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第七章
2
4
1 3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17
2.2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18
2.2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19
2.2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
教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量应注意以下问题。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28
2.2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
(a)套碗
(b)套塔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c)套娃
(d)大象系列自制玩具 (e)插棍系列自制玩具
图7-3 排序玩具
29
2.2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30
2.2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
20
2.2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
② 幼儿自己动手进行直接比较时,应提醒幼儿注意物体重叠或并放 时应该对齐。例如,比较高矮时,被比较的物体应重叠或并放在同 一个水平面上;比较长短时,被比较物体的左端(或右端)应对齐; 通过重叠比较宽窄时,应使物体的下边(或上边)对齐。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38
2.2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
(2)面积守恒。教师用几何图形可作出各种面积的变式,如图7-7所示。
26
2.2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
② 按物体数量多少排序。如图7-2所示,把动物按脚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
图7-2 按脚多少排序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27
2.2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
(2)按特定规则排序 按特定规则排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 重复式,如AB―AB,ABC―ABC,
ABB―ABB;② 滋长式,如AB―ABB―ABBB;③ 变异式,如ABC―ABD―ABE 等。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8
第二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一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要求
二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
9
2.1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要求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10
2.1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要求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11
2.1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要求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25
2.2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
(二)教学前儿童学习排序
1.排序的形式 (1)按次序规则排序
① 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即按物 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 宽窄等排序。如图7-1所示,把长颈鹿 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图7-1 按高低排序
境中有规律排列的物品入手,这样有助于幼儿理解规律。此外,让 幼儿操作时也要创设环境。 ③ 让幼儿获得关于规律排序的多重体验
教师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让幼儿获得关于规律排序的多重体验: 第一种,动作式,如“拍手―拍肩―拍手―拍肩”;第二种,声音式, 如“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1123 1124 112 ? 1? ? 6 ? 127 图7-5 引导填补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32
2.2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33
2.2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
② 联系实际生活,让幼儿理解排序规律 教幼儿学习按规律排序时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从引导幼儿观察环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31
2.2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
引导延伸:给幼儿提供一个范例,让幼儿按照范例的规律接着排列下去,如图7-4所示。
?
图7-4 引导延伸
引导填补:出示中间有空缺的一组数或物体,如图7-5所示,让幼儿从中发现排序规律, 并进行填空。这种方式需要幼儿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难度比较大。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4
1.1 量的基础知识
(二)量的测量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5
1.2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特点
(一)从仅能感知明显差异到能感知不明显差异
学前儿童对物体量的感知很早就开始了,2~3岁的幼儿 已对生活中许多物体量的特征有所感知和体验,3岁左右幼 儿已能感知和区分量的明显差异,能够在差异明显的变量中 辨别区分出最大的、最小的、最长的、最短的。随着年龄的 增长,5~6岁幼儿逐渐能对差异不太明显的量进行认识和 区分,能够根据物体量的差异(如大小、长短、高矮、厚薄、 粗细等)进行排序。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12
2.2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
(一)教学前儿童感知和比较量
1.寻找物体的量 ① 在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可以在桌子上或玩具架上事先放好一些大小长 短不同的物品,让幼儿用目测或手摸的办法寻找并描述物体的特征,即找 出并描述出“什么东西是大的”、“什么东西是小的”、“什么东西是长 的”、“什么东西是短的”等。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13
2.2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
② 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可以让幼儿在屋子里或自己身上进行寻找,例如, 幼儿可能会找出桌子高、椅子矮,胳膊粗、手指细,棉衣厚、衬衣薄等。 ③ 运用记忆表象寻找。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凭记忆进行寻找和 描述。例如,幼儿可能说出家里棉被厚、床单薄,街上的马路宽、胡同窄, 动物园里长颈鹿高、猴子矮等。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35
案例 7-1
教师出示图片:“蝴蝶和蜜蜂出来排队了,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是怎么排队的?”(引导幼 儿说出谁站在前面,谁站在后面,进而体会AB―AB方式的排序规律) 教师:“谁知道接下来应该怎样排啊?”(引导幼儿操作) 2.引导幼儿学习ABB―ABB或AAB―AAB排序规律 教师用蝴蝶和蜜蜂图片示范ABB―ABB形式的排序,然后说:“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谁排 在前面,有几只?谁排在后面,又有几只呢?最后面是谁啊,有几只?”(引导幼儿回答, 让其感知并发现其规律,并引导幼儿用语言说出排序规律) 教师将ABB―ABB形式的排序与AB―AB形式的排序对齐排列,引导幼儿通过点数观察和比 较,然后让幼儿按照ABB―ABB形式接着往下排序。
5
2
4
1 3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16
2.等,例如,并排 横放着的长短不同的铅笔,并肩站着的老师和小朋友,并 放着的两本不同厚薄的书(书脊面向幼儿),这样幼儿很 容易通过视觉观察,比较出它们在长短、高矮和厚薄等方 面量的不同。
5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14
2.2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
2.用多种感官感知量 (1)视觉观察比较 幼儿认识物体大小、长度等特征时,可以通过视觉观察 比较。视觉观察比较的具体方法包括重叠和并放两种。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15
2.2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
重叠法主要用来比宽窄,例如,教师出示两块同长度、同颜 色(也可不同颜色)而宽窄不同的纸板,教师提问:“你们用什 么办法知道它们宽窄不一样呢?”幼儿可能回答:“我们看出来 的。”这时,教师可提出并示范,用两块纸板重叠在一起的办法 来验证一下小朋友回答的对不对。同时告诉幼儿叠在一起比的时 候,应该将两块纸板的两条边(长和宽)对齐才能看得清楚。
23
2.2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
5.运用游戏巩固对量的认识 ① 看谁找得快又对。让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从一些物品中找出最长 的和最短的、最粗的和最细的、最宽和最窄的……,看谁找得又快又 对。 ② 说相反词。这种游戏可在教师和幼儿之间进行,也可在幼儿和幼 儿之间进行。开始只在口头上进行,幼儿熟练以后,可以同时配合手 势,以训练幼儿对大小、长短等词汇的实际意义的掌握和思维的敏捷 性。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24
2.2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
③ 摸出符合要求的物品。例如,发给每个幼儿两根长短不同的小棍, 让他们将拿着小棍的手放在背后,然后按照要求摸出长的(或短的) 小棍。又如,在一个口袋或盒子里放一些大小、长短、宽窄、厚薄 等不同的物品,让幼儿不用眼睛看,只用手摸,按要求摸出大的或 小的、长的或短的物品,并用语言说明这个物品的特征(如“我摸 出来的是一块厚的木板”等)。接着可变换方式提高要求,让幼儿 同时摸出两个大小(或粗细等)不同的物品,并用语言说明。
21
2.2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
3.用语言描述量的比较结果 幼儿比较量时,教师要鼓励幼儿用相应的词汇(如大、小、粗、细、厚、薄、
宽、窄等)描述比较结果。在描述结果时,对不同年龄幼儿的要求也不同。例如, 小班幼儿不理解“比”这个词,所以要求他们说出如“红笔长、黄笔短”的比较 结果即可。中、大班幼儿要用“比”这个词,所以要求他们说出“丝巾比毛巾薄, 毛巾比丝巾厚”的比较结果。此外,对于中、小班的幼儿,还可要求他们想出两 样物体,然后用相应的词汇描述出来。
07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7
1.2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特点
(三)从模糊、不精确到逐渐精确
只有在幼儿对量概念有了深入理解和区分后,才能精确 表述物体量的特征。幼儿在语言、词汇的运用和表述方面从 模糊、不精确发展到逐渐精确的这种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在 幼儿的知觉活动中有必要帮助他们使用准确词汇,以促进幼 儿形成与某一变量相一致的概念。
1
目录 CONTENT
第一节 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 第二节 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
一 量的基础知识 二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特点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3
1.1 量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