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近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整体感知】本专题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大方面讲述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和特点:①农业方面:古代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灿烂辉煌,和农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手工业方面:先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四大经营形态: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然后通过纺织、冶铸、陶瓷三大行业的发展状况来反映手工业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等特点。
③商业方面:从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市”的发展历程和商业都市的发展三大角度概述我国商业的发展脉络。
④经济政策方面:为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导致了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对外贸易也在“海禁”政策下被扼杀,中国逐渐由先进转为落后,为日后被动挨打埋下祸根【单元框架】起源和地位(立国之“本”)农业有利因素——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农用动力、水利工程、土地制度(本)不利因素——土地兼并、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古代小农经济的含义、产生的条件、特点、评价中国分类——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经济手工业冶金业的基(副)成就纺织业本结陶瓷业构与古代商业的发展特点商业市的发展和管理(末)商业都会的崛起(长安、洛阳、扬州、汴京、苏州、汉口)“重农抑商”经济政策“闭关锁国”(策)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1、知道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知识整理】一、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地位(“神农”的传说)〈阅读部分〉(一)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年之前流域和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和的国家之一。
传说中,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
(二)地位长期以来,农耕是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取得的。
思考:1、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为什么我国农业发祥地在黄河和长江流域?2.哪些是证实“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的有力证据?3.考古和传说作为研究历史的途径,哪个更具可信性?二、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一)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和农用动力的革新(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的__ _ _、奴隶社会的___ ________和春秋战国以来的______________几个重要阶段。
2、在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和工具。
3、在_____代,逐渐普及全国,是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
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出现了便于中耕的、便于收获的和播种工具,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
4、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的发展。
然而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材质和工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水利事业的发展(大禹和他的继承者)1、水患治理方面:有传说中的和东汉的。
2、水利设施方面:有春秋时期的,战国时期的、和汉代的。
3、灌溉工具方面:有使用人力的、和使用自然力的、和。
4、水事管理方面:有各类水利专著和文献;历朝历代都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和水利事业的管理。
思考:我国古代灌溉工具在动力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历代政府都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一)土地兼并(贫者无立锥之地)________与________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疯狂的________,使得社会动荡不安。
思考:你认为土地兼并问题能否在封建社会得到彻底解决?(二)沉重的赋税和力役〈阅读部分〉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此外,农户还承受着沉重的负担,这都导致正常的遭到严重破坏。
【预习检测】1、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A.农业经济的发展 B.统治者的正确决策C.生产工具的革新 D.社会矛盾的缓和2、右图所示是某组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根据课题需要收集的图片。
据图片判断,他们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中国古代A.冶金技术的发展B.农业技术的发展C.园林建筑的演变D.赋税制度的演变3、在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的已知最早时间是在A.商朝 B.西汉 C.春秋战国 D.唐朝4、右图所示石刻内容是中国古代秦国蜀守李冰在主持修建某项重要水利工程中的经验总结。
该项著名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井渠C.都江堰D.大运河5、右图所示是我国汉代出现的重要生产工具,该工具的出现直接有利于A.一牛挽犁的普及B.播种效率的提高C.耕土深浅的控制D.山地的开垦【合作探究】(一)从含义、产生的条件、特点、评价和解体几大方面分析,谈谈对“封建小农经济”的理解?(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翻车戽斗(三)通过学习,你认为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能力提升】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特点2、《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诸侯耕于东郊”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这主要表明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4、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工具,发明于唐朝并且用于灌溉的是5、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A.耕作方式的进步B.土地制度的变化C.手工业的进步D.赋税制度的变化6、《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A.牛耕的出现B.牛耕的推广C.铁农具的使用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7、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8、许光远是东汉中期河南一普通农民,他可能遇到的是①使用耧车播种,用大镰收割②使用曲辕犁犁地③服劳役参加水排建设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9、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10、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耕牛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11、《诗经·大田》中说:“有渰萋萋,兴雨祁祁。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与这一诗句相关的历史背景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土地公有制瓦解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井田制遭到破坏12、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初会痼疾。
其原因是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13、井田制和均田制是中国古代两种有名的土地制度,二者的最大相同点是A.都使用曲辕犁耕作B.都是封建土地制度C.都属于小农经济D.都是名义上的土地公有制14、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15、杜甫《石壕吏》中“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段诗句直接反映了A.唐朝的赋税十分沉重B.唐朝兵役和徭役沉重C.唐朝发生了农民起义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16、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基本特征是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7、“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这一有关七仙女和董永美丽传说的戏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这就是A.男耕女织的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B.冶炼技术世界领先C.戏曲艺术独领风骚D.刀耕火种是主要耕作方式18、“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
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A.封闭保守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D.艰难脆弱19、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
这句民谚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特点A.分散性B.自给自足C.相对稳定性D.精耕细作20、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指出:“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说明了自耕农经济对国家的重要性B.论证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C.反映了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揭露封建国家对小农的残酷剥削性21、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22、(9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三白居易《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