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 3《山行》导学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3《山行》导学案 北师大版

3.山行
一、预习案
1、预习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2、预习要点
(1)自读诗文,查工具书,解决阅读时遇到的生字生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把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写在笔记本上。

(3)熟读诗文,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

3、达标练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石径( )斜( ) 霜叶( )
(2)联系诗句解词。

远上:
斜:
生:
坐:
红于:
(3)文学常识填空。

杜牧,代诗人,字,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绝句著称。

著有《樊川文集》。

与并称“小李杜”。

二、探究案
1、要点回顾
(1)划分节奏。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诗句大意。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枫林的景色,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2、问题展示
(1)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2)“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答:
(3)“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答:
(4)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方法总结
圈点勾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
4、拓展交流
有一种版本将这首诗的第二句印成“白云深处有人家”。

你觉得“生处”和“深处”用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达标练习
(1)jìn g xiá shuāng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生:生出,存在。

坐:因为。

红于:比……更红。

(3)唐代牧之七言李商隐
问题展示
(2)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3)①对比、比喻新异。

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

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

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

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

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

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

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

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

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4)寒山、山路、人家、白云、枫林、红叶。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赞美。

拓展交流
“生处”好。

因为“生”字生动形象的写处了云腾雾绕的飘渺感觉,很有动态感。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