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培拉城市设计的优缺点
居住区保持了低密度的澳大利亚传统 花园小区的特色,城市绿地面积每人平均 70平方米(1973)。在联合国环境保护会议 上,堪培拉被誉为很少污染的城市的典范。
对堪培拉规划也有些批评意见,主要 是认为居住密度过低;用公共交通担负大 部分客运交通量的设想难以实现;以临时
议会大厦为核心的三角地带过于空旷等。
堪培拉地区边缘的山脉作为城 市的背景,市区内的山丘作为重 要建筑物的场地或城市中各个对 景的焦点。
2.风格,田园城市。
设计充分具备田园城市元素, 核心、放射线、同心圆、扇区 等。 整个城市以国会山为圆心, 1.5公里为半径,从北向东往 南顺时针方向的环城路为一个 半圆弧线,再以南北两条宽阔 的联邦大街、国王大街为边, 构成一个扇形,扇形内有宽而 直的市道使扇形区分成若干块 几何图案,这每块图案便是整 齐的街区,街区内又有许多的 道路纵横交错,最窄的小巷也 为双车道,车辆可以开到每家 门。
通过堪培拉地图,很容易就找到霍华德花园城市的元素: 核心、放射线、同心圆、扇区等
格里芬湖(Griffin Lake)位于堪培拉的市中心,像一条天 蓝色的丝巾围在堪培拉的颈项上,把堪培拉分成南北两半, 而横跨南北的联邦桥和国王桥又把这两半紧扣一起。
70年代,内堪培拉(中心区)已按规划基本 建成几条主要的轴线干道系统、人工湖和 跨湖桥都已建成。
4.地轴,多中心分布
在格里芬的规划方案中,整个平 面通过与地形相关的两条巨大轴 线联系起来。 “地轴”位于东北部安斯利山 (Mount Ainslie)和西南部宾 贝里山(MountBimberi)之间, 轴线上的这两处突出地形后来分 别成为国会山和议会山。 如今政府建筑物的庄严轮廓鲜明 地突起在群山的层层密林之前。
5.法治,可持续发展保障
值得钦佩的是澳大利亚的 法治:从城市规划的征集制订 到城市建设的具体实施,其间 经历了近一百个年头,政党的 更迭,人事的变迁,特别是战 争的侵扰,都没有影响规划的 严肃执行。如果没有严格意义 上的法治保证,堪培拉,这个 花园城市由规划成为现实是完 全不可能的。
澳大利亚政府对生态和风 景价值高的土地、湿地、水面 等物体的保护用心良苦。
3.水轴,城市活力。
格里芬提出在莫朗格洛河上筑水 坝,以形成广阔的湖面为城市的 “水轴”。
水轴从黑山(Black Mount)开始, 朝东南方向延伸,使城市与水光山 色相互映衬。
澳大利亚政府将建成的人工湖以 格里芬的名字命名为格里芬湖。
现在该湖位于堪培拉的市中心, 将堪培拉分成南北两部分,而横跨 南北的联邦桥和国王桥又把这两半 紧扣一起。以湖为界,南边是政府 的机关区,北边为商贸市场区,东 边系科教文卫区,西边乃市民住宅 区,这种布局既协调合理,又方便 舒适,做到了形式美与功能全的有 机统一。
堪培拉城市建设,以及格里芬规划方案具有的特点:1Fra bibliotek 选址,回归自然。
将城址选择在澳大利亚东南部 跨莫朗格洛河两岸的丘陵和平地 上。
北面有较平缓的山丘;东、南、 西三面有森林茂密的高耸山脊。
格里芬把这个地形比喻为一个 不规则的露天剧场,高山好比是 剧场的顶层楼座,倾斜向水边的 山坡好比是宽广的观众席,下面 的水面如同中心竞技场。
早在1911年,澳大利亚联邦 为建设新首都举行了规划设 计国际竞赛。
美国建筑师、景观设计师, 瓦尔特·伯利·格里芬(walter Burle, Griffin 1876-1937 年)夫妇的方案一举中标。 格里芬吸取了获得前三名的 三个方案的长处,重新进行 了设计,而后,新城市的建 设即按此规划实施。 1913年3月12日举行奠基典礼, 新城市正式命名为堪培拉。
堪培拉城市设计的优缺点
堪培拉(Canberra )
是澳大利亚的首都,一个 年轻的城市。总人口32.5万 人(2004)为澳洲第八。总 面积2395平方公里,50%以上 的面积为国家公园或保留地, 在首都直辖区东北部。东北 距悉尼240公里,西南距墨尔 本500公里,人口30万。
堪培拉,是一个明确按照规划建设起来的城市。
堪培拉特别重视大面积造林,建市70年 来,人工种植并成活的树木达1200多万株。 但其中也存在树种单调的问题,由于约80% 的树木均为树叶含油量高的桉树,极易引 发森林大火,今年1月份的森林大火差点毁 掉堪培拉。
3Q