾状核在停止任务中表现都低,Katay由 此提出ADHD与负责高等运动控制过程 的前额叶系统的兴奋不够有关。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15
不同年龄组的临床表现
* 学龄期:注意集中时间短暂,好白日做 梦(女孩),不能静坐(男孩),忍受 挫折的耐受性差,对刺激的反应过强, 学习困难,不能完成作业,具有攻击性, 好冲动,与同伴相处困难,自我形象不 好。
* 中学期:接受教育(能力)迟钝,注意 注意集中时间短暂,缺乏动力,过失行 为多,情绪易波动,说谎,容易发生事 故,自我形象不好。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16
不同年龄组的临床表现
* 成年时期:注意容易转移,好冲动,情 绪易爆发,与同伴的关系难持久,不能 放松,参加集体活动有困难,酗酒,戏 剧性表现,工作不能胜任,经常与人争 执或打架。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17
诊断
* 病史:
孕期和围生期、生长发育史和家族史。
* 体检:
体格检查和神经精神检查。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7
病因与发病 机制:神经生物学因素
➢ 神经生理功能异常:
从神经生理的角度,注意集中过程的生理 机制可理解为信息首先传到大脑皮质,由皮质 对信息作出分析后,再传入脑干网状结构。网 状结构的兴奋能调节皮质的觉醒状态和注意方 向,即抑制其他感觉信息再传入,从而使大脑 维持注意状态。
脑电图:阵发性或弥漫性θ或δ增加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11
临床表现
* 注意障碍:
无意注意亢进,而有意注意减弱;注意 的选择性、稳定性差,维持时间短暂,容易被 外来刺激干扰而分散注意力;注意范围狭窄, 注意力分配和转移困难。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12
临床表现
* 过度活动:
不分场合、无明显的目的性
* 冲动行为:
冒失、唐突行为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事件相关电位:N200、P300的潜伏期延长, P300波幅降低。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8
病因与发病 机制:神经生物学因素
➢神经心理学:
ADHD儿童存在认知缺陷,执行功能(包 括反应抑制、工作记忆、计划能力、定式转移 等)的损害是ADHD的核心缺陷。
➢神经发育障碍:
母亲孕期酗酒、吸烟或药物的滥用(如 cocaine)、以及低出生体重等将增加患ADHD 的风险。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9
病因与发病 机制:社会心理因素
➢家庭环境: ➢环境因素:
与差的学校、过多的电视、食物过敏、食 物中糖分过多、添加剂等无明显的关系。与铅 的关系也是微弱的。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10
ADHD病因及发病机理至今仍未明了
Weiss认为 ADHD是生物-心理-社会诸因 素形成的疾病模式。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19
神经系统检查
* 拇指触其他指试验 * 图形觉试验 * 实体觉试验
通常检查:单脚跳、指-指试验、翻 手试验和图形觉试验。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20
诊断标准
DSM-Ⅳ诊断标准:
*A
§(1)注意分散:以下症状≥6条,持续6个 月以上且达到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和不 一致的程度;
* 心理测量:
智力测验、学习成就和语言能力测验、注 意测定及其它神经心理测验
* 量表:
(Conners父母问卷和教师用量表)和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18
神经系统检查
* 步态和姿势 * 按格描写 * 指鼻和指-指试验 * 同时接触 * 两点辨别觉试验 * 跟-膝试验 * 两臂伸展试验 * 翻手试验
➢ 收养研究:
ADHD儿童的收养亲属与血缘亲属相比,
患有ADHD或连带问题的几率要小得多。
➢ 双生子的研究:
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51-85.7%,异卵双生
自通病率32-37.9%。 ADHD的遗传率为0.8或更
高。
➢ 分子遗传学的研究: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3
病因与发病 机制:神经生物学因素
➢脑结构与功能异常:
报告异常主要集中分布在脑的额叶、扣 带回、纹状体及其相关的基底节结构和神经网 络。
如:研究发现ADHD儿童存在前额皮质、 基底节、胼胝体和顶叶体积的异常 。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4
Lous的SPECT研究发现ADHD儿童 新纹状体和额叶灌注相对不足,而初级 感觉区灌注相对增加,这种灌注方式在 使用利他林后得以逆转,由此Lous认为 前额叶和新皮质功能障碍在ADHD 中起 重要作用。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流行病学资料
* 患病率:在学龄儿童的患病率为3~5%。 * 男女发病比率:临床样本4~9:1,流行
病学调查资料2~3:1。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2
➢
病因与发病
家系研究:
机制:遗传因素
ADHD具有家庭聚集性。 ADHD一级亲属
患ADHD的几率大约是总体人群的5~6倍。二
级亲属患ADHD的风险度约为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