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政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教案:第4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丽泽中学王小俊教学目标学情分析: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对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难于理解,所以在分析问题时,举的例子尽量选择贴近现实的经济生活现象,以增强学生对分析和讲解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解决了一些政治问题,而资本主义的经济很快陷人严重危机的话题引人新课;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短暂繁荣及其表现;大危机特点及人民的痛苦;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教师揭示繁荣背后隐藏的危机因素;解释大危机的特点;师生共同分析、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得失、目的、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和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提问启发法、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具:多媒体板书设计:第4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一、“黑色星期四”-----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经济危机的爆发2、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3.经济危机的特点4.经济危机的影响二、“蓝鹰运动”------美国的罗斯福新政1、背景:2、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3、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4、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及其影响教学过程:导读提纲:(以课件或幻灯出示导读提纲)先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结合导读提纲快速阅读教材,并分析以下问题。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特点是什么2.这次危机从哪个国家开始爆发的标志是什么3.罗斯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当选美国总统4.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几个方面5.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和世界产生哪些重要影响导入新课:一、美国经济的长足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从1922-1929年,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私人汽车猛增、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
一切都显得那么富足和舒适。
但在繁荣的背后却潜伏着危机,财富过于集中,穷人无力购买商品,导致市场相对萎缩;异常活跃的股票市场,疯狂的股票投机生意,使股票价格持续上涨,造成了经济繁荣的假象,掩盖了就要临头的危机形势;过度的信贷消费,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导致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之间失衡。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30年代大危机终于不可避免地在美国发生了。
经济大危机是怎么回事罗斯福新政又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你就知道了。
二、“黑色星期四”-----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经济危机的爆发这次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第17页小字部分后回答: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纽约股票市场崩溃。
事实上,1929年美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严重困难。
但纽约股市经过不断哄抬,股价一直上扬。
这个美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已经无法正确反映美国经济的真实情况。
支撑股市的是投资者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希望。
但这种信心和希望在1929年10月下旬,由于经济持续低迷而彻底破灭。
广大投资者开始疯狂抛售股票,股价下跌之快,连自动报价机都来不及报价。
股市崩溃了。
股市崩溃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
广大投资者的财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迫于生计和信心动摇,人们纷纷赶往银行兑换存款,这又直接导致银行相继倒闭。
银行倒闭后,大量工商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失去了资金支持也相继宣告破产。
工人因此而大量失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更无力去市场购买商品。
美国的经济由此开始进入了恶性循环。
这是一张美国人排队领失业救济的图片,具有的讽刺意味的是:在饥饿长龙的背后,是那幅在繁荣时期随处可见的广告:一个看上去吃得很饱、很幸福的家庭开着一辆锃亮的汽车。
广告词是:“世界最高水准的生活”(World’s Highest Standard of Living)和“美国方式,独一无二!”(There’s no way like the American Way)。
这是危机降临美国,而“繁荣”不再的最为鲜明的写照。
插图《不得已廉价出售汽车》在经济大危机打击下,美国许多人的生活水平下降,这是当时美国街头不得已廉价出售汽车的一幅照片,图中的牌子上写道:“100美元可买下这辆轿车,在股市上丧失了一切,急需现钞。
”2.经济危机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这次经济危机具有哪些明显特征?(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第一,范围特别广。
美国是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又是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经济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市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为了转嫁危机,又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涉及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
第二,持续时间特别长。
从1929~1933年,持续四年之久。
第三,破坏性特别大。
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l/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2/3,失业人数更是高达3000万以上。
甚至在危机过后也不见经济的复苏。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此一蹶不振。
真实反映了英国失业者在街头求职的情景。
画面中的失业者在街头背着牌子寻找工作,牌子上写着:“我懂得三种行业,能讲三种语言,有三年工作经历,有三个孩子,已找三个月工作了,而我只想求得一个职业。
”这样优秀的人才,却找不到工作,说明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和主要特征。
失业者是从美国回到英国,是个优秀人才,且有三年工作经历,已找三个月工作,还没有着落。
这次经济危机具有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大等特征。
4.经济危机的影响从局部看,经济危机必然激化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
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法西斯分子也乘机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从整体看,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世界局势危机四伏。
二、胡佛的反危机措施1929年初,新总统胡佛在就职演说中宣称“我们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虑,它光辉灿烂,充满希望”。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了。
胡佛总统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得经济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自由放任,意为“顺其自然”。
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对于政府而言,“只有管得少,才能管得好”。
胡佛政府失败的反危机措施,是美国经济状况持续恶化、始终难以走出困境的重要原因。
《失业者搭建的简陋棚屋》经济大危机期间,许多美国贫民栖身于用捡来的铁皮、木板、粗麻布等搭建的简陋棚屋中。
由这种小棚组成的临时房住区被称为“胡佛村”。
图为失业者在“胡佛村”的留影。
当时人们称失业者手里提着用来装破烂的口袋为“胡佛袋”,称在公园的长凳上躺着过夜的人裹着用来取暖的旧报纸为“胡佛毯子”,称农民逮着当食物的野兔为“胡佛猪”,称这位总统为“饥饿总统”。
三、“蓝鹰运动”------美国的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在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下,资本主义各国都急于寻找出路,那么,美国采取了什么对策(学生回答:罗斯福新政)到1933年初,美国已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1700万。
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力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
在这种形势下,罗斯福以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和指导的竞选宣言,赢得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罗斯福在提出“新政”这个词的时候,并没有具体的计划,他只是认识到必须改变胡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运用政府的力量对经济进行干预。
为了复兴危机中的美国经济,他在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大胆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适时根据形势变化进行政策调整,最终使美国经济制度发生了最为深刻的变革。
新政首先从哪个生产部门开始(学生回答:金融业。
)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这次经济危机最初是由金融危机引发,追根溯源,罗斯福首先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为了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任,1933年3月12日,罗斯福通过无线电广播发表“炉边谈话”,向公众解释关闭银行的原因及联邦政府重整金融系统的措施,同时宣布将陆续使合格的银行重新开业。
他用热情感人的语调,对惊魂未定的国人说:“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存在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床褥子下面更安全。
”“------同心协力,我们就一定成功。
”这样的场合,这样的语言,人们怎么能不为之感召呢?到4月,存回银行的通货已达10亿美元。
银行信誉的恢复,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它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第二,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
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各行业拟定公平竞争法规,订出各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这样就协调了资本家、工人、和消费者的关系,从而限制了垄断,减少和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
依靠国家和垄断组织的联合力量,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序控制的轨道上。
200万雇主接受了“一揽子规约”,并在企业门口悬挂以印第安人的雷鸟为蓝本而设计的蓝鹰徽——“我们一定尽本分”,“蓝鹰”震动美国。
(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产业工人每周工时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产业工人最低工资每小时为40美分。
1933年7月12日,最低工资制(一小时40美分)在全美正式实施。
)对“蓝鹰”标志,罗斯福曾有一番颇为生动的解释:同学们在看p20“读一读”的同时,请议一议:“蓝鹰”运动对挽救严重的工业危机起了什么作用第三,调整农业政策。
奖励农民压缩产量,目的是限制农业生产,克服生产过剩,以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从1933年 5月开始,有计划地犁棉田,收购和屠宰猪,牛和羊,政府付款补偿。
物缺则贵,加上严重旱灾,农产品价格开始回升。
第四,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面对庞大的失业队伍,罗斯福政府实行了紧急救济,并通过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大量就业机会,进而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这些措施使美国经济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通过公共工程和保护自然资源法案,1933年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组织18岁到25岁的男青年种树,建水坝,扑灭森林火灾,种植防护林。
每批25万人,每期半年。
月工资中拿出绝大部分作赡家费,这样在整个社会扩大了救济面和相应的购买力.“以工代赈”,明确规定对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不发放救济金,而是帮助其通过参加不同的劳动获得工资,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
到二战前夕,联邦政府支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工人和建筑业是创造了就业机会,还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承担执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