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不要随便改动文档格式,以免丢失内容!也包括前两章及以后各章。
第3章
1、名词解释:饮食文化层、外食
饮食文化层:指在中国饮食史上,由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食生
活不同的社会层次
外食:外食,指人们在市场上完成的日常饮食行为。
外食大众化的程度,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的标志
2、中国封建制历史时代大致有果腹层、小康层、富家层、贵族层、宫廷层五个基本的饮食
文化层次。
3、中国封建制历史时代饮食文化层次的内容有哪些?
4、各饮食文化层之间的关系如何?
A.饮食文化的五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B.第一层次的存在是其它四个层次存在的前提
C.
层次越高,食者群越小 D. 层次越高,食者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越高 E.层次越高,则愈能
更多地反映饮食文化的文化特征 F.各层次交互影响,高层次对低层次的辐射作用大于低层次对
高层次的影响
5、果腹层由广大最底层民众构成,其中以农民为主体,包括城镇贫民,以及其他贫困者,
是“文化特征”最少(多、少)的一个层次。
6、果腹层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最基础的层次,基本水准在“果腹线”上下波动,很大程度上是纯生理需求,谈不上文化创造
7、?城镇一般市民、农村中小地主、下级胥吏,及经济、政治地位相应的其他民众是小康层的重
要构成类群,是小康层的典型代表。
8、普通市民的饮食生活有哪些特点?
①食品质朴可口②食品制作简便易行③市民饮食文化在整个中国饮食文化风俗演变和历史发
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9、?富家层是中国饮食文化中较为活跃的层次。
10、?食客是富家层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11、最能反映贵族层饮食文化特征的,莫过于“?日日年节,筵宴相连、灯红酒绿无有绝期”的饮
食了。
12、孔子的思想核心和精神世界的根本支点,就是一个“仁”字。
13、孔府筵宴常年不断,大致可分为第一等、第二等和日常家餐三大类。
14、衍圣公府的饮食生活有哪些特点?
?
15、宫廷层是中国饮食史上的最高文化层次,是以御膳为重心和代表的一个饮食文化层面。
16、纵观历史,清宫御膳当是宫廷饮食之典型代表。
17、清宫御膳的主要文化特征有哪些?
18、“满汉全席”经历了“满席”、“汉席”→“满汉席”→“满汉全席”的发展历程。
19、“满汉全席”的模式特征可概括为哪14个字?相对稳定的模式、不可或缺的品种
20、“相对稳定的模式”指的是“燕菜加烧烤”——清末“燕菜席”与“烧烤席”膳品的精选合璧
21、“不可或缺的品种”则是数量最低(八)种的海珍食材,其中(燕窝)、(鱼翅)、(海参)是必备的。
22、简述“满汉全席”和“清宫御膳”的关系。
“满汉全席”既不是什么“清朝最高级的国宴”,也不是一般意义的“宫廷御膳”,但它与清宫饮食又是有关系的。
①“满汉全席”和“清宫御膳”均是上层或中上层社会饮食文化的代表;
②“满汉全席”在膳品原料、数量和筵式规模规格上都已超过了清宫御膳;
“节次照常”、“节庆常例”,“礼”
③“满汉全席”不可能在专一膳具、膳品特殊名目及食礼上仿效御膳,更不要说超过其上了;
④“满汉全席”对“清宫御膳”的确有仿制承袭关系;
“挂炉猪”、“挂炉鸭”、“乌叉”、“哈尔巴”、“汤羊肉”、“烧鹿尾”,燕窝、鱼翅、海参
⑤民国时代的“满汉全席”,更大地超过了“清宫御膳”,也就距离清宫御膳更远了;
⑥港、澳、台等地区、新加坡、日本的“满汉全席”,更是“买办化”或“西化”了的新名目,其内容完全蜕变了。
⑦眼下大陆上的“满汉全席”,大多是随心所欲的“研制”和“创新”,竞以奢华隆大,历史文化承续健康积极的意义更趋淡薄了。
23、外食大众化的程度,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24、小农家庭餐桌的粗陋和城镇普通市民家庭餐桌的单调是城乡无很大区别的中世纪中国家庭餐桌的基本特征。
25、20世纪80年代以后,普通城市民众的家庭餐桌发生了变化,“(荤素搭配)、(四菜一汤)”开始变为越来越多家庭每日正餐——晚餐的理想与标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