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中西方园林的区别与联系-精2020-12-12【关键字】方法、条件、成就、空间、传统、系统、自觉、整体、现代、开拓、统一、发展、发现、研究、特点、位置、突出、关键、局面、理想、思想、成果、精神、要素、基础、需要、环境、途径、特色、规模、结构、主体、指导思想、总体布局、反映、关系、汲取、分析、塑造、吸引、把握、形成、树立、丰富、满足、引导、指导、教育、方向、协调、中心中西方园林的区别与联系班级:*********姓名:* *学号:*********指导老师:*****试述中西方园林的区别与联系摘要:园林的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知识的发展而变化的。
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和适用范围,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界定也不完全一样。
园林艺术是表达人与自然关系最直接、联系最紧密的一种物质手段和精神创作。
中西方传统园林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形态。
关键词:园林文化差异联系引言:我国的造园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 与此同时, 在世界园林中, 西方园林因其不同的风格也备受观注, 二者有共性也有差异。
正文:一、中国园林的特点(1)讲求自然——“本于自然, 高于自然”, 在狭小、局促的空间内再现自然, 将自然美和人文美巧妙地结合起来, 从而做到“虽由人作, 宛如天开”。
园林空间中以自然为基础, 植物、假山巧夺天工, 以极小的尺度再现自然美。
石峰代表坚贞、正直, 堆石置石成为园林组景。
(2)追求“意境”——意境是我国传统艺术的最高成就。
意境是主观的意、情、神和客观的境、景、物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艺术整体, 是体现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场景的溶合, 情景的交融, 是美的创造:中国古典园林通过空间组合, 比例、尺度、色彩等手法的运川, 形成鲜明的艺术形象, 创造灵活的空间, 引起人们产生联想, 引起共鸣, 构成意境。
中国园林中追求的“诗情画意”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 通过廊、曲径、粉墙的引导, 结合楼、阁、亭、轩、墙、窗和自然的山水林木的组织, 创造了反映不同意境的空间, 特别是通过粉墙和围廊的似隔非隔, 达到空间渗透、对比、主从、对景、借景、虚实等。
再加人口空间的处理, 交通路线的组织, 空间大小、方向、明暗不断对比变化, 忽抑忽扬, 这种“小中见大”的处理手法, 颇具诗意。
这一点, 在西方园林中很少能做到如此巧妙深远地表达意境西方园林给人更多的是直截了当和开门见山, 它不像中国园林吸收中国山水画之精华, 讲究“外师造化, 内发心源”, 对自然的塑造并非刻板地抄袭自然山水, 而是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萃其精华。
这些感受出自“心灵”表达“意境”, 而不像西方以“理性”为基础。
(3)讲求“诗画”的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 不仅利用自然山水创造某种真景, 反映真境, 同时还利用诗歌、绘画、书法为园林增色, 反映虚境, 共同创造富于诗情画意的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较多地和文人联系在一起。
义人所追求的清新、雅致的精神境界, 在赋诗作画中所提炼出的较高的艺术修养, 运用到园林中创造出“诗画”般的情趣。
这是中国文化意境深远、文学诗词博大精深的反映, 是西方园林所无可比拟的。
(4)意境的涵蕴。
中国古典园林是讲究含蓄的, 含蓄就是“藏”与“露”的辩证统一。
中国园林无论规模大小, 都极力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 千方百计把景藏起来。
通过其他手段做铺衬吸引人到达。
江南园林中, 亭、台、楼、轩、榭也是半遮半露, 或藏于树丛中, 或隐于视线外, 显得含蓄、深远“藏”是为了更好的“露”。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往往采用“欲露先藏、欲显先隐、欲扬先抑”的手法, 以求含蓄深远的艺术效果。
二、西方园林的特点(1)意大利园林的特点①平面布置以轴线展开, 建筑一般为主体, 多建在坡地上, 便于远眺;②人工花园部分非常规则, 和自然山林形成对比;③小品细巧细致, 形式卜富多样;④喷泉是花园中必小可少的要素;⑤挡土墙的处理上出现了“壁泉”。
(2)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特点①规模庞大, 空间也较复杂;②它的总体布局是王权统治的体现。
在园林中宫廷或府邸统率一切, 往往处于整个地段的最高处。
府邸的轴线贯穿整个花园和林园, 沿主轴线布置主要景观, 两侧有次轴线, 之间有直干道和斜于道相连;③花园的中轴线大大地突出, 它已经不再是意大利花园中的儿何对称中线而是成为突出的艺术中心, 往往往把华丽的花坛、水池、喷泉、雕塑布局在中轴线上或靠近它的西侧。
(3)园林建筑同其他各类建筑的关系上, 中西方园林也表现出不同特征西方园林中的点大利园林和法国园林具有许多中国园林不具备的特点, 也都反映了它们所产生发展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也就是说, 西方古典园林无论是在情趣上或构图上和其他各类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原则, 即强调规则与对称等唯美几何构图。
而中国园林建筑和其他各类建筑则是区别对待的, 无论从情趣上或构图上, 都呈现出强烈的对比关系。
三、中西方园林的差异(1)布局差异在总体布局上的最大区别, 在于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筑。
以法国宫廷画院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突出特点, 就是在平面构图上很强调园林中部的中轴线, 园林内的林荫道、花坛、水池、喷泉、雕像。
小建筑物、小广场、放射性的小路等都围绕着这根中轴线, 强调这根中轴线来进行布置。
在这根中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则布置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 建筑物控制着轴线, 轴线控制着园林, 因此建筑物也就控制着花园, 花园从属于建筑物。
显然, 这种园林的基本指导思想来自理性主义, 是“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
中国的园林则不同。
园林建筑既要满足游人观赏自然风景的需要, 又要成为被观赏的自然景色中的一个内容。
这也就是说, 它们兼有观景与点景的双重功能。
因此园林建筑要与山、水、植物很好的协调起来。
因此在总体布局上,综上所述, 中西园林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两大璀璨明珠, 由于文化背景, 地理环境的不同, 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西文化的交流, 融合, 中西园林的交融, 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只有真正把握住中西园林的差异性, 汲取其艺术的精髓, 才能科学地继承古典园林的优秀成果, 开拓崭新的现代园林新局面。
(2)园林建筑差异相当长的时期内, 中西园林建筑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各自独立发展, 很少有交流的机会, 这形成了形态迥异、个性差别极大的东西方建筑。
只有到了近现代, 随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融合, 中西园林建筑不仅与各自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大相径庭, 而且也更多地趋向于一致性。
中国园林建筑中深刻浸润着中国的艺术审美情趣。
中国园林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宫殿的基座和普通房屋的墙则用夯土;西方园林建筑使用砖的技艺独步天下;欧洲园林建筑的材质则主要是石头。
中西方民族的文化与性格差异在园林建筑材质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反映。
从整体上来看, 西方园林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开放、轩敞、一览无余。
这与中国围墙文化的封闭、内敛、深藏不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西方园林建筑从正面一个方向即可获取主体印象, 庶几可窥得全貌。
即使加上草坪、花园, 也在开阔之处。
中国的宫室建筑要在空中俯瞰的多维审视才可获取整体轮廓, 此外大门口还要加上照壁, 所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句。
中国的园林建筑回环、繁复、曲折, 决没有西方的草坪、花园来得直接、简约、开敞。
中国无论宫室还是园林, 一律圈以围墙。
西方建筑的围墙在若有若无之间, 即使有, 也不给人封闭、压抑的感觉。
(3)游园的审美差异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 且呈现出诸多差异, 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
但从整体上看, 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 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中、西方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 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 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 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 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 既不求轴线对称, 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 相反却是山环水抱, 曲折蜿蜒, 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 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 力求与自然融合。
既然是造园, 便离不开自然, 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
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 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 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 非经过人工的改造, 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 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 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 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
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 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
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 理应按照认得意志加以改造, 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
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
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 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 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认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
四、中西方园林的共同点中西方都将美妙的园林看成是人间天堂, 中有句名言:“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如果说杭州是自然风光占去一半的位置的话, 那么苏州则大半是人工化的园林了。
私家园林已体现了“天堂”的意味, 那么皇家园林就更不用说了。
这与西方的观念是相似的。
因为在英文中“天堂”这个词来自古希腊文的Paradeisos, 而这个词又来自于古波斯Pairidaeza, 意为“豪华的花园”。
“豪华的花园”等于“天堂”, 这种观念几乎全人类都是相同的。
同时中西方都将园林看做是权力的象征和政治的情感寄托。
总结:综上所述, 中西园林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两大璀璨明珠, 由于文化背景, 地理环境的不同, 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西文化的交流, 融合, 中西园林的交融, 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只有真正把握住中西园林的差异性, 汲取其艺术的精髓, 才能科学地继承古典园林的优秀成果, 开拓崭新的现代园林新局面。
参考文献:(1)陈从周, 说园,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2)潘宝明, 园林欣赏与导游,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3)彭一刚, 唯理与重情——中西园林美学思想比较, 建筑师, 63期(4)董立芳, 中西方园林文化差异研究,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40卷2期(5)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北京, 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