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教师版)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教师版)

流行歌曲会成为一代之文学吗?不妨回到具体的学术语境。

金、元以来不断有学者倡导历朝文学各有所胜之说,后经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论述而为人耳熟能详。

历代文学各有胜擅之说,突破了文学史一直以诗文为尊的等级观念,以开放包容的审美眼光,揭示出不同时期文学体式丰富多彩、不断迭兴的本真面貌。

王氏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深含着为元曲鸣不平以期唤起世人对其价值重估的焦虑。

他感慨:“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遂使一代文献,郁堙沉晦者且数百年,愚甚惑焉。

”于是将元曲与唐诗、宋词等并列,实有为曲争地位的心理动机。

不错,正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理念构建的开放视野,为每个时代寻找代表性的文学样式预留了空间,也从理论上预设了流行歌曲为“一代之文学”的可能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以文体递嬗观念考察文学样式者代不乏人,王国维说到了点子上,有人的判断却出了错。

明人卓人月《古今词统序》云:“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

”卓人月才、学、识均属上乘,但他于明代民歌的评价不免有拔高之嫌,很少有人能接受唐诗、宋词、明歌并列的提法。

远见卓识如卓人月,尚不免犯研究者的两大通病:一是没有拉开足够的心理距离,有意或无意拔高研究对象,不能恰如其分地公允评价,成为事实上的“武断的文化史家”;二是没有拉开足够的时间距离,不能跳出文化现场,“身在此山中”影响了视线与判断。

卓人月的误判对今天的启示是:现在断言流行歌曲成为一代之文学是否过早,我们是否被现象所迷惑,是否拥有了足够广阔的学术视野,是否有过对文化现象足够的反省、批判与质疑,是否拥有王国维般广收博采成一家之言的学术能力?以“一代之文学”衡之于流行歌曲的研究者,也许忽略了王国维这一提法的文化语境与真正用心。

王国维写《宋元戏曲史》的年代,正是京剧舞台艺术如日中天之时,这一点与当下流行歌曲红遍大江南北如出一辙,但王国维并非为当时流行的、强势的、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寻找合法性证据(这一点与今天学者大不相同,我们太热衷于为现存事实提供学理支撑了),他有严格的学理尺度和独立的价值判断,表现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学术勇气:“明以后无足取,元曲为活文学,明清之曲,死文学也。

”当国人在京剧艺术里如痴如醉之时,他的这番表态犹如空谷足音雄视古今,充满了文化自负与学术自信。

再者,王国维论元曲独标其文字而非将其当作舞台艺术进行考察,这与其“仅爱读曲,不爱观剧”的人生喜好有关。

今天戏曲学已演化为包括案头与场上在内的立体研究,王国维的研究方法自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不得不佩服他对元曲文字震古铄今的价值发现。

元曲自明万历年间就基本无人能唱,它的音乐、唱腔已淹灭不闻,其文字却熠熠生辉,在含蓄蕴藉风格之外另辟本色自然的审美向度。

对尚活在舞台上的明清之曲,他抱以冷然的态度,因为文字并未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至于京剧,已由作家中心转向演员中心,文字上更无足观了。

如此,王国维“一代之文学”的说法实则包含这样的内容:不管当下多流行,一时的影响多广泛,它必须作为“案头文本”接受审查——是否做出别样的艺术贡献,提供了不一样的审美价值?换句话说,流行歌曲如果要取代诗成为当代文学的代表性样式,它就必须接受成为文学经典的资格审查(娴熟的形象语言、原创性、认知能力等),并服从于文学中心主义的价值标码。

1.下列各项中,其内涵不属于作者所论“一代之文学”范畴的一项是()A.汉赋唐诗B.宋词明歌C.楚辞元曲D.汉赋宋词【答案】选B。

卓人月对明代民歌的评价有拔高之嫌,很少有人能接受唐诗、宋词、明歌并列的提法。

这一题,汉赋、楚辞虽然没有在文中被提及,但我们根据文学常识,也根据本文的观点可以断定二者属于“一代之文学”的范畴。

这是新课标卷出题的一个新的角度,注重“学以致用”的知识迁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王国维突破了文学史一直以诗为尊的等级观念,以开放包容的审美眼光,为元曲鸣不平,认为元曲价值被低估,强烈唤起世人重新评估元曲。

B.从理论层面而言,流行歌曲成为“一代之文学”有其可能性。

但现在如果加以断言,则为时过早,因为会被现象所迷惑,也没拥有足够广阔的学术视野,也没有过对文化现象足够的反省、批判与质疑,也没拥有像王国维一样广收博采成一家之言的学术能力。

C.王国维写《宋元戏曲史》的年代,正是国人在京剧艺术里如痴如醉之时。

他凭着严格的学理尺度与独立的价值判断,为当时流行的、强势的、占主导地位的戏曲艺术提供了学理支撑,充满了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

D.王国维研究戏曲学的方法与他“仅爱读曲,不爱观剧”的人生喜好有关,论元曲独标其文字而非将其当作舞台艺术进行考察。

因此,以现在的学术标准来看,这种研究方法不够“立体”。

【答案】选C。

如今的学者太热衷于为现存事实(当时流行的、强势的、占主导地位的戏曲艺术)提供学理支撑。

王国维对尚活在舞台上的明清之曲,他抱以冷然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歌》《桂枝儿》《罗江怨》等民歌之所以有被拔高之嫌,是因为研究者没有拉开足够的心理距离和足够的时间距离。

B.王国维对舞台上的明清之曲并不欣赏,是因为其文字没有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对京剧则更不欣赏,是因为其文字更无足观。

C.研究“流行歌曲会成为一代之文字吗?”这一问题,一定要回到具体的学术语境中去考察,否则不可能揭示出不同文学体式丰富多彩、不断迭兴的本真面目。

D.1996年北京大学出版了谢冕、钱理群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选入了崔健的摇滚歌曲《一无所有》和《这儿的空间》。

作为中国精神制高点的北大,前任校长许智宏也不止一次在学生面前唱《变心的翅膀》和《老鼠爱大米》。

由此看来,至少这四首歌属于“一代之文学”的范畴。

【答案】选D。

流行歌曲如果要取代诗成为当代文学的代表性样式,它就必须接受成为文学经典的资格审查(娴熟的形象语言、原创性、认知能力等)并服从于文学中心主义的价值标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六月,壬寅朔,昭义节度使李抱真薨。

其子殿中侍御史缄与抱真从甥元仲经谋,秘不发丧,诈为抱真表,求以职事授缄;又诈为其父书,遣裨将陈荣诣王武俊假货财。

武俊怒曰:“吾与乃公厚善,欲同奖王室耳,岂与汝同恶邪!闻乃公已亡,乃敢不俟朝命而自立,又敢告我,况有求也!”使荣归,寄声质责缄。

六月,壬寅朔(初一),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去世。

他的儿子殿中侍御史李缄,与李抱真的表外甥元仲经谋划,先不将李抱真去世的消息公告于众,伪造李抱真的表章,请求将节度使的职务授给李缄,还伪造他父亲的书信,派遣副将陈荣前往王武俊处借用钱财。

王武俊生气地说:“我与你父亲深深交好,是为了共同辅助朝廷而已,怎么会与你狼狈为奸呢!听说你父亲已经去世,你竟敢不等待朝廷的任命便擅自继位,还敢告诉我,况且有求于我!”他让陈荣回去,口头传达他对李缄的质问与责备。

昭义步军都虞候王延贵,汝州梁人也,素以义勇闻。

上知抱真已薨,遣中使第五守进往观变,且以军事委王延贵。

守进至上党,缄称抱真有疾不能见。

三日,缄乃严兵诣守进,守进谓之曰:“朝廷已知相公捐馆,令王延贵权知军事。

侍御宜发丧行服。

”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守进召延贵,宣口诏令视事,趣缄赴东都。

元仲经出走,延贵悉归罪于仲经,捕斩之。

诏以延贵权知昭义军事。

昭义步军都虞候王延贵,是汝州梁地人氏,平素以见义勇为知名。

德宗知道李抱真已经去世了,便派遣中使第五守进前去观察形势的变化,将要把军中事务交付给王延贵。

第五守进来到上党时,李缄声称李抱真重病在身,不能接见。

过了三天,李缄才全副武装地去见第五守进,第五守进告诉他说:“朝廷已经知道李相公去世了,已命令王延贵暂且代理军中事务。

你最好还是将消息公之于众,为你父亲服丧守孝吧。

”李缄惊讶不已,出来以后,他对各将领说:“朝廷不允许我执掌军中事务,诸位意下如何?”没有人回答他。

李缄害怕了,便回去将李抱真的死讯公布于众,把节度使的印信和钥匙交给监军。

第五守进召来王延贵,口头宣布诏旨,命令王延贵任职,催促李缄前往东都洛阳。

元仲经外出逃走。

王延贵把罪责全部加给元仲经,便逮捕并斩杀了他。

德宗颁诏任命王延贵暂且代理昭义军中事务。

秋,七月,壬申朔,以王延贵为昭义留后,赐名虔休。

昭义行军司马、摄州刺史元谊闻虔休为留后,意不平,表请以磁、邢、洺别为一镇。

昭义精兵多在此三州,谊厚赉以悦之。

上屡遣中使谕之,不从。

临守将夏侯仲宣以城归虔休,虔休遣磁州刺史马正卿督裨将石定蕃等将兵五千击州;定蕃帅其众二千叛归谊,正卿退还。

诏以谊为饶州刺史,谊不行;虔休自将兵攻之,引水以灌城。

九月,王虔休破元谊兵,进拔鸡泽。

(节选自《唐纪五十一》秋季,七月,壬申朔(初一),德宗任命王延贵为昭义留后,赐给他新的名字,叫王虔休。

昭义行军司马、摄州刺史元谊听说王虔休担任了留后,心中愤慨不满,上表请求将磁州、邢州另外组成一个节镇。

昭义的精锐兵马多数驻扎在这三个州,元谊给与丰厚的待遇,以便取悦他们。

德宗屡次派遣中使晓示他,但他不肯听从。

临洺的守城将领夏侯仲宣率领全城归顺了王虔休,王虔休派遣磁州刺史马正卿督促副将石定蕃等人领兵五千人进击州。

石定蕃率领他的部众二千人叛变投降元谊,马正卿撤退而还。

德宗颁诏任命元谊为饶州刺史,元谊不肯前去就任。

王虔休亲自领兵攻打元谊,还引来水淹灌州城。

九月,王虔休打败元谊的兵马,进军攻克鸡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遣裨将陈荣诣王武俊假货财诣:指使。

B. 吾与乃公厚善善:交好。

C. 令王延贵权知军事知:主持。

D. 趣缄赴东都趣:催促。

【答案】选A。

诣:往,到……去。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B.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C.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D.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答案】选D。

前三项都有“破句”,句读标错。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缄为了继承节度的职位,不仅没有将父亲去世的消息公之于众,反而伪造了父亲的表章。

王武俊为人正直,不肯与李缄狼狈为奸,并让陈荣回去,口头传达他对李缄的质问与责备。

B.王延贵本是昭义步军都虞侯,当德宗知道李抱真已死,便派遣中使第五守进前去观察形势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