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我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兴起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节目主持人的出现给广播电视注入了新的活力,节目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贴近群众,贴近人们的生活。
但是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精神文化需求增长等因素,广大观众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素质结构提高出更高的要求,很大程度上节目主持人的能力决定着节目的质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承受能力
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每一次走进直播间,面对话筒、摄像机或站在舞台上,都是一次挑战与考验。
如果节目主持人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有位朋友讲,一次参加某电台的大型听友见面会《走进校园》时,主持人的话筒突然失灵,发不出声音,大家正为他担心时,这位主持人面向观众深鞠一躬说:“正应了那句老话: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此刻的沉寂中,我感受着大家炽热目光的巡视,真的很幸福。
”当工作人员把话筒递给主持人时,场上为他的应变与机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说明这位主持人对于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
二、语言的表现能力
主持人的语言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并非能说会道、口若悬河者便具备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能力要求。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口头语言能力高不是指口若悬河说个不停,也不是指词藻美丽,更不是孔夫子说的‘巧言令色’那种会说迎合他人的好听话,而是指能用基本标准语,即普通话,有力而得体地达到说话的目的。
”显然,对于主持人来说,语言标准是起码要求,关键在于“有力而得体地达到说话目的”即大众传播目的,这不是轻而易举、随心所欲,信口开河便可以做到的。
三、现场采访能力
节目主持人要提高自己的采访能力必须要有对事物充分发掘的兴趣,采访时要少用“我”、“我想”、“我认为”这些字眼。
要用耳朵、用心灵全神贯注地去倾听,同时思考怎样采访下去,要学会提问题并简短切题。
例如:我们为什么要执行这个政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种问题方式能开启话题,让采访者继续说下去。
采访时提出问题必须给采访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有一位主持人曾采访一位反扒民警,刚落座,主持人便连珠炮式的发问:你怎么识别犯罪嫌疑人的?有什么窍门吗?你发现犯罪嫌疑人是怎么跟踪的?你想过没有自己会有生命危险吗?一连串的问题让嘉宾很紧张,他只好连连退缩说,这些问题不好回答。
原本和谐的气氛被破坏了,显然这位主持人的采访是失败的。
四、个性塑造力
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的性格,它是由人的气质、素质和周围环境所决定的。
主持人的个性是指他在主持节目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性。
个性形象,是主持人主持节目的重要特征。
正是这个特征,使它在各种节目中显得格外突出。
当然,广播电视节目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节目所需要的主持人的个性风格。
不同的节目要求有不同的节目主持风格,例如:大安台《警坛5分钟》节目,选择了一位端庄稳重的主持人,她以丰富的法律知识、沉稳的主持风格赢得了了听众的信赖;而《校园生活》栏目则是一位开朗活泼的主持人,她以自己青春的朝气感染年轻的观众。
所以说,只有主持人的个性风格和节目的宗旨特色融为一体时,主持人的个性风格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超前意识能力
作为主持人,起码应具备两方面的超前意识:一方面是对自身能力素质的超前意识。
另一方面是对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的超前意识。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人最难得的是清醒地认识自我,只有对自己的能力素质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摆正自身的位置,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能量。
而主持人的职业特点决定其要成为公众注意的对象、关注的焦点,在众多虚幻的赞誉声中容易坠入云里雾里,失去认知自己的能力。
所以主持人有时需要跳出三界外,远观其势,也许会更客观更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