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思潮评析(1)
大纲
(一)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教育 秦维红主讲 第1-3周 (二)社会科学与社会进步;时代特征与历史使命 易杰雄主讲 第4、5周 (三)当代西方科技思潮 李毅红主讲 第6、7周 (四)哲学思潮 黄小寒主讲 第8-10周 (五)俄国社会主义研究 王成英主讲 第11周 (六)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祖嘉合主讲 第12 、13周 (七)西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政治思潮 秦维红主讲 第14、15周
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教育
社会思潮与青年的关系
二者关系
青年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最先反映者,其中青年 知识分子又是社会思潮的主力。 社会思潮往往能刺激、诱发青年的群动行为。 反之,青年接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后产生的反应, 又会扩大该思潮的影响范围和强化它的影响作 用,二者之间有着循环刺激的关系。 的确,社会思潮总是以大学生群体的崇尚作为 其存在的基础,并通过大学生将其影响播向整 个社会。
传播路径
信息传播过程: 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接收 (受)者→→次级接收(受)者 信息反馈过程: 次级接收(受)者→→接收(受)者 →→大众传播媒介→→传播者
从“接收”与“接受”的关系 角度思考现在广告、各种宣传 漫天撒网的原因和意义
社会思潮传播的三级层面
第一级是专业的学术界 第二级是一般的知识界 第三级是普通的群众
引导教育青年分析认识各种思潮
首先,要求教育者善于把握那些具有较 大影响的社会思潮进行研究和及时的教育 引导。 其次,把好高校的关,注重管理以控制 不良思潮的传播。 最后,要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心悦诚 服地接受教育。
具体教育途径
事实穿透 理念揭示 情感震荡 行为砥砺
社会思潮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
潜伏启蒙阶段 全盛高潮阶段 蜕分衰落阶段
社会思潮的传播方式和路径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自由思考
两种传播方式的关系如何? 哪种传播方式更重要?
两种传播方式的关系
人际传播在社会思潮早期传播中起着 决定性作用。 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之前,是大众传 播的基础。 大众传播集中体现传播的力度。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互相促进。
通俗理解
社会思潮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 现实尤其是重大现实问题的反映,是 在社会和大众中广泛持久流行的、对 于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方式有重大影 响的思想潮流。
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地位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普列汉诺夫最 早把社会意识区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 系两个基本层次。那么在社会心理与思 想体系之间还有没有中间环节呢?回答 是肯定的。社会思潮就是一个重要的中 间环节。
考试成绩
期中论文20分,平时考勤成绩10分 (旷课4次不得参加考试),期末 考试70分,闭卷考试。
第一讲
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教育
一、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教育 二、我国当代社会思潮状况及特点 三、当代西方思潮及其评析
自由探讨
大家知道哪些思潮? 什么思潮对你影响最大?
一、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教育
(一)社会思潮一般理论 (二)社会思潮的产生、发展过程和传 播路径 (三)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教育
社会思潮一般理论
社会思潮的含义 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地位 社会思潮的特征
社会思潮含义的思考
社会思潮与社会心理、风尚潮流、社 会意识、社会热点以及学术派别、理 论体系等是不是一回事?
含义
所谓社会思潮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 史背景下,以广泛流行的社会心理 为基础,在社会范围内集中反映广 大民众某种利益诉求,显示社会的 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并持久流行 的具有广泛影响和一定趋向性的思 想倾向和观念。
社会思潮的作用
社会思潮是时代精神的指示器 社会思潮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 社会思潮是民族精神的度量衡 社会思潮是新意识形态的营养源
深入思考
大家如何认识思潮的性质? 思潮都是积极进步的还是都是反 动落后的?
社会思潮的发展过程
梁启超曾将思潮“例分四期”(启蒙、全 盛、蜕分、衰落),其依据是所谓“佛说 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曰:生、住、异、 灭。”其实,事物矛盾演变的辩证过程, 一般有三个阶段(潜在、展开、解决), 因而,社会思潮的分化和衰落本属于同一 个阶段。
图示
社 理论意识(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会 社会思潮 意 普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潜意识) 识
思考社会思潮的中介作用
与社会心理、理论形态相比,社 会思潮的优势究竟何在?
影响社会心理,也就是影 响历史事变
——普列汉诺夫
社会思潮的中介作用
社会思潮在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起着承上 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社会心理尤其是社会潜意识需要通过社 会思潮的中介才能实现向意识形态的转化;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形态也需要社会思潮的中介 而熔铸、沉淀到社会心理特别是社会潜意识之中。
当代社会思潮评析
主持人 秦维红
教学目的和教学安排
该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 学生了解世界范围的主要理论思潮和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开阔学 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主动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方法:由主持人联系主讲人,采取专题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 式。 教学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积极地研究社会思潮和 现实问题,提高学生对社会思潮和现实问题的认识、评价能力,帮 助学生掌握社会思潮和现实问题对青年思想影响的特点、程度和变 化规律,增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主动研 究问题并撰写文章。 具体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外,还要阅读一些有关各种思潮和理论热 点的论文和著作,准备课堂发言,并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期中论 文。
社会思潮的特征
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性 迅速的流动性 载体的广泛性 明确的叛逆性 突出的民族性 鲜明的综合性
社会思潮的规律性
社会思潮的发展和消退具有 一定的规律性。即社会思潮的演 化,一般是围绕社会发展进程的 主线进行,或推进、或干扰这条 主线。
社会思潮的产生、发展过程和 传播路径
客观条件 思潮产生的年代,必定是风云变幻、大 动荡、大变革的历史时期。 主观条件 思潮的发生,离不开精神领袖的作用; 社会思潮的形成也离不开群众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