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1记住并深入地理解“教育是什么”(1)广义的“教育”定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提升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的“教育”定义:即学校(专业)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学会区分教育与主要类似概念(无论怎么深入都不过分)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非常多样(父母、朋友、记者、教师等),具有教育性目的,具有相关知识,是一种规定。
学习者(受教育者):学习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是对主体性的关注,未成熟性和可塑性是学习者的基本属性,学习者具有个性化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学习困难和自我控制水平。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功效,既包括功效的内容,也包括了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功效实现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看,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出来的,是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两者的区别在于教育者和教育影响的专门化和系统化程度和水平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1862-1915)和拉伊(1862-1926)代表作:《实验教育学纲要》(梅伊曼)和《实验教育学》(拉伊)基本主张:第一,反对思辩教育学;第二,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第三,提出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形成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结果用于实践);第四,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基本评价:第一,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实验科学方法本身存在着局限性;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学家狄尔泰(1833-1911)、斯普朗格(1882-1963)和中国的石中英代表作:《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狄尔泰)、《教育与文化》(斯普朗格)和《教育学的文化性格》(石中英)基本主张: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客观的社会历史文化向主观的个体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引向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基本评价:第一,给人以深刻启发;第二,思辨味道太浓;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学家杜威(1859-1952)、克伯屈(1871-1965)等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杜威)和《设计教学法》(克伯屈)基本主张: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个体经验的改组或改造;第三,学校即社会;第四,课程以经验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第六,从做中学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
基本评价:第一,美国精神的反映;第二,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校的相对独立地位;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1869-1939)、凯洛夫(1893-1978)、马卡连柯(1888-1939)和中国教育学家杨贤江(1895-1931)代表作:《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克鲁普斯卡娅)、《教育学》(凯洛夫)和《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和《新教育大纲》(杨贤江)基本主张: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第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五,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第六,应用马克思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
基本评价:第一,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第二,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学家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和法国的布尔迪厄代表作:《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鲍和金)、《教育与权力》(阿普尔)和《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吉鲁)和《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布尔迪厄)基本主张:第一,资本主义学校的不平等性;第二,学校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对应关系;第三,人们对这种不平等和对应关系的意识的麻木;第四,教育的目的是启蒙和授权;基本评价:第一,有利于认识资本主义的教育;第二,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范畴;第三,其理论体系和学术立场充满矛盾;3深刻理解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学会分析“教育万能论”与“负功能”(无论怎么深入都不过分)(一)学校:学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制度组织起来的促进学生发展的特殊环境。
学校因素是指那些影响学生发展的目的、制度、内容、人员、环境、手段等因素(二)学校的作用定位:学校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综合的作用,即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人的遗传素质与社会影响综合起来,提出适宜的发展目标,设置适宜的课程体系,采用适宜的教育手段、方法和评价形式,从而促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的最大发展。
学校有类似于“温室”的组织思路。
学校影响因素的特点:(一)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二)遵循个体发展的规律;(三)专门以促进学生的有价值发展为己任;(四)有专门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五)有丰富的发展资源和发展反馈手段。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具体作用(一)加速人的发展(二)发掘人的潜力(三)发挥人的力量(四)提升人的价值(五)健全人的个性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负作用”(一)标准化的教学、考试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成为扼杀创新精神的“凶手”;(二)过重的学业负担、惟“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三)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
教育万能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人的发展的一种理论,也是关于教育功能的一种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学校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认为学校可以解决社会生活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例如通过教育解决社会分配中的贫富不均问题。
这种看法看到了学校在人的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但是没有看到人的发展的复杂性,夸大了学校对于社会的反作用,是一种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的主张。
4在常规了解学校价值的基础上,特别关注学校的人类价值学校的性质(一)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1. 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具有丰富的社会属性。
2.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主要是人类社会已经创造和积累下来的文明财富。
3.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1. 专门的教育职能2. 专门的教育人员3. 专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4. 专门的评价方式5. 专门的经费支持。
(三) 学校具有民族性乌申斯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1.适用于所有民族的国民教育的共同体系是不存在的。
2.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教育体系,因而借用另一个民族的教育体系是不可能的。
3.不能按照其他民族的模式生活,不管这种模式如何具有吸引力;同样,也不能按照别人的教育体系进行教育,不管它是如何严整,如何经过周密的思考。
学校的个体价值1.学校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2.学校引导学生个体的发展3.学校规范学生个体的发展学校的社会价值1.学校是社会生活的基础2.学校是社会团结的纽带3.学校是社会进步的有效工具学校的人类价值学校是唤醒人类意识的场所学校是增进人类理解的工具学校是培育人类共同体的力量5知道当代学校结构变革趋势1.促使学校由权威结构向专业结构转变,走向专业科层制2.赋予学校更多自主权3.赋予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权4.重视非正式结构的功能当今世界中小学学校体系改革趋势(一)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初等学校加强与幼儿学校和中等学校的衔接。
(二)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三)在初中设定向教育阶段,初中阶段修业年限有延长的趋势(四)实行综合中学体制,推行中等教育综合化。
(五)根据本国国情实施学校体系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理分流。
6知道课程设计的基础理论“泰勒原理”“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应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7知道课堂教学设计的要素1、分析教学目标2、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3、分析教学方法4、准备教学材料5、安排教学进程6、布置作业学习的内涵学习指的是学生有意识地为了积累知识、提高技能和自身修养而采取的活动,它既包括了个体行为的改变,又包括了个体意识倾向和潜能的变化。
学习方式的变革建构主义学习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或研究性学习)8知道教师工作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教师工作的示范性3.教师工作的创造性4.教师工作的专业性9知道学生在现代教育中的教育定位1.教育的基本内涵决定学生在根本上还处于教育对象的位置2.学生的未成熟性决定学生在教育中被安排和设置的基本地位3.教育的本真内涵需要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的安排中、4.学生的生命性需要在教育中被尊重10深刻理解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以及学习方式知识结构普通文化知识(general knowledge)所教学科知识(content knowledge)教育学科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技能结构(美国佛罗里达州,1970s)度量及评价学生行为的能力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运作的能力负担行政职责的能力沟通能力使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师德结构敬业爱岗;热爱学生;民主平等;严以律己;相互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