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社会思潮学习体会

当代社会思潮学习体会

作为一个理科生,对于人文社科类的知识深感欠缺。

在当今社会少了一些人文素养已经很难立足。

所以,我选择了学习“当代社会思潮”这门课程,以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为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也确实学到了很多。

拓展了视野,提升了自我。

下面我将阐述自己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的一些感悟、体会及认识。

一、当代社会思潮定义什么是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是指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以人们的社会心理为基础,以某种思想理论为支撑,以动态形式反映一定阶段、阶层或社会群体的理想、愿望、利益、要求的思想体系。

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社会心理要上升为社会理论的展现形态,其实质是社会新型价值观念的懵懂萌动和蓬勃而起。

梁启超说,“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

此其语最妙于形容。

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1.)社会思潮是社会心理诉求(寓于社会潜意识中)向意识形态转化和意识形态沉淀为社会心理的双向流动的中介环节。

既区别于相对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又高于形式隐逸的社会心理,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中最活跃的成分。

当代社会思潮指的当代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

二、当代社会思潮的四大属性1.趋向的时代性社会变迁是社会思潮产生的基础。

社会存在生成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一定的社会阶段总在其特定的意识形态观照之下,只是意识形态是理论化了的社会意识,具有稳定性、系统性,而社会生生不息的变迁首先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引起社会心理的变化,产生质朴的新意识、新需求,见诸民众的言行之中,这就形成时尚新潮。

因此,未必完全归属于意识形态体系的时尚观念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核心元素,社会思潮最初总以新观念而引领新时尚。

相对长远放眼看来,人们的思想心理时尚在一定时期内颇具同质性,这种同质性在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方面凸显飚扬,绘成“时代精神”的旗帜。

2.成分的混杂性社会思潮是一种综合的社会意识。

从发生学上看,有感于社会变迁产生的社会心理新信息要求社会意识形态加以反馈,当着后者来不及或已不能吸收处理这些来自基层的社会信息时,势必造成社会潜意识的大量产生和郁积。

这些潜隐的社会心理因素,既是社会思潮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又是社会思潮的基本构成因素。

进而言之,社会潜意识为社会思潮的产生提供了契机。

一些思想敏锐的思想家或政治家,将潜隐的意识因素加工而成一定的思想体系,经由社会传播对群众性的思想倾向推波助澜,从而形成社会思潮,引发社会观念的震荡和变革,直至演变为思想运动。

因此,社会思潮在成分上和效应上都是复杂的。

3.价值的鲜明性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两个准则。

如果说合规律性的社会思潮总要上升为理论形态的真理,那么,体现一定社会心理诉求的任何社会思潮则总是由相应的价值观念所支配,总是首先在特定的社会人群中形成与和传播,鲜明地体现一定社会人(群)、社会集团的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价值取向。

如果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服膺一种思潮的价值观,说明这一思潮反映了大众和时代的心理,它就会成为一种风气或社会意识,进而可能成为该社会的主流价值。

“风气者,一时的信仰也”,所以,“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1.)4.主体的民众性社会意识运动是一个由低到高、由隐而显的辩证发展过程,形成社会潜意识→社会普通心理→社会思潮→非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这样的轨迹(王家忠:社会思潮的起源、作用及发展趋势[J].齐鲁学刊(曲阜),1997.56-60.)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普遍心理与意识形态相适应,构成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层面,是一种社会显意识。

而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潜意识,主要是由民众的非合理抑制、非历史性或非经表达的心理质素积淀而成,自然具有在野性、批判性。

社会思潮往往植根于社会潜意识,总是以一种“新生事物”的面孔出现在民间,引起社会广泛共鸣,酿成群众性社会思潮,消极地或积极地冲击社会意识形态,直至被排异或被消化。

三、当代中国六大社会思潮1.自由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也是最早的一种思潮,它是伴随着中国知识界对极左时代文化专制主义的批判与反思而出现的,可以说,它与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步产生。

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知识界与学生群体普遍强调思想启蒙,提倡人的权利意识觉醒与民主法治精神,批判文化专制主义。

自由派知识分子在其中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他们从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中获得思想资源,率先呼唤人的尊严、价值、自由、启蒙与思想解放。

当然,以上这些观念意识可以说是1980年代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但作为自由派来说,他们与一般人的不同在于,他们不约而同主张人类自由人权价值的普世性,认为承载这种价值的西方多元政治体制,是普遍适用于一切社会的良制,然而却忽视了西方多党民主体制得以有效实施所需要的文化、社会与经济发展条件。

在自由派看来,只要建立起被认为具有是普适性的西式多元政治制度,专制灾难、经济停滞与社会文明不足等社会矛盾就能迎刃而解,正像雨衣具有普适性一样,穿在西方人身上可以避雨,穿在中国人身人同样可以避雨。

我们可以把这种并不考虑制度有效运行的社会支持性条件的“制度普适论”,称为“制度决定论”。

自本世纪初以来,中国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就相当多。

孙中山曾经有过这样的简单观念。

1990年代中期,“苏东”事件引起了中国知识界对激进自由理念的重新反省下、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执政党在市场经济方向上的改革不但没有停止而且迈出了更大的步伐,以及1990年代中期的利益分化过程中,知识分子阶层同样也是得益阶层。

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内部出现分化,主流走向理性务实与温和。

2. 新权威主义思潮1980年代后期,一股质疑激进自由主义的民间思潮开始出现,它就是新权威主义,这种思潮以渐进、稳定与开明权威为杠杆的秩序作为主要价值。

在新权威主义看来,开明专制下的社会进步,才是最终实现民主与现代化的条件。

作为激进自由主义的一种反向运动,它的逻辑如下:一个后发展国家,只有通过开明家长式的威权政治与国家引导的经济发展,才能有效地发展市场经济,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导致社会的利益多元化与中等收入阶层的极大增长,只有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中产阶段的成熟,与阶层多元化相对应的妥协性、宽容、尊重契约性法治的政治文化的发展,才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舍此以外的民主,由于缺乏民主需要的社会条件的支持,不是空中楼阁的幻想,就是不切实的、不稳定的民粹主义无序状态。

新权威主义者认为,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后发展民族不经过经济发展而一步到位地成功地推行多元民主政治。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权威主义体制被认为是为未来民主铺平道路的过渡性政治手段。

用开明权威政治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创造民主政治这只“看不见的手”,保持转型的可控制性,就如同将杯子里的水平稳地倒到盘中一样,这一过程需要始终保持平衡。

作为平衡杠杆的新权威政治对变迁过程的可控制性,是后发展国家能否成功向民主转型的关键。

3. 新左派思潮新左派是199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社会思潮。

如果说,新权威主义是从“右”的权威主义的立场来批判自由主义,那么,新左派则从左的平等主义的立场来攻击自由主义。

它把改革开放中的贫富分化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看做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伴随来的恶果,从左的意识形态与西方新左翼理论(如依附性发展论、罗马俱乐部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寻找对改革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的解释框架,并由此而形成批判改革开放的一种思潮。

西方新左派第一反对资本,说资本奴役着我们,我们任何人跟资本对抗不了。

第二是反对大公司。

中国的新左派也照猫画虎提出反对跨国公司统治、反对资本、反对市场、反对全球化,等于只是做一个邮递员,没有结合中国的情况,未融进中国的现实。

4. 新民族主义思潮民族主义主要是非理性,是以血缘作为认同基础,忠于本民族的最高利益。

民族主义是世界上最强烈、最富有情感力量的思想意识,它如同家庭对于家庭成员的天然亲和力一样,对人们产生最直接、最自愿、诉于亲缘本能的感召力。

只要世界上存在着民族,国家,以及外部世界对这一民族利益的挑战、压力或威胁,民族主义就会激发起人们为维护民族利益的热情,责任与使命感。

对于统治者来说,民族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可资运用的天然的政治资源,尤其是改革以前的意识形态对民众的感召力逐渐淡出以后,民族主义作为政治凝聚力资源对当政者来说也就更为可贵。

但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是一种夹杂着强烈非理性的情感色彩的情感力量,是一种情绪大于理性的、能把非理性冲动甚至自私的动机掩饰在崇高理由之下的一种煽情力,是一种崇高与人性的幽暗面交炽在一起的,甚至使被动员者自己也无法理解的复杂激情。

在激进的民族主义成为话语霸权的情况下,一旦务实的政府出于民族的长远利益而主张温和、让步、理性妥协,民族主义就会挟道德主义的话语优势,居高临下地挑战政府的权威,斥责政府的“卖国投降”。

尤其在群体性聚结的环境中,民族主义的气氛会形成一种广场效应的心理暗示,让不相识的人们,突然地产生同仇敌忾的、法不责众的破坏性行动倾向。

其后果远非任何当政者所愿意看到。

5.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是对于自“五四”以来中国主流知识分子中的激进反传统主义的反向运动,它在20世纪初期就在中国出现,到了21世纪中国则再次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无论是学院知识分子、企业家,各级官员与大学生,都出现赞赏、认同并回归传统文化的价值趋向与文化潮流。

这种文化保守主义或称文化守成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出现,有两个重要时代背景。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在经济上崛起与国力的上升,使国民文化自信心日益增强,而文化自信心与文化认同的载体一般则体现为这个民族祖先创造的传统主流文化。

对于中国来说,则是儒家典章文物。

通过回归传统文化来重建文化认同,就成为文化思潮变迁的应有之义。

其次,20世纪后期,后冷战时代全球化过程进一步加速,回归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人对来势迅猛的西方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与压力的文化回应,通过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寻求一个民族在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源,以此来克服全球化与西方世俗文明冲击波造成的文化焦虑感与文化“无根感”。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只要中国国力在进一步发展,只要西方文明为主体的全球化过程没有中止,中国人就会通过回归与肯定自身的文化传统,来寻求精神立足点,文化保守主义将成为21世纪中国人中最具普遍性、最富生命力的思潮之一。

6.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是21世纪初出现的一种社会思潮,民主社会主义的起源,恩格斯去世以后,他的学生分为两拨人,一拨人放弃暴力革命,一拨人坚持暴力夺取政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