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血缘家族、血缘群体、血缘群婚:(1)血缘家族:旧石器时代,婚姻关系已经摆脱了原始的杂交状态,进入群婚的早期阶段,婚姻只能在同辈之间进行,父母和子女不得婚配,即“血缘婚”。
由这样的婚姻关系结合成的社会组织叫做“血缘家族”。
这是人类婚姻形态的一大进步。
人类的社会组织也开始向母系氏族公社过渡。
(2)血缘群体:旧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组织处于原始群,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群体,叫做血缘群体。
群体内过着群婚、乱婚生活,只知其母。
(3)血缘群婚:又称班辈婚、兄妹婚或等级婚。
此种婚姻属于同一集团内部的同辈男女互为共夫共妻,异辈之间绝对禁止通婚。
班辈婚严格禁止长辈与晚辈、祖先与子孙、父母与子女通婚,血缘群婚制的出现,是人类婚姻形态的一大进步。
它为后来的母系氏族的族外群婚奠定了基础。
2.图腾崇拜:氏族的徽号。
原始人相信各氏族与某种动植物或某种无生物具有特殊的亲缘关系,故将该自然物视为本氏族的祖先或保护神,而加以崇拜。
氏族往往以它命名,成为本氏族的图腾,从而同其他氏族加以区别。
图腾作为原始宗教,分为动物崇拜、生殖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具有加强和维系本氏族成员团结的作用。
3.禅让制:我国古代部落联盟时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按军事民主制的传统,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领,必须通过一定民主形式,由众多的部落首领共同推举,得到氏族成员的承认,才能确立。
禅让制的基本原则是选贤举能。
在从尧到舜、从舜到禹时期,禅让制至少表面上还发生作用。
但是凭借强权、力图变禅让为世袭的企图和斗争愈演愈烈。
4.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在晋南以及豫西这一地区,是属于夏文化的文化遗存。
因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发现的该类文化遗存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故以此命名。
二里头遗址共有四层文化堆积,与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大致吻合,但目前人们对夏代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分歧。
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为人们了解夏代社会生活提供了最为直观的材料。
5. 少康中兴: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中兴”的时代。
由于夏王太康荒淫无度,引起了百姓的强烈不满,使得后羿乘乱赶走了太康,成为夏的君主。
太康的孙子相则开始着手恢复家业,夺回王位,失败后其子少康继承父业,终于在夏朝老臣的帮助下夺回了王位。
少康即位之后,充分吸取了太康失国的教训,对内实行德政,对外积极改善与四周夷族的关系,夏王朝的国势逐渐强大,使得夏王朝的政权得以稳定。
史称“少康中兴”。
6.伊尹放太甲:在商汤的孙子太甲即王位之后,头三年中暴虐昏乱,败坏朝政。
于是开国元勋伊尹就将太甲流放到成汤的坟墓前反省悔过,在此期间由伊尹自己代行王政。
后来,直到伊尹认为太甲真正改正了错误后,才派人将其迎回继续担任商的君主。
7.人殉人祭:人殉人祭就是用人殉葬及杀人祭祀。
中国的人殉人祭,大约出现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是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愚昧无知和人格化的神灵崇拜的产物。
人殉人祭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并广泛流行,是在殷商奴隶制国家出现之后。
人殉人祭在商代早、中期就很普遍,但用人数量较少;盘庚迁殷以后进入鼎盛时期,用人数量达到最高峰。
在西汉时期正式得到废除。
8.牧野之战: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兴兵伐商,正月甲子日清晨,周师与诸侯兵陈师于殷郊牧野,双方交战前,武王作《牧誓》号召决战,商兵临战倒戈,引导周军攻入朝歌,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正式灭亡。
9.周公东征:由于周成王尚且年幼,周公便摄政进行统治,引起下王诸弟的不满,联名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
周公亲自东征率军平定,灭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征服了大批的东方方国,彻底打击了商的残余,巩固了周王朝新生的政权。
10.国人暴动:周厉王时,虐待人民,激起了国人的愤慨,厉王以严密监视和屠杀来制止人民议论,社会矛盾激化。
于是在公元前841年爆发了国人暴动,国人围攻王宫,将厉王驱逐到了彘。
西周由此进入到了召公与周公代行王政的“共和执政”时期,此次暴动严重动摇了西周的统治基础,自此西周走向衰亡。
11.焚书坑儒:是指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的事件。
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的建议,下令焚毁诗书,禁止私学,这就是焚书事件。
而在212年,由于为秦始皇求“不死之药”的方术士们背后议论秦始皇残暴,并相约而逃,使得秦始皇闻之大怒,活埋方术士四百六十余人。
这些措施极大的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客观上加速了秦王朝政权的灭亡。
12.巨鹿之战:是公元前207年,秦末农民起义中,项羽带领5万楚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领40余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次重大决定性战役,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项羽军破釜沉舟,以必死之勇气打败秦军,此战之后,秦军主力被摧毁,双方实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秦朝名存实亡。
13.楚汉战争:楚汉之争,是在项羽大封诸侯之后。
公元前206年八月至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这段时间中,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14.鸿门宴: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由于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大怒,决定攻打刘邦。
为了缓和局势,刘邦第二天亲自到项羽军驻地鸿门谢罪。
宴上经过“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一系列事件之后,刘邦成功说服项羽而逃脱。
鸿门宴放过刘邦之后,间接的促成了项羽的败亡和刘邦的胜利。
15.文景之治: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生产落后。
汉文帝与汉景帝两帝致力于恢复社会生产生活,采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削减刑罚,与民休息的政策,使西汉社会的政权得到了巩固,步入了政治清明,国力强大的繁盛局面,历史上称这段时间为“文景之治”。
16.七国之乱:汉景帝即位之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假罪名削藩,引起了刘姓宗室诸侯的不满,终于在公元前154年引起了以吴王刘濞为主的诸侯王的叛乱。
最终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称为“七国之乱”。
最后叛乱被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其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地方王国势力与中央集权的矛盾。
此次平叛削减了地方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巩固了新生的汉王朝的政权。
17.轮台诏: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公元前89年颁布了罢轮台屯田的罪己诏书,公开承认自己过去的失误,并承诺要停止用兵,禁苛暴,力本农,重新将统治重心转移到安定生产方面。
轮台诏的颁布,使得民间暴动的局势得到缓解,西汉统治也重新稳固下来。
18.成昌之战:公元22年,王莽派王匡剿灭赤眉军,王匡恃强急战,想要一举击破赤眉军。
恰在此时,樊崇所率赤眉军主力到达成昌,与王匡军在此相遇。
交战后,王匡、廉丹军被歼万余人,惨败而逃。
王匡仓皇逃奔洛阳,廉丹被斩杀。
此战之后,赤眉军控制了山东一带战场的主动权。
19.昆阳大捷:公元23年,以绿林军为主体的刘玄军在昆阳与王莽部下王寻的四十余万主力部队相遇。
刘秀率领三千敢死之士猛冲敌营,两军激战之后,官军大败,主帅王寻毙命。
此次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决战,此战之后,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同时也消灭了王莽的主力,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举兵南下,进攻曹操,与曹军在官渡地区展开了一场决定北方地区归属的决战。
此战曹军仅两三万,袁绍则拥兵十万,双方差距悬殊。
但曹操合理运用战术,偷袭袁军粮草重地乌巢,焚毁全部粮草、辎重,一战而击溃了袁绍。
此战之后,袁军主力丧失,为曹操最终统一北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赤壁之战:曹操平定北方之后,乘势挥兵南下,欲进一步统一全国。
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相遇于赤壁,曹军虽人数占优,但由于其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且疾疫流行,被孙刘联军以火攻打得大败。
此战使得曹操一时无力兴兵南下,刘备则趁机得以向益州扩展,孙权在江东的地位更加巩固,为三国鼎足奠定了基础。
22.士家制度:士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部分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家族所构成的一个特殊阶层,也是东汉世家豪族发展的延续,是在魏晋时统治者的特殊政策下形成的。
士族垄断政治,排斥寒门和庶族,累世公卿,占领大量的土地人口且不服徭役,有着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
东晋时士族门阀制度达到鼎盛,国家权力中心几乎完全被门阀所把持,即门阀政治。
士族制度在东晋末年及南朝时由于自身的分裂和寒门、庶族地位的上升而没落,最终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向灭亡。
士族制度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会特别尖锐,同时士族田庄经济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统治阶级中的腐朽的阶层。
但它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民族关系上,士族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其富有想象与浪漫主义的思想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取得了较多的富有特色的成就。
23.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下诏,以苻融为前锋都督,自己随后亲行,率领八十余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而东晋只得以谢石为前锋,领八万军队迎战。
由于前秦军将领的骄傲轻敌和指挥失误及军中的内奸作乱,使得前秦军大败于东晋。
作为十六国时最大的战争,战后的前秦迅速衰亡,北方陷入更大规模的分裂割据之中,东晋则进一步稳住了在江南的统治,且数十年间再无外族侵略。
24.永嘉南渡: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冲突,纷纷率族南迁,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移浪潮,大量人口从中原前往长江中下游。
史称为“永嘉南渡”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
25.党锢之祸: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
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
前后共发生过两次。
党锢之祸以宦官诛杀士大夫一党几尽而结束,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26.清议:东汉后期,宦官专权严重侵夺了士人的仕途之路。
他们仕进无门,就与官僚结合,在朝野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其中司隶校尉李膺、太尉陈蕃、尚书令王畅是反宦官势力的领袖,名士郭泰是其中著名的人物。
他们评论人物,议论朝政,这就是所谓的“清议”。
清议在当时确也起到了激浊扬清的作用。
27.度田:度田,就是清丈土地,包括核实户口。
度田的原因是王莽末年,广大农民通过战争手段夺得了大量土地,东汉王朝需要把农民的土地和人口数字登记起来,以便收租征役;其次,豪强地主田庄中所隐瞒的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也需要丈量和核实,以便增加政府收入。
度田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租税和赋税的收入。
但度田过程中,豪强势力隐瞒田地和人口,地方官吏贪于贿赂,与豪强势力勾结,对农民胡乱丈量,刘秀以“度田”不实诛杀十几个郡太守,加紧度田。
这引起大姓兵长们的武装反抗,农民也从另一角度反对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