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剧论就是借助戏剧的类比而对日常生活进行的研究,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他把社会比做舞台,把社会成员比做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
运用戏剧语言对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进行的社会学分析,充分肯定了社会体系这一剧作者及其剧本期望对表演者的决定性作用,也即承认社会结构对个人行动的制约性。
提出“戴假面具的人”、“故意演戏”等概念,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真实一面。
对社会互动进行研究时,拟剧论的研究方式显然是一种“别样”的选择。
一、拟剧理论产生发展(一)历史演变早在17世纪,大文豪莎士比亚就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分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就描述了出来,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有句经典的话:“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女不过是这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
”到20世纪的许多社会学家将关注放到研究人们社会互动中去,而其中戈夫曼更是将喜剧的理论创新的运用到符号互动论之中,系统的提出拟剧理论。
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戈夫曼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代表作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二)思想背景拟剧论的思想背景来源于亚当.斯密、休谟、弗格森、詹姆斯关于人的思想;鲍德温、杜威的社会思想;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托马斯、米德和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思想。
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这一短语,是用来说明人(被设想为在本能上是自私的动物)的令人难以理解的能力,即能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
因此,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主要是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从未而建立一个有必要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而有规律的活动。
2、休谟主张人类(以及其他动物)都有一种信赖因果关系的本能,这种本能则是来自我们神经系统中所养成的习惯,长期下来我们便无法移除这种习惯,但我们并没有任何论点、也不能以演绎或归纳来证明这种习惯是正确的,就好像我们对于世界以外的地方一无所知一样。
休谟主张所有人类的思考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观念的连结”(Relation of Ideas)与“实际的真相”(Matters of Fact)。
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逻辑概念与数学,并且以直觉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则是以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
而为了避免被任何我们所不知道的实际真相或在我们过去经验中不曾察觉的事实的影响,我们必须使用归纳思考。
3、鲍德温以“心理哲学”的传统为其思想基础,他的主要目标是解释思想对于事物的一致性。
他通过同化和模仿的相互作用过程来说明习惯的形成和改变。
他坚持心理是感觉运动过程这样一种机能主义观点,并强调心理发展过程中作为选择性工具的意向活动的重要性。
4、杜威的哲学思想中,他并不赞成观念完全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静态的说法;观念自身并不是绝对的,杜威把观念视之为一可易的、动态的、具有工具性的指导效能,而使吾人更能适应外在的环境。
跟传统的经验论相比,杜威对“经验”一字的涵义之解释亦有不同,显见杜威所谓经验,并不完全像一般经验主义者所强调的“纯粹是指个人的认知”。
从杜威的观点,经验的内涵,除了认知的意义以外,尚有其它的性质在内,诸如吾人感受到的喜悦、苦痛、作为等。
经验是个表现在环境中,对某一情境的整体反应;故杜威在经验的解释上,抛弃了一般哲学家之误认经验是认知的形式。
就如同我们送一个至亲好友离国远行,我们对此一情境的经验感受,不仅仅止于认知到好友的远行,我们的经验里,还包括了诸多的感受与情愫,以及送行过程中的种种行为;这些经验特质,不为一般哲学家注意。
杜威的经验的涵义,因为附上了生物与环境的彩色,故其立论至为显著而特殊。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5、“镜中我”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的思想———即他人的态度充当了镜子的作用,通过他人可以看见并评价自己,自我的发展就是对于他人的客观评价的反映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在这其中,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获得。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
6、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关注个体行为的社会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它强调人类主体性的理论前提、关注个体间互动行为的经验研究取向。
符号互动论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轻视行动者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结构决定论,提出行动者的认识、行动和互动构成社会的理论命题。
其思想奠基人米德试图探索个体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发展用社会行动解释个体意识的社会心理学。
米德吸收了实用主义哲学关于真理的经验关联性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客观的意识研究方法,提出根据个体的行动、特别是能被他人观察到的行动来研究个体经验的广义的行为主义方法,并将理解个体的行为与经验置于整体的社会背景之中,发展出“社会行为主义”方法。
米德之后,布鲁默系统提出了以“符号互动”为基础的微观社会学理论,其核心仍然是意义、自我等情境知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问题。
库利又提出了“镜中我”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是:事物本身不存在客观的意义,它是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赋予的;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自身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来应对事物;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可以随着社会互动的过程而发生改变,不是绝对不变的。
7、戈夫曼与布鲁默思想的相同点是两者都以个人运用符号的能力为出发点;都强调个人内部对话的反思的社会的“我”;都重视符号在人际活动过程中的作用;都具有主观主义和形式化的倾向。
在差异方面戈夫曼着重分析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如何获得社会效果及其策略,在克服布鲁默形式化倾向方面前进了一步。
二、主要理论家介绍戈夫曼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做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
总之,社会就是由剧本、演员、观众构成。
在戈夫曼看来,人们之间的互动,就是每个人都在表演自己,但不是表现真实的自己,而是表现伪装起来的自己,在他人面前故意演戏,也就是戴着面具在社会中生活。
假面具是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相一致的前台行为,是一种角色面孔。
但是戈夫曼认为,“假面具”并不等于欺骗工具,两者是有区别的。
拟剧论是从社会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它以“自我表现”为“中心概念”,与行动者的“主观世界”有关。
人就像舞台上的演员,利用各种道具符号(如语言、文字,非语言肢体或者表情等),预先设计或者展示自己的形象以此来进行表演,并努力展示自己,以各种方式在他人心目中塑造自己的形象。
在人际互动过程中,行动者总是有意无意地运用某些技巧塑造自己给人的印象,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来制造印象,使他人形成对自己的特定看法,并据此作出符合行动者愿望的反应。
(一)主要内容,戈夫曼详细的阐述了他的整个戏剧学体系,并试图解释与分析人们在各种场合中维持自我形象的复杂方法和具体的心理活动。
他认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戏院,每个人都像演员一样借助着某个生活场景的情境和道具,有时还与剧班的其他成员合谋,在观众面前表演一出出真情抑或假意的剧目。
其不仅对观众表现他的自我和活动,运用特定的技巧维持他的表演,同时还不断地关注着他们所接触的各式各样的观众以及由此形成的有关他自己的印象,并试图导演与操纵他人对他所形成的印象。
简单来说就是社会情境中的人类行为,以及人们如何出现在他人面前。
戈夫曼在阐述这些之前进行了一个假设:只要我们活着,就必须演戏,表现伪装起来的自己。
即使我们觉得自己是最本能最真诚的时候。
自我的行为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戏剧性交往形成的。
(二)主要观点戈夫曼认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即参与互动的他人)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
拟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戈夫曼将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不仅包括用自己的行为去直接影响对方,也包括建造自己表演的舞台布景,这实际上是对互动情境的设计。
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次进行表演,如果能够按照剧本(即预想的方式)表演就按剧本表演,当剧本不明确或不完整(即情况更加复杂或发生变化)时就要随机应变,临时创作。
戈夫曼提出,人们为了表演,可能会区分出前台和后台。
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场合,在前台,人们呈现的是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
后台是相对于前台而言的,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人们会把他人和社会不能或难以接受的形象隐匿在后台。
在后台,人们可以放松、休息,以补偿在前台区域的紧张。
前台和后台可以是,但又不一定是一个固定的地方。
比如对于工作组织的成员来说,工作场所是前台,人们要按照工作规则行事,但下班以后去聊天的地方就是后台了。
有时,前台和后台可能是同一个地方,只是情境发生了变化,前台变成了后台。
工作之后人们回到家里是进入了后台,在夫妻因为家务而唠叨甚至争吵时,如果有客人敲门进来,夫妻会停止争吵,向客人显示出和睦的样子,这时,后台已经变成了前台。
戈夫曼认为,人们不能将前台行为用于后台,也不能将后台行为用于前台,而是应该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该场合应有的行为,而其标准是社会的规范,即社会对角色行为的规定。
一个成功的社会成员就是要知道在什么场合应该怎么做,判断场合并用适当的方式去行动。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观众”也知道表演者有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但他们很少对表演者行为的可信程度提出质疑,怀疑他在制造虚假印象。
有时人们还会对表演者的、无意的、不合适的行为“有意视而不见”,以共同维护双方的面子。
因为在社会互动中,观众也是表演者,他也知道在特定情况下自己应该怎样做,即选择自己是实施前台行为或后台行为。
(三)评价戈夫曼运用戏剧语言对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进行的社会学分析,充分肯定了社会体系这一剧作者及其剧本期望对表演者的决定性作用,也即承认社会结构对个人行动的制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