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乐山—峨眉山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乐山—峨眉山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阿坝师专人文社科系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项目:乐山—峨眉山地理野外综合实习
专业:地理教育
年级:2010级
学号: 20102385 姓名:吴丽
实习地点:乐山、峨眉山
实习时间:2012年5月 30日—6月1日
本次野外实习主要区域是在乐山、峨眉山进行,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实习,是一次全面综合的野外实习,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一)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完成自然地理各课程全部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目的是获得各自然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深化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以后进行教学工作、开展课外活动、适当进行职业教育准备,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教育。

本次实习着重进行区域地理综合研究学习,结合所学的相关地理知识,通过对乐山、峨眉山的地理研究,整体观察、感知和分析该区域人文地理要素、现象及综合景观,探讨区域人文景观形成机制和人地关系,从而在掌握综合分析研究区域地理问题方法的同时,培养观察分析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对地理各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习成果
1、乐山、峨眉山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乐山市位于四川省中南部,地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中下游,地处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的过渡地带,总体趋势西南高,东北低,高差悬殊大。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主峰金顶的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

峨眉山发脉于
2
昆仑山的北岭,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雄秀西南。

(2)地质背景:乐山地质结构较为复杂,蕴藏着钙芒硝、磷矿等多种矿产资源。

地域范围相对较小,但自然生态条件多种多样,浓缩了蜀山岷水秀丽景色。

峨眉山保存了从前寒武纪以来比较完整的沉积地层,为研究地壳及生物演进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地质史料:岩浆侵入与喷溢所产生的侵入岩与火山岩,为研究上地幔的深部作用过程、岩石圈的拉张破裂、地壳的动定转化提供了典型的实例。

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所产生的复杂的地壳构造变形,又为研究地壳的表层构造,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这里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珍稀濒危物种繁多。

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森林覆盖率达87%。

(3)地貌特征:乐山市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占48%左右;丘陵占38%左右;平原占14%左右。

峨眉山由于山顶上是一大片古生代喷出的玄武岩,其下岩层受到保护而得以保持高度,又因山中内部“瀑流切割强烈”,进而形成了高2000米以上的“峡谷奇峰地形”。

登山沿途地形因地层之分而多貌并存。

(4)气候环境:乐山因地域处在北纬29度附近,全市属中亚热带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受季风影响和地形的抬升作用,气候湿润,雨量丰沛,水热同季,无霜期长,农业气候条件优越。

3
峨眉山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其气候除受辐射,大气环流的制约外,地形地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面对三江平原,金顶、千佛顶、万佛顶三大主峰海拔三千余米,高出峨眉城区十千六百余米,在城区西南角形成一道高大的天然屏障,阻止了海洋暖湿气流的长驱直入,加之地形条件和地理环境对降水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影响,造成整个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的气特点,与西边的小凉山等地区构成名扬四方的“华西雨屏”。

同时使气候要素的分配亦呈现出显著差别,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具有从亚热带至亚寒系统带谱的气候整体。

从而也使峨眉山形成了景点多、变的特点——移步景殊,云浮山动,变幻无穷。

(5)土壤特征:乐山的红沙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比花岗岩软,是很好的适宜于雕塑的材料。

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

峨眉山地质构造复杂,雨量充沛,河流纵横,生物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突出。

因成土母质多样,土壤类型各异,垂直分带明显。

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壤、山地黄壤、黄棕壤、山地暗棕壤及亚高山灰化土。

(6)植被特征:峨眉山具有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好的亚热带植被类型,具有原始的、完整的亚热带森林垂直带,从山麓的常绿阔时林,向上依次见到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至暗针
4
叶林。

植物种类异常丰富,在这样特殊、多样的森林中生长着已知的高等植物242科,3200种以上。

对于仅有154K平方公里的山体来说,在世界上是独特的,甚至在全世界亚热带也是绝无仅有的。

伴随着多样的植被类型和丰宣的植物种类,动物种类也是极其丰富的。

原始和特有种十分繁多。

革中特有的高等植物有100多种。

古老而濒危的植物种类数目很大,被国家首数列为保护的植物就达31种。

2、乐山、峨眉山人文地理地理特征:
(1)语言:乐山方言和一般四川话有很大不同,最大特点是保留古音入声,入声在就是在乐山话中读音急促较短的一类字,乐山话的入声发音和吴语最接近。

峨眉口语里“儿化词”很多。

峨眉人在语言中经常爱用“勒”字以加强和夸张某种动作,使你听起来特别生动有力。

(2)饮食:乐山境内饮食风味与四川其它地方雷同,以其麻辣味闻名于海外,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美誉,并享有“烹饪天国”之誉,浓郁地方特色菜和小吃种类繁多,味道变化无穷,香飘海内外。

峨眉山人喜欢豆腐脑,喜欢吃跷脚牛肉,冷串串、豆腐脑、烧烤、荞凉粉、抄手、叶儿耙等特色小吃不仅价廉物美,更代表了地方文化、地方特色。

5
(3)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无不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

川剧变脸、木偶、峨眉武术等是民间文化特色代表。

峨眉山所代表的佛教文化、语言文化、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是巴蜀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代表了巴蜀文化的精髓。

(三)实习体会
此次实习在山中的时间只有三天。

三天内,我们体验到了大诗人李白说的“蜀道之难”,也品味了登山的苦与乐。

一路上风景美得叹为观止,令人沉醉。

同时所有同学互相鼓励与扶持,克服各种困难登上金顶,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力量。

登山时大家虽疲惫不堪,但难掩心中的兴奋纵情高歌,好不痛快。

同时,我们了解了本专业的研究和学习对象、内容和任务,对今后的学习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收获其实远比我们看到的大。

在游览途中,我们看到了国内旅游行业的繁荣与蓬勃的朝气,各大景点游客络绎不绝,人头攒动,导游解说生动有趣,内涵丰富。

在某种程度上,为大家注入了对本专业的无限信心。

但也必须看到问题所在。

很多同学或因体力身体等原因没能全程登顶,有同学在景区内不能保持公共卫生、到处的乱涂乱画、随手扔垃圾等等。

对此,我认为一是我们并没有得到游客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我们的问卷问题设置可能出现了跑题、偏离实际等等问题。

还有就是
6
个人身体和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行反思总结。

在今后进行改正的东西,我们需要正视。

还有在比本次的实习中,学会了使用地质罗盘与地质锤,并且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如简单的应用地质锤进行岩石强度的判断,学会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倾角,学会了观察断层的标志,并在路途上看到了褶皱现象。

在本次实习中,我感到像我们专业应该做一些将教学应用在实际中的实习,才能更好的了解本专业的知识,对书本里的东西有了新的了解和加深,让我们更加的掌握专业知识。

(四)对改进实习工作的建议
在这次的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对这次实习很满意。

下面是我的建议:一:专业知识在本次的实习中,我们应该意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并且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我们更加的专业。

二:保护环境乐山-峨眉山景区作为世界双遗产地,又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及环境保护模范地,环境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环境保护必须作为其工作重点予以格外的重视。

三:团结合作我们在实习中学到了合作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团体精神,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让我们更加的积极向上。

四:注意安全在外实习应该注意我们人身安全,集体的出行更应该注意。

五:提高素质在我们的出行中,要注意自身的行为素质和思想素质,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谈吐优雅,做一个高尚的人。

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